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會說,無論你多大了,你都永遠是父母心里的孩子。BY|大將軍郭
最近身邊發(fā)生了幾件很巧合的事。
第一件是一個女孩在帖子里求助,她想辭去雖然穩(wěn)定但是自己并不喜歡的工作,之后和朋友搞創(chuàng)意彩繪,這是她的特長也是職業(yè)興趣所在。但她的家人堅決反對,理由是怕她賺不到錢,而為了給她找到這份工作,家里人情費就掏了好幾萬。
第二件事是我的一個朋友因為家人不接受自己的男朋友而痛苦萬分。家人不喜歡她男友的理由是覺得配不上她。我的朋友跟男友感情非常好,男友對她也是無可挑剔,兩個人從家庭背景到樣貌和學識,并沒有懸殊的差距,她現在想跟男友結婚塵埃落定,但家人依舊逼著她去跟其他人相親。她不愿意,母親甚至威脅說就跟她斷絕母女關系。
第三件事是一個在國外深造畢業(yè)的老同學,他的計劃是回國謀生,但家人不同意他回來,認定他出國鍍了一層金就應該在國外發(fā)光發(fā)熱,即便最終他要回來,也必須是衣錦還鄉(xiāng)。我的朋友的確不適應國外的生活,在美國過的很不愉快,支撐他堅持下來的動力就是有一天能畢業(yè)回來??墒乾F在,家人沒完沒了的表示回國就是沒出息,還說要是他回國也不讓住家里,隨他自生自滅。
這三個故事,都是身邊活生生的真實案例。人生還沒亮起紅燈呢,自己的父母卻先實行了交通管制,明確表示此路不通,并示意你必須繞行到指定路段。
于是,他們就為難地停在這里,不知所措。
▼
這世間可能沒有比這樣的事更揪心的了,你想做的事偏偏得不到最親的人的支持。你甚至幻想過刀山火海你也要試一試,你不怕痛苦和困難,但沒想到最致命的阻撓是最溫柔的這一刀,手持匕首的是生你養(yǎng)你的父母。
換了別人你可能置之不理,你可能強硬蠻橫,你可能不屑一顧說一句,關你屁事?但唯獨對他們,你不能。父母賦予你生命,恩情未報,孝道未盡,你怎么還能忤逆父母之命呢?
沿著這樣的思路想下去,你會滿懷愧疚、心生不忍,可是轉念間你看看自己,又不甘心如此放棄自己的人生選擇。
這真的不是一個個別現象,在“以孝為大”的中國,在社會福利不完備的當下,在中老年人普遍空虛孤獨的社會精神風貌之下,家庭或者說父母,很有可能成為年輕人追求自己人生的羈絆。
羈絆不代表全部的惡意,愛也可以是羈絆,更何況是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主導的中國式的父母之愛,這愛里充斥著對下一代人的掌控和定奪。
這種愛是代替你做選擇。我們未成年之前,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飯、學什么特長,諸如此類都是父母替我們安排。在我們尚未萌生強烈的自我意識的時候,這種愛的確是受用的,它讓我們獲得安穩(wěn)和成長。
但是成年后,你長大了,父母愛的方式卻沒有成長。他們可能還是習慣于不問你的想法就為你做出選擇,選大學、選專業(yè)、選工作……甚至還要替你選對象、選人生方向、選擇在哪終老。
即便你已經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社會人,你的表達依然會容易被當做青春期逆反的延續(xù)或者不諳世事,在他們眼里你就像個巨嬰,嗷嗷待哺等著他們?yōu)槟愣ㄖ迫松?/span>
他們會說,無論你多大了,你都永遠是父母心里的孩子。
言外之意,孩子就該聽父母的話,因為你還不具備能獨立判斷和思考的能力,即便你做出了選擇,那個選擇相較他們的意見而言,依舊是不成熟、不適合的。
可事實上,你早就是一個身體和精神健全的成年人,你對待世界的方式變了,你有你的方式和主張,你對待父母的方式也變了,你渴望像平等的成年人那樣去溝通。但只有父母對待你的方式沒有變化,這就是最根本的矛盾所在。
這個矛盾放置在其它人際關系當中都容易解決,大家相互讓步、調整自己、理性溝通、解決問題。
但在親子關系當中,你們都被綁架的不能動彈,像兩只相望而觸碰不了的琥珀。
他們被為人父母的責任和過來人的經驗綁架,生怕放手就意味著未盡職責而眼睜睜看你過的不幸福;你被孝道和道德綁架,擔憂不順從父母就意味著會變成惹父母傷心的逆子。
▼
