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具體用哪種方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的心中在想些什么,如何去引導(dǎo)孩子形成正確的思維,形成對個人、對家庭、對國家有利的思維才是我們最應(yīng)該做的事。
為了獲得獎賞而行事是一個較為初級的階段,我們在采取獎勵方式的同時,一定要時時處處的進行思維的教育,幫助孩子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層次,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作者:趙雨。
.......................................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人總是把注意力用在了錯誤的地方,狼爸火的時候,人們在討論該不該打孩子,虎媽火的時候,人們又在討論該不該對孩子要求這么嚴(yán),窮養(yǎng)兒子富養(yǎng)女的口號提出時,人們又在討論同一個家庭里的姐姐弟弟該怎么辦,不知不覺間,教育變的像商品,不斷有新的宣傳廣告,不斷有新的升級產(chǎn)品上市,大道至簡的道理早已被人遺忘,不免讓人覺得遺憾。
其實教育孩子,具體用哪種方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的心中在想些什么,他如何看待你所采用的方式,他又如何看待生活、學(xué)習(xí)與人生,他的價值觀是什么等等。有些孩子一提學(xué)習(xí)就難受,有些孩子卻把學(xué)習(xí)當(dāng)成享受,前一種孩子可能覺得生活是讓我好好享受的,后一種孩子覺得人活著就是為了成長和進步,這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他們也必將活出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如何去引導(dǎo)孩子形成正確的思維,形成對個人、對家庭、對國家有利的思維才是我們最應(yīng)該做的事。
晚上,讀到了一篇文章,題目是《讓孩子聽話的積分獎勵表,被我扔進了垃圾桶》(閱讀文章,請點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很明顯,該文不贊同有積分獎勵的方式來促使孩子正向行為的增多,或者說讓孩子更聽話。
作者認(rèn)為,這種機制的致命點有:削弱孩子本身的動機,討價還價不斷提高獎勵價碼,最壞的是會影響孩子對關(guān)系的思考,會減少孩子將來幫助別人的行為,會毀掉孩子幫助別人的本能天性。
對文中的內(nèi)容,我簡單的進行說明:
首先作者肯定了實施這種方式時孩子的改變,顯然有了獎勵的刺激,孩子很多時候會沖著獎勵去做事,至少減少了跟孩子講道理的時間,并且孩子也聽話了許多,但是慢慢的副作用顯現(xiàn)了出來:一個哥哥在幫弟弟之前問媽媽“你會給我什么”。
更重要的是,當(dāng)孩子對你的獎勵不感興趣的時候,他會停止之前的好的行為,因為獎勵改變了孩子做事的動機,他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想表現(xiàn)得更好,可能只是為了得到獎勵。
臨床心理學(xué)家瑞切爾在《優(yōu)秀的父母做什么》中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回報經(jīng)濟”。著名行為經(jīng)濟學(xué)家丹·艾瑞里在《怪誕行為學(xué)》中也提到了類似的事例,比方說托兒所的故事,他認(rèn)為在沒有罰款制度的時候,家長們遲到覺得不好意思(社交規(guī)范),而當(dāng)由罰款制度控制(市場規(guī)范)時,很多家長更愿意交這個罰款,因為付了罰款心安理得了。艾瑞里建議家長考慮長遠(yuǎn)影響,不要讓孩子把家庭生活和學(xué)習(xí)當(dāng)作交易。其實還有一本比較著名的書《獎勵的懲罰》,里邊的觀點基本上跟上述觀點類似。
下面是我的看法,主要分四個方面:
一、文中觀點意義不大
首先,上述情況大量存在,專家的分析也完全正確,但是我覺得這并沒有太大意義,這些所謂的理論簡直就是“正確的廢話”——看似正確,卻意義不大。
??????????????????????????
為什么?
教師和家長不僅想看一些理論而已,還希望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解決問題,但是本文只告訴我們不要怎么做以及為什么不要這么做,卻沒有告訴我們可以怎么做,那這篇文章的唯一作用就是讓看文章的人增加了一些迷茫。要想讓田地里不長雜草,最好的辦法就是種上莊稼,我們從小就被告知不要做這不要干那,現(xiàn)在我們終于長大了,我們希望聽一些中肯的建議。
二、不這樣,我們又能怎樣?
