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一直以來被正面推崇。但人們也往往發(fā)現(xiàn)講道理對于很多孩子來說沒用,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有位家長說她7歲的女兒特別逆反,不讓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經(jīng)??嗫谄判牡亟o孩子講道理,孩子卻不聽,惹得家長常發(fā)脾氣。她知道打罵孩子不對,但不知該怎么辦。我讓她舉個孩子如何不聽話的例子,她講了這樣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樓五層,沒有電梯,走樓梯上下。最近女兒特別喜歡這樣下樓:一條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腳不用力地向下溜。媽媽不允許孩子這樣做,說樓梯扶手平時沒人擦,那樣會把衣服弄臟磨壞。但再一次下樓時,孩子又那樣,屢說屢犯,家長終于失去耐心,大發(fā)脾氣。孩子當著家長的面不敢那樣做了,卻找各種機會偷偷地那樣下樓,衣服袖子下面經(jīng)常是臟臟的。陳述完事情后,家長用失望的口氣加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別的孩子懂事,我其實挺尊重她的,不知給她講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聽。
我對家長說,你既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講道理沒用,那至少說明在這件事上,講道理是不對的,發(fā)現(xiàn)不對,就應(yīng)該立即停止。家長一臉迷惑,情緒上略有抵觸地問我,講道理不對嗎?那該怎么教育她呢?
我說,很簡單,回家找兩塊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塊,自上而下把樓梯扶手擦干凈,既做了公益,又滿足了孩子手腳并用下樓的樂趣,試一下,看看效果如何。家長一聽,恍然大悟,對啊,這么簡單,我怎么沒想到呢!我怎么就光想著給她講道理呢?
這位家長之所以沒想到,應(yīng)該在于她一直以來只注意了自己如何說得“有道理”,沒去想自己做得多么沒道理。就這件事,孩子不過是想變個花樣走樓梯,家長卻不體恤孩子,這么微小的一點童趣都不給孩子,對這么簡單的嘗試都不能容忍,這和家長所說的給孩子“尊重”就完全不搭界。天下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長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說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shè)性的過程,這個原理幾乎在理論上無人不承認,而在實踐中又無人不違反。要使兒童“明白道理”,不要僅僅把道理告訴兒童,必須要首先讓兒童有機會在實踐中獲得連續(xù)不斷的經(jīng)驗。
我曾看到一則新聞,廣州番禺張中良夫婦收養(yǎng)了10個孤兒,孩子做錯事,張中良與妻子不會責(zé)罵他們,也不講大道理,而是讓孩子們通過體驗,來完成對一個道理的認識。比如,有一次,張中良讓家中的小女兒慕恩帶著眼睛看不見的姐姐美春出去玩,不知為何慕恩將美春一個人丟在了外面,獨自回來了。張中良知道后并沒有多說什么,只是讓小慕恩做了一個體驗:用毛巾蒙住慕恩的眼睛,讓她自己在外面走一段路。從此以后,慕恩變得特別懂事。這一個細節(jié),足以讓我們對張中良夫婦更加敬佩,他們也許沒學(xué)過教育學(xué)、心理學(xué),對教育的理解卻那樣透徹,沒有對孩子的真愛,是不可能有這份悟性的。
“行不言之教”是傳誦千古的經(jīng)典教育方法,理論上人們都認可,可遇到問題時,大多數(shù)人的第一個念頭總是如何勸說孩子,如何給孩子講道理。比如我經(jīng)常收到這樣的來信:年輕父母們詳細陳述了老人帶孩子如何包辦溺愛,導(dǎo)致孩子有許多毛病,后面提出的問題卻是:“這種情況下,我如何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改正缺點?”也有不少家長,他的孩子遭遇了學(xué)校老師的冷暴力,導(dǎo)致孩子厭學(xué)。家長不去想辦法向?qū)W校反映,解決老師的問題,也不去做任何和老師溝通的努力,卻來問我“如何給孩子做思想工作,讓孩子不再厭學(xué)”——這樣奇怪的邏輯經(jīng)常遇到,明明是成年人做得不對,傷害了孩子,卻把改造的矛頭對準孩子,指望動動嘴皮子,說點什么,就可以改善孩子的狀態(tài),這怎么可能呢?