你和父母都沒有錯,但不代表沒錯的兩個人交匯在一起一定能形成正確的關系模式。在這樣的困境里,兩代人都為難著,最終的結局不是你退讓就是他們放棄,僵持只是一時。
如果你等著時間慢慢發(fā)酵,形成一劑治愈父母心頭大患的良藥,只會落得一場空。因為這種父母之愛模式早就在他們腦海里固化,難以自然松動,唯有你擔當起這個重任去搖撼那些不適合的部分,才是解決矛盾的方法。
第一件事,就是告訴他們你已經是個成年人,你有能力和權利去選擇自己的人生,并且能為此負責。
這種告知不只是言語上的,更有力的證明是行動。
像開頭說的幾個故事當中,父母干涉的理由都跟他們的擔憂有關,擔心你養(yǎng)活不了自己,擔心你處理不好自己的感情,擔心你沒出息。
這些擔憂背后的確是有不信任的,這種不信任也并不是空穴來風。多年來,你都依靠著父母生活,工作是父母花錢買的,吃喝拉撒還要靠父母照顧,出國讀書也是父母在供養(yǎng),而此前你人生中的千千萬萬個岔路口都是他們?yōu)槟阒傅姆较?,他們真的很難一時之間去相信你能做到、你能做好、你能幸福。
第一個故事里的姑娘可以先試著在工作之余搞彩繪,一段時間之后有了起色再向父母請愿,她可以有理有據地告訴他們這份工作是被認可的、有前途的、是可以賺錢的,并且它會比現有的工作帶來更大的財富,當然還有無法取代的滿足感。
只有你自己不再拿自己當孩子,而是清清楚楚的意識到自己是個成年人,自己要以成年人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你才能逐漸硬起腰板,擲地有聲地表達你的主張,也只有你先做到這一點才有贏得父母信任和支持的資本。
這其中,最根本的一條原則就是一定要經濟獨立。當你在物質上還依賴父母,創(chuàng)業(yè)還要啃老,他們的確有理由不信任你的選擇,你又憑什么讓他們放手呢?因為那可能意味著你連一日三餐都無法果腹,哪有心思去追求自己的人生。
還要做到精神斷奶。
你雖然不花家里的錢了,但精神上你還是經常享受他們的供給。如果跟男朋友吵架、工作中跟同事相處不愉快、生病了好難過這種事都要不停地去尋求父母的建議和安慰,那么你在父母心中依舊毋庸置疑的是個無法獨立生活的孩子。
如果現在連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都無法擺平,你還是省省力氣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吧,也別再說什么自己的人生,因為你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自己的人生。
第二件事是理解和反哺。
我們常常把理解掛在嘴邊,但這種理解絕不是認知層面的理解就夠了,必須滲透到你的感受里、骨血里才更為深刻。
正如你覺得父母不理解你一樣,你也并未深刻的理解他們。
生長在不同年代,受著不同的教育,儲備了不同的知識結構,遭受著千差萬別的經歷,這些都是無法彼此理解的原因。
在他們的觀念里堅信他們的選擇也正如你在自己的世界里堅持你的選擇一樣,在自己眼里看來都是絕對正確的。
但如果你試圖在他們的生活背景當中去看待你們之間的矛盾,或許你更容易發(fā)現問題的突破口,這個突破口就是他們究竟在干涉什么、反對什么、擔憂什么。
你會發(fā)現從前所沒有覺察的一些真相。
父母跟我們一樣在世間走一遭,盡管歷經滄桑,但依然有他們的卑怯和弱小,盡管閱盡千帆,也同樣會感覺匱乏。他們的干涉不代表他們不是好父母、他們很糟糕,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卑怯和弱小直接反應在他們自覺無法承擔你的不幸或是失敗,他們也怕自己承受不起因沒有指導你的人生而帶來的負罪感,他們能做的就是在他們有限的人生經驗和能力范圍內為你指出一條光明大道。
而匱乏之感在逐漸步向衰老之時也會愈加凸顯,他們或是已經退休或是已經很難在自己的事業(yè)和家庭生活中再有新的突破,他們的生活重心就是自己的子女,別無其他,因此精神世界愈發(fā)荒蕪。
有千萬件事可以關注,但他們已不像活躍的年輕人那樣,一個社會新聞、一次聚會、或是周圍的人生起伏都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他們會匱乏到除了關心你以外再無其他事情可做,匱乏到對外面世界的日新月異充耳不聞,更不要說你提出的一個新的人生選擇。
