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陳小春因為兒子Jasper接連“撒謊”踢碗發(fā)飆上了熱搜。
?
當天, 陳小春對Jasper去領早餐時,遇到問題只知求助,卻不積極自己解決的表現(xiàn)相當不滿。
氣得提早離開觀察室的他,在兒子回來后,立馬詢問孩子當時的情況。結果,Jasper卻一而再、再而三地選擇撒謊來回避問題。
在孩子一次次的謊言里,陳小春怒火中燒,最后忍不住一腳踢翻了孩子辛苦帶回來的早餐。
陳小春憤怒質問:“你為什么要撒謊?你五歲就已經(jīng)開始學會撒謊,那你十歲怎么辦?”
許多父母與陳小春一樣,在發(fā)現(xiàn)孩子撒謊后,會無比的生氣和焦慮。
我們擔心孩子長大后就會成為一個“謊話連篇”的壞孩子。
?
但是,有時候,正如陳小春父子這一事件所暴露的,孩子撒謊,我們做父母的可能是最大推手。?
對孩子撒謊的判定
可能只是我們的誤解
多倫多兒童心理發(fā)展研究中心的李康教授,通過20年的專項研究發(fā)現(xiàn):
?
不管是何職業(yè),哪怕是教師、警察和法官,對孩子是否撒謊的判斷,正確率也只有50%左右。
?
也就是說,我們在判定孩子在撒謊的時候,有一半的幾率,可能是我們誤會了孩子。
?
就像Jasper在第一次微笑著回答,陳小春關于“早上你去干什么了”的提問時,Jasper其實并不是有意撒謊。
在他心中,他做的事情就是領早飯,不管是過程還是結果,這個答案,其實都沒有問題。
因而在爸爸后來再次提問時,Jasper才會疑惑反問:“what do you mean?(你的意思是……)”
6歲以下的孩子由于年齡小,注意力分散,記憶常常會出現(xiàn)偏差。
加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大人的問話,孩子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他們很難給出父母期望的準確回答。
?
他們的回答往往就是他們認為最重要,或者是他們印象里最深刻的東西。
?
然而,站在家長的角度,孩子的這種回答就是在避重就輕,是在刻意隱瞞不好的表現(xiàn),是在撒謊。
如果這個時候,我們能先放下自己的判斷,心平氣和地進行多些不同角度的提問和追問,給孩子解釋和澄清的機會,很可能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不過是一場誤會。
可惜,我們很多時候的反應,是和春哥一樣,我們會心頭火起,會急著去否定孩子,并進一步逼問孩子。
而我們的“逼問”,卻會將孩子推向真正的撒謊。
?
說謊是孩子趨利避害的本能
?
孩子是天然的父母情緒接收器。
?
在乎父母評價的他們,能從父母的神態(tài)、語言、語音和語調(diào)中,敏感察覺到父母的情緒。
?
Jasper因為爸爸陰沉的臉和嚴肅的追問,變得不安,于是最后選擇繼續(xù)撒謊,以求逃避。
說謊是孩子趨利避害的本能。
?
當孩子隱約察覺到自己的言行是不被父母期望認可的,他們往往會心虛、會自責、會害怕。
?
尤其當他們一想到說真話,面臨的將是父母的憤怒失望、責罵懲罰,他們就更會下意識地選擇謊言來逃避。
?
當自己的謊言將被揭穿,有的孩子還會選擇進一步的補充和解釋來完善謊言,以做最后的挽救。
?
電視劇 《港媳嫁到》里,游游、天樂、王青三個孩子因為惡作劇整人,導致宿舍發(fā)生火災意外,害怕父母失望并受到懲罰的他們,就撒謊是有人縱火。
游游的爸爸李文軒覺得孩子們的態(tài)度奇奇怪怪,于是決定展開深入調(diào)查,結果,孩子們不得不一次次繼續(xù)撒謊來補充細節(jié)。
直到后來,在大人的引導下,孩子們意識到,只要勇于承擔錯誤,虛心改過,就依然是父母和老師心中的好孩子,孩子們才最終敢于說出真相,并求戴罪立功。
?
