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當媽的脾氣都不會太好。
因為,要!放!寒!假!了!
接下來的這段時間,天天要面對精力旺盛的熊孩子、收拾不完的爛攤子、還有全家一團糟的生活;
一個月后,還要再經歷一次娃突然不愿意起床、莫名又尿床尿褲子各種生病的,號稱《重返幼兒園》的恐怖大片,頓時覺得分分鐘要原地爆炸!
還沒開始放假,就好像已經看到節(jié)后綜合征在向你遙遙招手了。
為啥每次一放假,孩子都“越長越小”了?
其實這種“假期退步”,是因為他的習慣被破壞了。
養(yǎng)成一個好的習慣需要很長時間,但毀掉一個好的習慣幾天就夠了;更糟糕的是,一旦習慣被破壞、想要再次重建,大腦就需要停下別的工作,來專門做這件事情。
所以,每次一開學你就會發(fā)現很多本來差不多的孩子,一下拉開了差距——有的孩子開學后很快就能適應,學起新東西也很快;但有的孩子卻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進入狀態(tài)。
拉開他們差距的并不是誰更聰明,而是誰在假期保持了好的生活習慣。
習慣被破壞的孩子,需要把腦力用在恢復習慣上,當然做什么都比保持好習慣的孩子更費勁。
其實想想我們大人不也是嗎:每次假期結束后,上班第一天什么事也沒做成,卻感覺特別累。
所以即便放假了,讓孩子保持良好的生活節(jié)奏真的很重要!
可孩子放假了,大人還沒放假呀?
怎么才能讓他像在幼兒園一樣,每天生活的很有規(guī)律呢?
最近一個小區(qū)有幾個媽媽,就想出了個“合伙帶娃”的辦法,嘗試了一下效果還真不錯——
這幾個媽媽都在一個小區(qū),放假前媽媽群一說這事,好幾個人就都表示愿意參加。
雖然有的全職、有的還要上班,但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各自領了一些任務。
她們先在小區(qū)里尋覓了一番——天氣不好的時候,就在小區(qū)活動室、業(yè)主會所里的室內公共區(qū)域、或者大家輪番去每家客廳;天氣好的時候,就去室外的花園、空地、廣場。
有個時間比較自由的媽媽,成為了組織孩子的主力,其他人有的負責活動物料采買、有的負責地點的安排,有的負責提供玩具和繪本等用品。
大家還聚在一起,為每天的活動頭腦風暴了一下——
【每日必有的活動】:閱讀、運動、手工(據小朋友們自己反映,幼兒園這3項也是每日必有的。)
【穿插進行的活動】:樂高、畫畫、英語、數學(邏輯)、認字等。
組織孩子的活,最好是由媽媽來做;要是沒有媽媽有時間,跟老人交待一遍。
老人主要負責孩子的安全,而且有幾個老人聚在一起的話,他們還可以聊聊天。
在放假前的周末,大家先嘗試著做了一下:早上9點把孩子送過去在一起玩,中午再帶回去吃飯。
負責組織的媽媽先帶著孩子們做做早操、讀讀繪本,然后小朋友可以互相講故事;手工也很好辦,網上有很多現成的材料,買來小朋友們自己會去發(fā)揮的。
運動就是在小區(qū)里騎騎車、跑一跑,孩子們在一起也能玩的很開心。
樂高、畫畫、英語等各家有啥材料湊一湊,比如今天是積木主題,大家就把家里的積木帶來;明天是畫畫主題,就給孩子帶上顏料畫紙……
每天想一個主題讓小孩自由發(fā)揮,是個不錯的辦法的。
后來這位媽媽還提議:每天孩子們中間有個人擔任隊長,幫忙一起組織活動,孩子們就更主動了。
除了常規(guī)活動,媽媽們還特意安排了許多新年主題活動。比如雪人、年夜飯、拜年什么的,既然孩子有的玩、還學了知識、有了年味和人情味。
那要回老家過年的怎么辦??
其實也不難辦——老家的鄰居小孩、親戚家的小孩也是小孩啊。
小孩和小孩只要放在一起,分分鐘就能玩到一起。
地方雖然不一樣,但是套路也是同樣可以用的——只不過,就要拜托老家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多費心了。
而且回老家,能讓娃跟年齡不同的、差異很大的小朋友相處,也是個鍛煉情商和社交非常好的機會。
其實無論在小區(qū)、在老家,小孩們聚在一起,如果能把任務→完成,這個循環(huán)開展并且持續(xù)下去,學到的東西一點不比培訓班里少。?
把孩子的假期安排起來,不但是讓他保持好的生活習慣,還是激發(fā)內在動力,讓他有自主感、歸屬感和勝任感的事情。
其實小孩是非常討厭無所事事,他跟大人一樣,喜歡確定感,你要是不給他們搞好,他們就會自己去搞事情。
這才是放了假以后,孩子特別難搞的最重要的原因。
如果有人和他們一起玩,他們才不愿意一天到晚纏著你、天天拿著手機平板呢!
最后要提示大家的是,假期真是一個不錯的穩(wěn)固親密關系的好機會。
放下手機、稍微花點心思,進入孩子的世界,跟他們玩玩游戲,為你們的情感賬戶充值比給多少壓歲錢重要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