專項七 小說閱讀
?
記敘文文體知識梳理
(一)記敘文的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
(二)記敘文的線索
1.線索的類型:?①人物線索:人物的見聞感受或者事跡;②物品線索:某一有特殊意義的物品;③感情線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變化;④事件線索:中心事件;⑤時間線索。
2.尋找線索的方法:①文章的標題;②各段反復出現(xiàn)的事物;③文中議論抒情的語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⑤某一人物的見聞感受。
(三)記敘文的順序
順敘、倒敘和插敘。
1.順敘:是按照時間的先后、事情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來敘述,可使事情的來龍去脈清晰地表現(xiàn)出來,使條理清晰。
2.倒敘:是把事情的結局或某個最突出片段先寫出來,然后寫事情的發(fā)生、經(jīng)過等。倒敘或是為了突出中心;或是為了使內(nèi)容集中,對比鮮明;或是為了結構的變化,使敘述有波瀾;或是為了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3.插敘:是由于某種需要,暫時把敘述的線索中斷一下,或是插入有關另一件事情的敘述;或是插進對有關事情的追溯和回憶,敘述完了,仍按原來的線索繼續(xù)敘述。插敘的作用是補充交代或說明某些內(nèi)容,突出主題,表現(xiàn)人物形象,使文章更充實、更周密,結構更緊湊。
(四)記敘文的人稱
第一人稱即以當事人的身份來敘述,便于直抒胸臆,有一種親切和真實感。
第二人稱,好像與當事人面對面交談,使得情感的表達更加直接和強烈。
第三人稱即以第三者的身份來敘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場景等,它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能多方面自由敘述。
(五)記敘文中的議論和抒情
常見的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說明。
1.記敘文中的描寫:一是人物描寫,包括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tài)描寫、細節(jié)描寫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環(huán)境描寫,包括社會環(huán)境描寫和自然環(huán)境描寫,一般用來交代背景,渲染氣氛,表現(xiàn)人物性格,起烘托人物心情、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等作用。
2.記敘文中的議論:起到畫龍點睛、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題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議論,就是段與段之間用上一兩句議論,也能起到承上啟下或點明主題的作用。
3.記敘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間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記敘的基礎上直接抒發(fā)自己對事物的思想感情。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敘述描寫的字里行間自然滲透作者的感情。
(六)記敘文常用的寫作手法
寫作手法常見的有:象征、設懸念、欲揚先抑、欲抑先揚、對比、反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虛實結合、動靜結合、以小見大、渲染烘托、卒章顯志、直抒胸臆、正側面描寫相結合、嗅覺聽覺視覺多角度描寫等。
小說文體知識與??伎键c
(一)小說文體知識
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環(huán)境是小說的三要素。
1.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所以小說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是以第一人稱來敘述的。
2.故事情節(jié)一般分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時為了介紹人物和背景在開頭加上“序幕”,為了深化升華主題在結尾加上“尾聲”。
3.環(huán)境包括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主要指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自然環(huán)境指人物活動的具體場景,如地點、氣候、景色、場面等。
(二)從三要素入手分析小說
1.分析小說情節(jié)
即把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從文中提煉出來,然后用流暢的語言表達出來。
2.分析環(huán)境描寫
社會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是: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渲染氣氛,襯托人物,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等。
自然環(huán)境描寫包括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jié)、氣候以及景物等,對表現(xiàn)人物身份、地位、行動、表達人物心情,渲染氣氛起著不小的作用。具體來講,自然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有:
①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②交代季節(jié)、氣候;③渲染氣氛;④襯托人物心情,表現(xiàn)人物性格;⑤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或為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做鋪墊。
3.分析人物形象
首先要把人物放在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中,結合時代背景進行分析;其次要抓住人物富有個性化的肖像、神態(tài)、語言、行為(動作)和心理活動等細節(jié)來分析人物形象;第三要抓住人物與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通過比較把握人物形象。
4.歸納小說的主題
一是從小說的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聯(lián)系作品的時代背景及典型的環(huán)境描寫,認識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時代特征,從而達到揭示小說主題的目的;三是從小說的精巧構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題。
答題套路:整體感知全文,然后重點看題目、人物、事件,最后進行綜合、概括:小說記敘了……的故事(事跡,經(jīng)過等),表現(xiàn)了(贊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發(fā)了作者……的感情。
(三)理解詞語和句子的含意和作用
理解重點詞的含意的方法:1.結合特色語言環(huán)境,落實到文章所指。2.注意詞的感情色彩。3.注意修辭手法,區(qū)分詞的本義、比喻義、引申義等。4.注意詞的言外之意,區(qū)分一詞多義。5.注意詞的描寫方法(修辭手法)的運用所起的表達作用。
理解分析句子的含意的方法:1.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寫作背景。2.要結合人物的思想性格特點分析。3.分析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描寫方法等的運用所起的表達作用。4.要結合文章的內(nèi)容、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題套路:1.理解重點詞的含意:×××詞(運用了……修辭或運用了……描寫方法、寫作手法)生動地描寫出人物(事物)……的心情(特點),表現(xiàn)了人物……的性格(感情、品質)。
2.理解分析句子的含意:這句話表現(xiàn)(明)了……內(nèi)容(道理);這句話運用……描寫,生動地表現(xiàn)了人物(事物)……的性格(品質、特點);運用……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突出)地寫出……事物(人物)的……特點(性格),表達了人物的……感情(心情)等。
(四)理解句子的作用
1.結構方面:總領全文、承上啟下、前后照應、為下文做鋪墊、點題、總結全文等。
2.內(nèi)容方面:先揭示出句子的含意,點明主旨,深化主題等。
(五)理解標題的作用(或擬寫標題)
1.①是否有象征意義,或語帶雙關;②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或事件;③是否為文章的線索;④是否暗示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⑤是否運用了修辭。
揭示題目的含意要注意表層含意+深層含意(聯(lián)系中心)。表層含意是和文章內(nèi)容相關的基本意思(本義),深層含意指和文章中心有關的比喻義、象征義。
2.給文章擬標題可以找文章的線索或中心:①小說的核心人物是誰,有何品質;②小說的線索是什么;③小說的核心事件是什么;④作者的情感如何,要表達什么主題。
(六)體會小說的構思
1.以小見大法。所寫事物很平常,但卻寄寓某種深刻的哲理,以小事反映大主題。
2.懸念法。選擇平常小事,靠環(huán)境烘托或制造懸念,給人一波三折、離奇驚險、引人入勝的感覺,使作品趣味盎然。
?
(答案詳解詳析見107頁)
一、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問題。
趙三貼
劉劍飛
①清末民初,譙城南門里有一趙家正骨堂,主堂大夫姓趙,擅接骨,尤擅配制膏藥,人稱“趙三貼”。
②這趙三貼長得白白胖胖,又終日愛笑,活脫就是廟里的彌勒??杀驴雌渖砼煮w拙,手上功夫卻是了得,碰到有人傷筋斷骨找他來,他笑瞇瞇看著對方,伸出胖手這么一摸,里面怎么回事,立馬心知肚明。而后,談笑間,趁人不備,忽而雙手如電,分抓斷骨兩端,一推一送一按一揉,但聞咔咔幾響,不待那人喊疼,斷骨就已接上。隨即,再往傷處敷一貼膏藥,上兩塊夾板,就算完事。臨走時,照例給傷者另拿兩貼膏藥,囑咐好七天一換?;厝チ?/span>,不出二十一天,傷處自愈,準能行動如常。人們無不嘖嘖稱奇,于是送他綽號“趙三貼”。
③有一年,鏢局的楊鏢頭外出護鏢,路遇悍匪,被打得四肢齊斷、奄奄一息。看了幾個大夫,均是搖頭嘆息。后來找到趙三貼,接上斷骨,貼了膏藥,到了一個月頭上,就能打拳練棒了。楊鏢頭很是感激,花重金為趙家正骨堂做一牌匾,并請書法名家題寫了“趙三貼”三個大字。自此,趙三貼名聲更盛。
④自古道:同行是冤家。在城北也有一家治骨傷的老字號,主家姓孫,人稱“孫接骨”。自從趙三貼名聲大盛后,這孫家的生意就日漸冷清。孫接骨就恨上了趙三貼,逢人便講趙三貼是江湖野醫(yī),根本不懂接骨續(xù)骨之正法。趙三貼聽到傳言也不生氣,依然樂呵呵地配藥接骨。
⑤一日上午,趙家正骨堂突然鬧嚷嚷抬進一個傷者。這人正是街面上的一個混混兒,名叫馬三。但見他左腳低垂,小腿紅腫,顯然是左小腿骨斷了。
⑥正位,接骨,貼膏藥。正當趙三貼準備上夾板時,馬三吸溜著嘴,陰陽怪氣地道:都說你趙三貼擅接骨、膏藥神,馬爺我這腿,你確保能接好嗎?