每一個孩子都在乎自己父母的評價。
?
他們?nèi)鲋e,除了想逃避批評和責罵,他們更在乎的是,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形象。
他們擔心,自己成為父母老師心目中的“壞孩子”。
?
讓孩子知道,犯了錯誤不可怕,撒謊只會讓事情更糟,孩子才不會選擇以撒謊來逃避。
?
孩子是否撒謊,父母的態(tài)度是關鍵
?
在知乎關于“你是如何學會撒謊的?”的提問中,有一個回答引起無數(shù)網(wǎng)友的共鳴:
當你犯了錯,父母希望你誠實。然而,在你誠實之后,換來的不是對誠實的嘉獎,而依舊是責備和打罵的時候。
可見,當孩子開始說謊時,父母的態(tài)度,是決定孩子今后是否繼續(xù)說謊的關鍵。
?
很多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說謊后,喜歡對孩子進行套話式的“明知故問”。
?
一方面是測試孩子的誠實度,另一方面,我們希望孩子在問話下,能夠自動自覺地反思過錯與不足。
?
然而,結果往往是孩子給不出大人要的答案,大人怒火中燒,孩子則手足無措。
所以,我們不如放棄試探、放下期待,然后與孩子坦誠溝通,直接告訴孩子,自己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問問孩子怎么想、為什么、怎么辦。
?
美國雜志《今日心理學》里有一個研究孩子撒謊行為的實驗,實驗要求孩子們獨自在房間里投飛鏢,并按結果進行獎勵。
A組不知道房間里有攝像頭,B組事先告知會有人在監(jiān)控。
結果A組90%的孩子越過起始線作弊,并撒謊否認作弊行為;而B組超過90%的孩子沒有越過起始線,且撒謊現(xiàn)象也很少見。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當孩子知道對方掌握自己的情況,就會很少嘗試做出越界行為,并會自覺放棄撒謊掩飾。
實踐證明,父母對孩子主動亮明已知事實,并直接要求孩子參與探討問題的解決,孩子會更少謊言,會更樂意承認錯誤,承擔相應的后果。
?
孩子坦誠與否,決定權在大人
孩子撒謊,最怕的是什么?是指責與懲罰。
?
孩子再小,也有自尊,受指責時,孩子們?yōu)榱司S護自尊,就會著急去辯駁和圓謊。
?
積極關注孩子背后的需求,讓孩子意識到,坦誠不僅不會帶來可怕的后果,相反,能讓父母更多地理解自己、幫助自己,孩子就會愿意承認錯誤而不是撒謊逃避。
?
一綜藝節(jié)目里,小男孩泰勒和另一個孩子因為一件小事打了起來。
在園長劉濤來了解情況時,泰勒忍不住撒謊替自己開脫。
明了一切的劉濤沒有急著打斷和批評孩子撒謊,而是耐心等孩子說完后,抱著他去親眼看監(jiān)控錄像。
孩子的謊言被拆穿,但是卻并沒有難堪。
他向劉濤傾訴對方破壞自己玩具的生氣和委屈,同時,也承認自己錯的地方。?
因為劉濤的理解和尊重,泰勒心悅誠服地接受劉濤的批評和建議,他知道了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必要時可以向大人求助,伙伴間要相互友愛。
沒有孩子會無緣無故撒謊,我們只有平靜心緒,心平氣和地與孩子好好交流,厘清每一個謊言背后的原因,我們才能有的放矢地根本解決問題。
加拿大心理學家塔爾瓦曾指出:幫助孩子享受誠實的愉悅,孩子會更傾向于誠實。
?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多點淡定,多點理解,我們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和引導。
?
讓孩子知道,哪怕犯了大錯,只要及時坦白、糾正錯誤、承擔責任,結果也一定會比逃避和撒謊好的多。
?
孩子只有明白這一點,謊言才會真正失去滋生的土壤。
?
相信在我們愛的包容和有原則性的引導下,孩子終會知道,誠實比謊言更有力量,也唯有誠實,才能獲得他人的真正尊重和真誠對待。
(圖文來自網(wǎng)絡,侵權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