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個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講的什么呀?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個廟……
■天府早報記者曾卓琳實習生趙歡
大多數(shù)父母都會給孩子講故事,但許多家長[微博]的方法不對。其實,每個寶寶都是故事大王,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與邏輯思維能力都可以在講故事中得到全面培養(yǎng)。那應(yīng)該怎么給孩子講故事?又應(yīng)該如何引導寶寶學會講故事?
如何對孩子講故事?
質(zhì)量優(yōu)于數(shù)量不要怕重復
曼曼3歲,很喜歡聽媽媽講故事,聽完了要纏著媽媽再講,而且有時一個故事要反復講。
有教育專家稱,如果媽媽講的故事沒有進入孩子的心靈,孩子會表現(xiàn)得比較浮躁,永遠期待有新故事。這么多故事,對孩子真正的影響很小。孩子不斷地想聽新故事,只是為了尋求新鮮的刺激。
給孩子講故事,最重要的不是數(shù)量,而是質(zhì)量,要多注意重復,一個故事起碼要重復5~6遍,甚至可以一周都講一個故事。重復的頻率要根據(jù)孩子的年齡做出相應(yīng)調(diào)整,越小的孩子重復率應(yīng)該越高。媽媽在講重復性故事時,孩子能預見下一個情節(jié),這對孩子來講是建立安全感的很好途徑。
如何給孩子選故事?
不要強調(diào)說教重在潛移默化
武成大街一家早教機構(gòu)的老師吳萍說,相比其他故事,累加故事和無意義故事,更符合學齡前孩子的身心韻律,“在重復中,孩子會更容易接受?!?/span>
吳萍還稱,家長需要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但是威信不是“我很厲害,我懂的比你多,我說的比較正確”,更不是來自于媽媽在講故事時,經(jīng)常教導孩子:“好孩子應(yīng)該這樣做,×××真壞,寶寶不要學?!?/span>
像《格林童話》這類民間故事,是幾千年古老智慧的積累,它的人物和情節(jié)都具有隱藏的象征意義。成人由于受社會閱歷的影響,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的心靈是單純的、透明的,他們說不出口,但會本能地從故事里汲取養(yǎng)分。
更重要的是……
如何讓寶寶講故事
媽媽給然然買了很多故事書,通常媽媽會給然然照著書本講故事,還會指著畫面和字重復幾遍讓然然復述。
教育專家:這種方法雖說在很大程度上挖掘了寶寶的記憶力,卻不可避免地限制了他們的想象力。
正確做法
方法1
爸爸媽媽先同寶寶一起認真看書中每一幅圖畫,讓他們講講自己看到了些什么。這樣的閱讀培養(yǎng)了寶寶的觀察力,也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
方法2
教寶寶“故事接龍”。生活中到處都有故事。比如坐在車上時,讓寶寶看看車窗外有些什么可以編故事。
方法3
讓寶寶復述故事,而不是背誦,用他們自己的言語來講述故事里的人物和情節(jié),這對寶寶的言語、記憶、邏輯、想像等方面的能力得到鍛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