⑦趙三貼淡然一笑,不緊不慢地道:一貼正骨、二貼生肌、三貼閉合,不出三七二十一天,定能讓你走路。
⑧呵,好大的口氣!馬三一撇嘴,到時我這腿要是不好,可要砸你的招牌!
⑨趙三貼就知道是遇上找碴的了,輕笑一聲,不再多言。
⑩二十一天后的下晌,十多個無賴抬著馬三,罵罵咧咧地闖進趙家正骨堂。
一進門,馬三就指著趙三貼大罵,你他娘的什么趙三貼?說什么二十一天準能行走,現(xiàn)在你給我睜眼瞧瞧,老子的腿接好了嗎?
趙三貼一愣,走上前細看馬三的傷處,但見左腿依然紅腫,一只腳無力地垂著,竟是沒接上!待伸手去摸斷骨的部位,不禁心中一驚,豆大的汗珠順額頭流下。
弟兄們,給我砸!馬三一聲喊,眾無賴早已跑出堂外,摘掉寫有“趙三貼”的那面牌匾,稀里嘩啦,一通猛砸。
趙三貼也不講話,臉上依然帶著笑,抄起一把大掃帚,慢悠悠地清掃地上的碎匾。
再說孫接骨,聽說趙家招牌被砸,高興得又是放鞭炮又是換匾,發(fā)誓要研制一種骨傷新藥,蓋過趙三貼。
轉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孫接骨帶著徒弟,去城西六十里的龍山采藥。孫接骨從崖上摔下,竟硬生生把脊椎骨給摔折了。其徒弟再三施救,也沒能將他的斷骨續(xù)上。正當孫家人哭天搶地、一籌莫展時,趙三貼竟背著藥箱,上門治傷來了。
經(jīng)此一事,孫接骨是又慚愧又感激。傷愈后,在芍香樓訂一桌酒席,答謝趙三貼。席間,孫接骨說起當年馬三找碴鬧事,砸趙家的招牌,皆是他花錢收買,幕后指使的。
趙三貼一笑,這事你不說我也知曉。當初馬三的斷骨本是齊碴,傷在膝下四寸;第二次再來找我,斷的卻是斜碴,傷在膝下五寸,顯然是外力挫傷所致。而細觀挫斷其腿骨的手法,正是你孫家的分筋挫骨手。只是,當時有些震驚,這生生將人閉合之骨再次挫斷,也未免太有違醫(yī)道了!
喝了一口酒,趙三貼又道:其實,孫兄不知,我們行醫(yī)之人,招牌不在店門,全在病人的心里。故此,你雖讓人砸了我的招牌,卻無法砸去病人對我的信任。
一旁的孫接骨,早已聽得又羞又愧……
1.本文主要寫了與趙三貼有關的四件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其他三件事。
①?
②?
③?
④孫接骨傷愈后答謝趙三貼,說出真相。
答案:①趙三貼為楊鏢頭接骨,楊鏢頭贈匾。 ②馬三受孫接骨指使找碴砸匾。 ③趙三貼主動上門為孫接骨治傷。
2.賞析第②自然段畫線句的表達效果。
答案:比喻、動作描寫、視聽結合,生動傳神地寫出了趙三貼接骨動作的麻利嫻熟,表現(xiàn)了他醫(yī)術的精湛。
3.閱讀全文,簡要概括趙三貼的性格特點。
答案:樂觀隨和、寬宏大度、自信淡定、正直善良。
4.說說第
自然段畫線句的含意。
答案:行醫(yī)之人不能追求牌匾等外在的形式或虛名,應該依靠高超的醫(yī)術和高尚的醫(yī)德,去贏得病人的信任和尊重。
二、閱讀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問題。
父親是一盞燈
崔 立
兒子與父親在漫無邊際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們不該迷路。
看時間差不多了,父親說:“兒子,咱們回吧?!眱鹤油娴门d起,說:“爸,我想再玩一會兒。”兒子14歲,正是貪玩的年紀。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們還是找不到來時的路。
微弱的月下,只能隱約看見自己的兩只手,腳底下一片漆黑,遠方也看不到一星半點的燈光。兒子害怕了。往日在電視里看到的一幕幕駭人的場景,都在眼前跳了出來。
兒子想哭,說:“爸,我害怕?!?/span>
父親拍了拍兒子的肩說:“別怕,我們一會兒就走出去了?!?/span>
父親說著話,抬起頭,激動地說:“快看,前面有燈光——”
兒子順著父親說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親說:“你個子矮,當然看不真切了?!?/span>
兒子其實也就比父親差半個頭的高度。
但既然父親說看見了燈光,兒子心頭的恐懼瞬時就淡化了。
父親在前面走,兒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聽見兩個人走路的腳步聲。
走了好一會兒,兒子有點乏了,說:“爸,怎么還沒到啊?”