人們對“講道理”的偏好往往源于思維慣性。從小在家庭、學(xué)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會成為講道理愛好者。在他們的經(jīng)驗和認識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guān)系,就是告知與被告知的關(guān)系;所謂教育,就是“明白人”對“不明白人”說話。所以他們對孩子表示負責(zé)和愛,就是大事小事都要告訴他們?nèi)绾巫?。不過,這種單邊主義思維方式,最容易讓人陷入教育困境中。
一位家長說他在沒孩子時,很瞧不上那些打孩子的人,覺得成人靠武力征服孩子,真是無能。他自己有了兒子后,遇到問題,總是耐心地跟孩子講道理。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發(fā)現(xiàn)自己奉行的“以理服人”越來越行不通了。孩子經(jīng)常很固執(zhí)逆反,不管家長怎么說,就是不聽。所以他開始懷疑自己做得對不對,周圍又不時地有人對他說,教育男孩子就要粗野一些,只要告訴他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想讓他做什么事,沒什么好商量的,必須服從,不行就動用武力。所以,有兩次他和孩子發(fā)生沖突,真的沒能控制住,對孩子動了手。到這時,他才發(fā)現(xiàn)自己黔驢技窮,也墮落為自己曾經(jīng)不齒的那類家長了。
這位家長的做法很有代表性,不少家長,包括很多學(xué)校老師,面對孩子的一些問題時,經(jīng)常脫不了這樣的套路:先講道理,講道理不行就去批評,再不行就通過發(fā)脾氣來征服。或者在孩子的感情上做文章,比如陳述我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卻這樣不懂事……以此來“感化”孩子。
思想家盧梭說過,3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fā)脾氣、刻意感動。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這3種辦法恰是很多家長身體力行,運用最純熟的。每當我在不同場合引用盧梭這句話時,總是會引起別人的疑問和困惑:如果講道理孩子不聽,除了生氣或感化他,還有什么方法呢?難道不要教育他嗎?
把“講道理”當成教育,這幾乎是“問題家長”的通病。
當然要教育孩子,但以大道理壓人,強迫孩子接受來自家長口頭的“道理”,這是在使蠻力,是思維懶惰和粗糙的表現(xiàn),不但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會使問題之扣越系越復(fù)雜,越系越死。教育是門藝術(shù),講究的是簡單和精巧。改變“講道理”的思維定式,變通一下,效果可能會好得多。
有位媽媽,從孩子一歲半時,開始每晚給孩子刷牙,可小家伙怎么都不配合,任憑媽媽講多少道理都沒用,刷牙成了天天必打的戰(zhàn)爭,總是弄得雙方都不愉快。后來,這位媽媽想了一個辦法,孩子有一個很喜歡的小熊玩具,媽媽在晚上要刷牙前跟孩子說:“寶貝,小熊這么長時間沒刷牙,牙疼了,長齲齒了,你幫它刷刷牙好嗎?”孩子很樂意地接過媽媽準備好的牙刷幫小熊刷起來。給小熊刷完牙后,媽媽表揚孩子刷得好,并說:“小熊真乖,給它刷牙它配合得真好。”然后問孩子:“寶寶想不想讓小熊看看你也很乖,也會好好配合媽媽刷牙?”孩子高興地說好,史無前例地配合媽媽刷牙。這樣幾天下來,孩子再也不厭煩刷牙了。
還有一位家長,說他4歲的孩子有兩個毛病,一是不聽話,一是愛哭。問我怎么辦。我讓他舉出最近的一個不聽話的例子。
他說孩子這幾天總是在晚上臨睡覺前要下樓玩,無論家長怎么給他講外面天黑了,小朋友都回家了,明天再玩之類的話,孩子都不聽,就是哭著要下樓。
我說,你說的兩個毛病其實是一個,可以一起解決。從今天開始,一切事情盡量聽孩子的。如果他臨睡前想下樓,你就辛苦點,抱他下樓,他想在樓下待多長時間,就待多長時間,在其他事情上也采取類似的做法。家長有些吃驚,很顧慮的樣子,但回去還是按著我說的做了,結(jié)果讓他意想不到。
他后來告訴我,當天孩子在臨睡前又要下樓,家長沒說什么,愉快地給他穿好衣服,帶他下去。外面很黑,冷風(fēng)嗖嗖的,樓下空無一人,他剛把孩子放地上,孩子就要他抱著回家。家長故意說既然下來了,多待一會兒吧,孩子說什么也不肯多待,說想回家睡覺?;丶液螅⒆右幌伦兊煤苈犜?,讓刷牙就刷牙,讓脫衣服就脫衣服。此后其他的一些小事上,家長也都少說多做,盡可能傾聽孩子的意見,結(jié)果孩子哭鬧大大減少。
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把有效教育和無效教育區(qū)分為“君子之學(xué)”和“小人之學(xué)”。“君子之學(xué)”是從耳朵進來,進入心中,傳遍全身,影響到行為;而“小人之學(xué)”則是從耳朵進來,從嘴巴出去,只走了4寸長,所以難以影響到整個人。用思想家盧梭的話來說就是,“冷冰冰的理論,只能影響我們的見解,而不能決定我們的行為;它可以使我們相信它,但不能使我們按照它去行動,它所揭示的是我們該怎樣想,而不是我們應(yīng)該怎樣做”。
現(xiàn)代心理學(xué)研究證實了東西方先哲們的觀點:從講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間的距離可能很遠。一個人能否接納別人的觀點,首先取決于情緒,其次取決于對方的行為,最后才是對方的語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