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是由詞或詞組構成的,是具有一定語調并表達一個完整意思的語言運用單位。根據(jù)用途和語氣,句子可以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根據(jù)結構可 分為單句和復句。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是單句,要給它劃分成分。
(1). 主語
主語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語在句子中表示被陳述的對象,表示全句的語意說的是“誰”或者“什么”。主語通常是名詞或者代詞,也可以是其他的名物化的短語。
(2). 謂語
謂語也是句子的主要成分。謂語對主語加以陳述,表示主語“怎么樣”或者“是什么”。謂語通常是動詞、形容詞或者名詞,有時偏正關系的短語也可以做謂語。
(3.) 賓語
賓語是動詞的連帶成分,表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象。常由名詞、代詞跟在動詞后邊,或者是名詞、代詞借助介詞用在動詞前邊;另外表示開始、停止的動詞和表示活動的動詞短語可以做賓語(動詞名物化)
(4). 定語
修飾或者限制名詞的成分叫做定語。定語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狀、數(shù)量、所屬等。通常是形容詞、數(shù)量詞、名詞、代詞,用在名詞前邊。定語后常用助詞“的”。
(5). 狀語
修飾或者限制形容詞的成分是狀語。狀語表示動作的狀態(tài)、方式、時間、處所、程度等。通常是形容詞、副詞、數(shù)量詞、表示處所或者時間的名詞、介詞結構, 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邊。狀語后常用助詞“地”
(6). 補語
補語是動詞或者形容詞的補充成分,補充說明動作、行為的情況、結果、程度、趨
向、時間、處所、數(shù)量、性狀等。補語通常是動詞、形容詞、數(shù)量詞、副詞“極”、“很”也可以用在形容詞后做補語。補語前面常常用助詞“得”。
二、詞類活用
(1)?名詞活用為動詞
名詞活用為動詞,一般情況下是兩個名詞連用,必有一個名詞作動詞;副詞后面直接帶名詞,名詞就活用為動詞?;钣煤蟮囊饬x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密切相關,只是動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為名詞,洞穴,化為動詞“打洞”之義。
(2)?一般名詞作狀語
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如“途中兩狼,綴行甚遠”(《狼》)中的“途”,原意為道路,這里作狀語,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jù)、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斬”(《陳涉世家》)中
的“法”,原意是“法律”,這里作狀語,修飾動詞“斬”,表示行為的依據(jù),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表示動作行為的身份或對待的方式。如“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項羽本紀》)中的“兄”,本為名詞,化為狀語,是“用對待兄長的禮節(jié)”的意思。
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或狀態(tài)。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詞“狗”,在這兒作狀語,意思是“像狗一樣”。
(3)?方位名詞作狀語
方位名詞直接作狀語,這種語法現(xiàn)象在古漢語中很多,往往用來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或表示動作的趨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記》)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來修飾“望”,限制其方向。
(4)?時間名詞作狀語
時間名詞用于動詞前作狀語,表示行為變化的時間。如“朝而往,暮而歸”
(《醉翁亭記》)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時間名詞作狀語。它們往往用“而”或“以”同動詞相連接。(注:以上三項都可視作名詞作狀語現(xiàn)象。)
(5)?動詞活用為名詞
動詞出現(xiàn)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表示與這個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這時它就活用作名詞。如“吾射不亦精乎”(《賣油翁》)中的“射”,本是動詞“射箭”,這里化為名詞“射箭的本領”。
(6)?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在句子中,形容詞如果處于主語或賓語的位置,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義,形容詞就化為名詞。如“無鮮肥滋味之享”(《送東陽馬生序》)中的“鮮肥”,就是形容詞化為名詞,作“新鮮肥美的東西”講。
(7)?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形容詞后面帶了賓語,形容詞就化為動詞。如“天下苦秦久矣”(《陳涉世家》) 中的“苦”,因帶賓語“秦”,意為“(對秦王朝的殘暴統(tǒng)治)感到苦惱”。
(8)?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為(以為)……怎么樣”的意思。
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是把它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中的“賓客”,本為名詞,“賓客其父”為動賓結構,“賓客”就活用作動詞,意思是“以其父為賓客”。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是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tài)。如“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中的“異” 為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異之”就是“以之為異”,“認為這事奇怪”。
(9)?使動用法
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怎么樣”的意思。使動用法中的謂語動詞,有的是由名詞、形容詞活用來的,活用之后,它們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也有所改變。
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和它的賓語在一起,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產生這個動詞表示的動作行為。如“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餓”是動詞,因后面帶賓語“其體膚”,就活用為使動,“使體膚經受饑餓”。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帶上賓語,假使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和狀態(tài),那么形容詞活用為使動動詞。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記》)中的“寒”,本是形容詞“寒冷”,因其后帶賓語“骨”,意為“使骨寒”,成為使動。
名詞的使動用法。名詞帶賓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變成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棟”(《黃生借書說》)中的“汗”本是名詞“汗水”,因其后帶賓語“?!?,意為“使牛出汗”,成為使動。
文言文詞類活用舉例:
(一)名詞活用為動詞
1.?但微頷之(《賣油翁》)“頷”化為動詞“點頭”。
2.?每至晴初霜旦(《三峽》)“霜”化為動詞“下霜”。
3.?驢不勝怒,蹄之(《黔之驢》)“蹄”化為動詞“用蹄子踢”。
4.?婦撫兒乳(《口技》)“乳”化為動詞“喂乳”。
5.?不能名其一處也(《口技》)“名”化為動詞“說出”。
(二)名詞作狀語
1.?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傷仲永》)“日”是“天天”。
