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9歲女孩的媽媽,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節(jié)約精神,避免孩子養(yǎng)成亂花錢的習慣,每次孩子需要花錢的時候,她都要詳細詢問一下用途,然后再給女兒錢。結果有一天,孩子的姥姥告訴她,家里少了100元錢,懷疑是女兒拿去花掉的。媽媽知道后很震驚和困惑,自己平時最注意孩子在花錢方面的控制,怎么還會出現這種情況?
孩子拿錢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自己沒有足夠的零花錢。二是自己具體的花銷不想讓父母知道。這一方面說明父母沒有培養(yǎng)孩子理財的意識,另一方面說明父母與孩子沒有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有些父母把零花錢當作是控制孩子的一個手段,錢不是不給,但是你得向我要,而且你得讓我知道你的錢花哪里了。如果表現不好或想法不對,零花錢就可能沒有了。父母們很多時候是想通過孩子的花錢了解孩子在做什么,這種心態(tài)不利于孩子理財能力的成長,也不利于培養(yǎng)相互信任的親子關系。
怎么做比較好呢?法國的父母在孩子三四歲就會開始對他們進行“家庭理財課程”的教育,在孩子10歲左右就給他們設立個人獨立的銀行賬戶,并劃入一筆錢讓孩子自己管理,但家長會對孩子的消費做出指導,合理消費時給予鼓勵,不合理消費則會給他提醒。在孩子的生日或節(jié)日時會不定期地給孩子賬戶添加零用錢,來讓孩子學會自我理財和管理。
所以對于案例中的媽媽來講,如果沒有明確的證據這錢是孩子拿的,最好不要直接詢問孩子關于丟錢的事。剛好通過這個契機,詢問孩子最近是否需要用錢,并可以告訴她,現在她長大了,可以學著自己去管錢。然后母女兩人再商量出一個好的理財辦法,例如如何記賬,如何報賬,何時給孩子增加零花錢等等。這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理財能力,同時也是一個良好的溝通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