父親說:“快了,你再堅持堅持,你看,前面就有燈光了?!?/span>
兒子順著父親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見。
繼續(xù)走,父親在前走著,兒子在后面跟著。
走在前面的父親忽然踉蹌了一下,差點兒摔倒。兒子說:“爸,你怎么了?”
父親說:“沒事,被絆了一下,繼續(xù)走吧。”
兒子點點頭,兩個人繼續(xù)趕路。
兒子又累又餓,但走在前面的父親像是有使不完的勁兒。兒子看著父親的身影,咬咬牙,硬著頭皮繼續(xù)往前走。
終于,兒子也看到燈光了。
一片樹林里,有一間小木屋,屋里亮著燈。
父親拍打著門,門開了,暖暖的燈光亮亮的,原來是森林管理員,一個老人家。
“你們是不是迷路了?快進來吧。”
父親進門時長舒了一口氣,臉上滿是汗珠。
兒子看到,父親走路一瘸一拐的,應該是那次被什么東西絆倒了,扭傷了腳踝。
那是兒子14歲時發(fā)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兒子輕信一個朋友的話,以自己的名義給他貸款好幾十萬元。朋友生意失敗,整個人消失得無影無蹤。
兒子還不起錢。追債的上訴到法院,結果只有兩個:兒子要么還錢,要么被判刑。
兒子在家里,像熱鍋上的螞蟻走來走去。兒子反復說著:“怎么辦?怎么辦?怎么辦?”
父親說:“兒子,別怕,總會有辦法的?!?/span>
“有辦法!有辦法!能有什么辦法!”兒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親吼起來。
兒子被傳喚去了法院。開庭半個小時,原告方突然說欠款已付,提出撤訴。兒子愣了半天,想,是誰幫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兒子看到了在門口等著的父親,明白了。
兒子問:“爸,那么多錢你是如何籌集的?”
父親說:“不管了,咱們回家?!?/span>
出租車將兒子帶到了另一個地方,一個陌生而狹小的地方。兒子明白了,父親把他的房子賣了。
兒子的聲音哽咽,說:“爸……”
父親說:“別想了,一家人住這里也挺好的?!?/span>
兒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說:“爸,14歲那年,我們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燈光了嗎?”
父親沒有說話,只拍了拍兒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樣。
(選自《2017年中國年度小小說》,略有刪改)
1.說說小說標題的含意。
答案: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父親對兒子在成長困境中的引領作用,如一盞燈,照亮并溫暖兒子一路前行,表達了兒子對父親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結合文章內(nèi)容,簡要分析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答案:(示例)①沉著鎮(zhèn)定。面對困境,父親并沒表現(xiàn)出驚慌,而是一直安慰兒子“別怕”“總會有辦法的”。②充滿智慧。迷路后,父親用善意的謊言“前面有燈光”激勵著兒子跟著他走出森林。(或:樂觀堅強、有擔當、對兒子有著深沉的愛……)(答出兩點,結合內(nèi)容,言之成理即可)
3.文中畫線句子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有什么作用?
父親進門時長舒了一口氣,臉上滿是汗珠。
答案:運用動作描寫,表現(xiàn)了父親帶領兒子走出森林后內(nèi)心的輕松。(或:外貌描寫。形象地表現(xiàn)了父親帶領兒子走出森林的艱辛。)
4.結尾兩段寫兒子問父親14歲那年迷路,父親是否真的看到燈光的問題以及父親的表現(xiàn)。有人認為這兩段刪去更好,也有人認為不能刪去,你贊成哪種觀點?請結合文本說明理由。
答案:(示例一)我認為不能刪去。結尾補充交代了兒子14歲那年父親根本沒有看到燈光的事實,突出了人物形象;與前文相呼應,使小說情節(jié)更加完整;含蓄點明了文章的主題。
(示例二)我認為應該刪去。刪去后情節(jié)更加簡潔,因為前文對父親沒有看到燈光已有暗示,結尾處再次提出來顯得啰嗦。刪去后,留白式的結尾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讓人去領會當初的真相和父親的引領作用,引發(fā)讀者對文章中心的深入思考。
?
獲得更多試題及答案,歡迎聯(lián)系微信公眾號:ygj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