我相信很多采用這種獎勵機制的家庭,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問題,甚至有一些比較頑劣的孩子,我想請問在這種情況下,難道希望孩子更上進一些或者希望孩子能提供幫助的時候都要跟孩子講半天道理嗎?我們有那么多的時間嗎?試問,有幾位家長在看到孩子這種負(fù)面表現(xiàn)時能心平氣和的跟孩子講道理?試問,當(dāng)我們帶著一些情緒跟孩子講道理的時候,那還是講道理嗎?是不是叫做批評更恰當(dāng)一些?就算我們又有時間,脾氣又好,能心平氣和的跟孩子講道理,能聽進去的孩子又有幾個?
教育最忌諱痕跡太重,時時處處擺出一副教育的架勢,會不會存在一種可能性:我們認(rèn)為的講道理在孩子看來只是在不停的啰嗦而已。試問有多少家長能在講道理的時候不重復(fù)之前講過的道理?有些家長講的道理,我們甚至能在三十年前找到模板。所以文章最后提到的“我寧愿費時費力反復(fù)講道理,等不開竅的娃慢慢開竅”,我認(rèn)為可操作性不大。如果家長能做到這個份上,可能孩子根本就不會出現(xiàn)問題。所以,僅僅講道理很可能是無效的。
三、人類所有行為皆有所圖,行為的目的從本質(zhì)上來講都是為了交換
上文不斷強調(diào)一點,就是有了獎勵之后孩子做事的動機可能會出現(xiàn)問題,因為我們都希望孩子學(xué)習(xí)只是因為想要成長和進步,孩子幫助別人只是因為內(nèi)心的善良,似乎只有這樣才夠純粹,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這種人真的存在嗎?
另外,我想問,當(dāng)孩子幫助了別人的時候,我們要不要表揚他一下,或者只是淡淡的說一句“you did a good job”?我想大多數(shù)人是會說的吧,那如果我們在這種時候表揚了孩子,按照作者的邏輯,孩子會不會建立一種做好事是為了得到表揚的神經(jīng)鏈,會不會也改變了孩子做事的動機呢?
有人可能會說,精神的獎勵是不同于物質(zhì)的獎勵的,不能混為一談。這未免有點自欺欺人,人類做事,有人為利,有人為名,更有人希望名利雙收,《論語·里仁》講“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也無非是精神層次不同罷了,本質(zhì)終究是相同的,無所求的人幾乎是不存在的,那些不為名不為利的人,多半是看懂了老子“因其無私,故能成其私”的教誨。
四、能否教育好孩子,不在于有沒有獎勵,而在于有沒有進行思維的教育
獎勵真的就不好嗎?大部分人的精神層次還不是很高,有了獎勵會促進他表現(xiàn)出良好的行為,誰能說這些良好的行為不會在未來的某一天變成習(xí)慣呢?起碼我們知道,沒有大量良好行為的支撐,只有內(nèi)在的動力,也不足以讓一個人變得優(yōu)秀起來。
???????????????? ??
況且,那些有內(nèi)在動力的人,難道就不需要獎勵了嗎?別說孩子了,看看我們周圍的大人,從心理上來講,哪個不知道進步的好處,但是在行為上依然拖拖拉拉,渾渾噩噩的。沒有動力不行,光有動力也不行,我們不能讓一個孩子在失敗中呆的太久,哪怕是采取一些很多人瞧不上的“治標(biāo)的辦法”也未嘗不可。游戲為什么能吸引孩子?因為它獎勵及時,能讓孩子感受到成就感。
盡管如此,我們在設(shè)置獎勵的時候,還是要慎重考慮,能吸引孩子是很重要的,但很多時候并不是獎勵越多,獎勵越吸引人,孩子就會成長越快,很多時候恰恰相反,獎勵過量恐怕才是孩子做事動機改變的元兇。另外,獎勵不僅要有物質(zhì)方面的,還要有精神方面的,能激起孩子的榮譽感最好。
只有獎勵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沒有獎勵也是不行的,因為人的精神發(fā)展是有層次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兜?/span>56號教室的奇跡》里的雷夫老師把一個人成長的歷程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我不想惹麻煩
我想要獎賞
我想要取悅某人
我要遵守規(guī)則
我能體貼別人
我有自己的行為準(zhǔn)則并奉行不悖
我們可以看出,為了獲得獎賞而行事是一個較為初級的階段,我們在采取獎勵方式的同時,一定要時時處處的進行思維的教育,幫助孩子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層次,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獎勵只是一個輔助性的手段,把過多的精力放在應(yīng)不應(yīng)該獎勵上,而不去思考如何對孩子進行思維的教育,不免有點舍本逐末了。
????????????????????????????????????
?????????????????????????????????????掃描上方二維碼,關(guān)注陽光家教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