你不真正的去試圖理解他們,那個同樣活在自己世界里的自我便無法釋放出來,就無法去敲開他們的心門去表達自己。
并且,在理解的狀態(tài)下解決問題也會讓你的心態(tài)也會更為平和,而不是采用完全敵對的態(tài)度來加速矛盾的升級。
在理解之上,你要加緊你的精神反哺。正如前面所言,父母的一些陳舊觀念尚未革新是因為他們漸漸與社會脫節(jié),他們不會突然對新鮮事物感興趣,但你可以做一個領路人。
這畢竟是一個后喻文化時代,你教父母使用電子設備、即時通訊工具只是基本,你更應該真誠而耐心地告訴他們現如今的社會已經處于涌現多元化選擇的發(fā)展階段,有很多人都在做著父母這一代人從未想過的事并且獲得成功,也有很多人自由選擇伴侶,覓得了人生摯愛。
或許在父母的認知范疇里,彩繪不過就是隨便涂鴉,它根本無法創(chuàng)造價值和財富,而第一個故事里的姑娘也從未認真地告訴父母這件事到底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吸引著她,她又如何打算用它成就事業(yè);第二個故事里的姑娘從來沒講她和男朋友之間的相處細節(jié)和對他的深愛,以及他們究竟合適在哪里。
用你所了解的一切來精神反哺你的父母,讓他們打開思路、看到新的更好的可能,才有機會讓他們慢慢接受你的選擇,而不是讓兩代人彼此僵持在自己的觀念里無法溝通。
有人說家不是講理的地方,這句話不知道蒙蔽和阻礙了多少人去追求真正幸福而和諧的家庭。
如果不講道理,那么整個家庭之中只會彌漫著各種雜亂無章的情緒和情感,每個人都感情用事,只會造成這個家庭不斷沉淪,成為一個不理性、膚淺和毫無章法的地方。因為說起感情,誰對誰的感情有錯和虛假呢?父母愛你,你也愛他們,不通過講理讓一切矛盾理順,假愛之名肆意妄為,只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和家庭的崩潰。
如果講到這里,就可以順利說服父母對我們建立信任、尊重我們的選擇,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但如果嘗試的所有方法都不可行,如果你真的打算堅持自己的人生選擇,并且認定它,你就只能抗爭。
▼
這或許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因為本質上你就是要不顧父母反對而走自己的人生路了,你就是不得不背離他們的期望去實現自己的人生愿望了。
你不想再“愚孝”,你便只能抗爭到底。
這種抗爭不是讓你譴責和打壓,也不是讓你痛斥和埋怨,你要做的就是暫時擱置你和父母之間對于人生選擇的沖突,不理會阻撓,專注自己的選擇。
這樣的做法必定是痛苦的,你一定要做好足夠的準備,考慮可能會出現的種種問題,你必須在一開始就要有堅持到底的決心。
因為無法堅持到底的抗爭只會把你推向更被動的境地。
想想以往的人生中,你也一定反抗過吧,或許是想不顧父母反對在暑假跟同學去旅行,或許是偷偷跟父母不喜歡的鄰居女孩子約會……但結果呢,你可能最后因“胳膊擰不過大腿”而抗爭失敗,你乖乖的留在家里看著朋友拍的旅行照片,再也不敢答應鄰家女孩的邀請去看電影。
以往的抗爭無果強化了父母的觀念:你最終還是要聽他們的,無論你怎么不情愿,最終你還是會妥協(xié)。
打破這種聯(lián)結只能通過一次例外,你必須獲得一次抗爭的成功,而無法堅持到底就意味著在今后無數個人生選擇里,你依舊要順從,反抗無效。
這樣的抗爭或許會在最初帶來更強烈的負面反應,你的父母會哭會鬧,還可能會出現行動上的阻撓。如果你心軟了,你就又會回到以往的循環(huán)當中,無法翻身。父母畢竟不是我們的敵人,對于他們的失落、難過、憤怒,你依舊需要去安慰和勸解,但這不等同于你在有沖突的選擇這件事上妥協(xié),這是兩碼事。
不聽從父母的建議也不等同于不孝,盡心侍奉你的父母、為他們分憂、解決生活上的麻煩,都是理性的盡孝,你還可以鼓勵他們去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哪怕是為了鍛煉身體去跳跳廣場舞,這種有助于改善老年人匱乏感的方式也是孝順。
