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兒英語,按我的理解,就是要把原版書融入生活。孩子學英語,不是在學一種道理,也不必長期參加培訓班,而是生活在英語的生活里。換句話說,家長、老師要盡量幫助孩子,養(yǎng)成天天用英語的習慣。
我見到很多孩子,很喜歡看書,只不過原版書是英文寫的,孩子暫時還不能“心領神會”,所以孩子就不愛看。我見到有的家長給9歲左右的孩子買過幾本簡單的原版書,但是孩子沒看幾天就不看了,因為閱讀很吃力。孩子閱讀吃力的時候,最需要的是幫助,而不是眼睜睜看著孩子就這么放棄。障礙不解決,就永遠是障礙。況且,孩子是能把這本書讀下去的。我們可以參考香港小學一些好的教法。
香港特別重視小學英語課外活動。10年前,香港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在2001年《政府施政報告》第5部分,向市民承諾“從 2002 年開始,政府將采取措施,加強小學的英語教學”。怎么加強呢?有一種做法,就是督促學校在課外開展廣泛的英語閱讀活動。香港教育當局很重視推廣閱讀風氣,他們下發(fā)給小學的指導文件里,反復提到:“英語閱讀能力,是孩子終身必備的學習能力?!?
香港一些小學生,每天放學后,在教師輔導下,閱讀原版書。老師把整整一本書,給孩子認認真真講一遍,從頭到尾,沒有一句遺漏,這很關鍵。如果老師只是簡單串講一個故事梗概,意義就不大了。我們有的孩子看英語書,就有一點走馬觀花,碰到文字稍微困難的地方,就跳過去不看了;還有的孩子看英語,碰到不懂的地方,就直接去看中文翻譯,這實際上是在讀故事,英語的提高很有限。
老師給孩子講讀原版書,不是為了講故事。老師的教學意圖,是讓孩子以后能夠獨立閱讀;是讓孩子掌握閱讀策略,提高閱讀速度;是借用各種色彩,幫孩子熟悉英文語法;是以附帶習得的方式,擴大孩子的單詞量....。。
香港很多10歲的小學生,每天自己看原版書,并非孩子聰明過人,而是教師(家教)已經帶著孩子們認認真真讀過幾本原版書了,經過細水長流的教學鋪墊,孩子的英語才能飛躍。
學英語,不能斷斷續(xù)續(xù),孩子需要天天沉潛在英語里。我舉臺灣地區(qū)的例子,近些年臺灣教育當局強調英語學習與國際接軌,臺灣一些重點小學,開家長會的時候,英語老師會給家長推薦一份原版書的書單,并對家長說:“英語學習與國際接軌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具體的生活方式,讓孩子每天睡覺前,讀半小時原版書。”
讓英文原版書,成為孩子的好朋友。有閱讀原版書習慣的孩子,學英語所收獲的,不是一朵小花,而是一個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