2.?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船”是“用船”的意思。
3.?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記》)“西”是“向西”的意思。
4.?下見小溪(《小石潭記》)“下”是“向下”的意思。
5.?斗折蛇行(《小石潭記》)“斗”“蛇”是“像北斗星”“像蛇”的意思。
(三)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互用
1.?攘除奸兇(《出師表》)“奸兇”,形容詞作名詞,“奸兇之人”。
2.?親賢臣,遠小人(《出師表》)“親”“遠”,形容詞作動詞,“親近”“疏遠”。
3.?此皆良實(《出師表》)“良實”,形容詞作名詞,“賢良誠實的人”。
4.?猛浪若奔(《與朱元思書》)“奔”,動詞化為名詞,“飛奔的馬”。
5.?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捕蛇者說》)“出”“入”,動詞化為名詞,“產出”“收入”。
(四)意動用法
1.?父異之(《傷仲永》)“異”是“以之為異”。
2.?邑人奇之(《傷仲永》)“奇”是“以之為奇”。
3.?父利其然也(《傷仲永》)“利”是“以其利”,譯為“認為那樣有利可圖”。
4.?吾妻之美我者(《鄒忌諷齊王納諫》)“美”是“以我美”。
5.?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異”是“以之為異”。
(五)使動用法
1.?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陋室銘》)“亂”“勞”是“使耳亂”“使形勞”。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苦”“勞”“餓”“空乏”等都是使動用法。
3.?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生”,“使之生”。
4.?望峰息心(《與朱元思書》)“息”,“使心息”。
5.?亂花漸欲迷人眼(《錢塘湖春行》)“迷”,“使人眼迷”。
?
?
三、文言文句式
?
?
文言文句式總分兩大類: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為: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判斷句四大類,而倒裝句又分為: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句、主謂倒裝句(謂語前置句)四類。
?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
1.“……?者 , …… 也 ”“…… , …… 也 ”“…… , …… 者 也 ”“……
?
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span>
[舉例]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
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⑤七略四庫,天子之書。
2.?采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舉例]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②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將項燕
⑤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3.?采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舉例]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4、語義上主謂直接判斷:
?
①劉備天下梟雄。
②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
?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于”“于”表被動。如:“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舉例]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被動句。
①臣誠恐見欺于王。
?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于鄭秀,外欺于張儀。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時,學于余。
⑤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
2.?“為”“為……所”表被動。如:“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①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
?
?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于現(xiàn)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們將文言倒
?
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主謂倒裝等。
?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于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忌不自信”中的“自”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五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span>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5)?賓語用代詞復指。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 2.定語后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于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
?
中心詞之后。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span>其中的“利”“強”都是后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
(1)?用“之”使定語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后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3.介賓短語后置 (狀語后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于句后作補語。如:“貧者語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補語的介賓短語。
標志詞:于、以
?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而將主語放在謂語的后面。如:
“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舉例]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⑥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
⑦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
?
?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
-
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 ‘不若與人?!?/span>
-
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span>
-
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span>
-
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span>
-
省略介詞“于”。如:“今以鐘磬(于)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span>
獲得更多試題及答案,歡迎聯(lián)系微信公眾號:ygj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