而所謂“孝順”中的順應也是有前提的,如果他們的想法并不適合當下的情況也非你所愿,不加區(qū)分的跟隨就是愚孝,應該摒棄。
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是,“孝順”這件事在每個家庭系統(tǒng)中都會產生代際傳遞。如果你聽過父母和他們父輩的故事,你會發(fā)現,其中也不乏你的父母有不顧反對而選擇自己人生的情節(jié)。
那些自覺生活不夠完美的父母或許有過沒聽從家長建議的經歷,所以很容易把自己的問題歸結到當初沒有聽家里的話,而實際上,一個選擇所帶來的不幸實在不能簡單的歸因于選擇本身,有太多其他的因素會促成結果的發(fā)生。
當你能清醒地看到“聽父母的話”和“獲得幸福人生”之間沒有必然聯(lián)系,你就更有勇氣去打破這樣的“孝順”模式,改變家庭系統(tǒng)中的這種隱形代際傳遞。
你一定希望今后你的子女能活的自由而快樂,你愿意去支持他們的人生選擇,那么現在就要打破這種代際傳遞,如果每個人都愿意這樣做,很多家庭不會再出現因“愚孝”而導致的不幸,家庭氛圍會更輕松,每個家庭成員的地位更平等,每個人都有權利去追求更大程度上的自由,并且能得到親人的支持。
所以,這樣的抗爭不只是一個小家庭的問題,如果每一個小家庭的問題可以得到改善,那么從傳統(tǒng)的父母之愛向更現代的、平等的父母之愛過渡的歷史進程也會被加速。
或許,多年以后,我們的后代將不再受到這樣的困擾,能更充分地去實現自我。
▼
還要說的是,抗爭不是永久的擱置。你在自己的人生選擇中收獲幸福、成功、快樂,都是一種解決矛盾的方式,只是迂回而緩慢,但無論怎樣都比委屈求全要好得多。你可以一邊過上自己的人生,一邊改變親子關系模式,這樣的努力是值得的。
以上所說的事情當中最難的不是做到,而是如何邁過心里那道坎兒。這道心坎兒是愧疚、自責和自憐,因為你和父母之間的不一致會引起他們的一系列反應,讓你覺得你傷害了他們;而同時你又可憐自己,覺得想要過上渴望的人生太難了,甚至得不到最親近的人的認可和祝福。
要強調的是,不順從父母的建議、堅持自己的選擇不等同于傷害,不等同于不孝,即便最終造成了傷害的結果,也不僅僅是你的堅持所造成,你不應該背這個黑鍋。你必須從這種錯誤的想法中解脫出來,而不是一層又一層地給自己纏上這種愚昧的裹腳布,無法前進。
至于得不到最親近的人的認可和祝福,也未必是永久的,如果你能做到證明自己,那這不再是問題。最關鍵的點在于你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你最需要獲得的肯定和祝福都應該來自于你自己。父母的確是重要他人,說穿了,雖然重要但依然逃不開“他人”這樣的界定,他們不是你人生的主體,你才是,所以你怎么看待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當你還試圖在所有事上取悅父母、為了他們滿意而活,那問題在于你的內心依然存在“你是個孩子”的自我設定。
世間事皆難兩全,無法兼顧的時候,你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人生到底為什么而活。為自己而活、為他人而活,都是可圈可點的活法,都各有各的道,如果你的確為了父母滿意而情意放棄自己的人生選擇,依然值得頌揚。但如果你真的渴望人生在世三萬天,能過上真正想要的人生,那這一步或早或晚都要邁出。
最壞的結果是你真的不得不順從父母而放棄自己的人生選擇,就算如此,我也仍然真誠的希望,你能從這件事當中學到點什么。當你有了子女,別讓他再重蹈你的覆轍,讓他過上當年你不曾體會過的自由人生。
胡適在《我的兒子》這首詩里寫到,將來你長大時,這是我所期望于你: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做我的孝順兒子。
這種期望,我希望至少能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真正實現。
掃描上方二維碼,關注陽光家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