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位于東華大學延安西路校區(qū)內,2006年11月被列入上海市科委科普場館建設項目,由東華大學負責建設,于2009年1月面向社會正式開放。東華大學有著深厚的紡織、服裝、材料等學科研究基礎,博物館以向大眾傳承紡織科技歷史文化為主要任務,具有知識傳承的專業(yè)性、權威性與前瞻性。
目前,博物館已被被命名為“上海市科普旅游示范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專題性科普場館”、“上海市外國留學生中國文化體驗基地”和“上海市民終身學習實踐基地——服飾文化體驗基地”,并成為上海市教委指定開展“青少年走進博物館”活動的高校博物館之一,以及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指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展館”之一。
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分科普館、古代館、近代館、少數民族館、視聽空間、流動展廳等6個分館,現有展出面積4600余平方米。科普館以高科技展示手段和互動展項,展示紡織服飾領域的產業(yè)鏈及其特色環(huán)節(jié);古代館陳列了從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到明清各個時期紡織服飾的圖片和實物;近代館展示了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紡織服飾的實物;少數民族館展示了少數民族洵爛多采的服飾和紡織技術;視聽空間,目前主要用于播放《紡織服飾探秘之旅》的環(huán)幕影片。
據負責博物館籌建工作的東華大學服裝·藝術設計學院包銘新教授、“中國染織服飾考古第一人”趙豐教授介紹,館內真品以晚清到1949年的近代服飾、織造器械等為主,藏品最初來自于學校教授們的私人收藏,也有很多來自社會人士的捐贈,而其中最珍貴的是臺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穿過的補服,由劉銘傳的后人無償捐贈。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科普館利用多媒體演示、人機互動、DIY等多種生動有趣、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示紡織材料、工藝流程、服飾藝術以及高科技紡織品的應用?;禹椖繀^(qū)集中了紡、織、染和服裝裝飾等動手實踐的項目,如電腦刺繡、針織橫機、小樣織機、轉移印花、手繪T恤、盤扣結制作、裝扮顧問和服裝款式數字化拼接等,觀眾可通過參觀演示體會其中樂趣,同時了解和認識紡織服飾的織造過程和原理。“高科技紡織品應用”展區(qū)主要分為高科技紡織品應用分類、環(huán)保服裝、新能源、生物醫(yī)學、功能型服裝、航空航天、車用紡織品、彈力小球、建筑土工和運動休閑10個展項,展現了高科技紡織新創(chuàng)意、新材料、新技術在各領域的廣闊應用前景。
博物館開放5年來,接待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中小學生、社會市民近20萬人次。博物館面向社會免費開放,開放時間為每周二至周六9:00-16:00。寒暑假正常開放,節(jié)假日開放一半以上天數,保證每年正常開放時間在250天以上。
近年來,博物館充分利用館內豐富的互動資源,面向中小學生、廣大市民開展各項科普活動和專題展覽,并對以服飾文化秀《時尚東華》項目文化志愿者為代表的多支師生隊伍開設了服飾文化的專題培訓。2010年9月,參加由世博會公眾參與館、上海市教衛(wèi)工作黨委、上海市教委主辦,東華大學黨委宣傳部聯合學校服裝·藝術設計學院、紡織服飾博物館等部門策劃承辦的服飾文化秀?《時尚東華》專場,在世博園主題館“秀空間”舞臺展演。2013年7月,“中國好作業(yè)”東華大學專場在館內舉行。開放近五年來,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獲得上??萍脊?jié)“貢獻獎”、“上海市長寧區(qū)世博貢獻獎”、“上海教育系統博物館聯展優(yōu)秀組織獎”等多項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