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很多父母喜歡不停地、帶著厭煩的口氣對孩子進行說教甚至訓斥、打罵,這是最要不得的。
有個小學二年級的男孩,曾對我抱怨說:“成老師,我很討厭我媽媽,她只愛我的學習成績,而不愛我?!?
我猜到了男孩的意思。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把學習成績作為對孩子采取不同態(tài)度的尺度,當作區(qū)分好孩子、壞孩子的標準。
我問男孩:“哦,你跟我說說,你媽媽怎么更愛你的學習成績,而不愛你?”
他憤憤地說:
“上個禮拜,我考試只考了69分,我媽知道后,就對我一頓狠批。
成老師,你是沒看見我媽那種‘兇神惡煞’的樣子,沒聽到她說那么多煩人的話。每次我考試考不好,她都會說那么多話,沒完沒了地給我上政治課?!?
“哦,你媽都說什么?”
“她說,我和你爸拼死累活地掙錢讓你讀書,你就考這么點分?。縼G不丟人???你不嫌丟人我還嫌丟人呢。
你怎么就不知道羞恥呢,整天就知道瘋玩,考試只考69分算什么能耐?你能不能給我長點志氣啊……”
男孩一邊用手指著旁邊的一把椅子,一邊學著媽媽的樣子氣憤地說。
“她眼里只有我的考分,我這個人根本不算什么。我考不好的時候他們就對我大呼小叫,考得好了就對我陪笑臉。哎,我怎么攤上了這么一個媽?。俊?
男孩“老氣橫秋”的樣子讓我不安,我理解他的苦惱。
“看得出來,你對媽媽的做法很不滿,她的做法讓你生氣。其實你媽媽還是愛你的,只不過她采用了不正確的方式?!蔽野参磕泻⒄f。
◇◇◆◇◇◆◇◇◆◇◇
有時候,我也會犯這樣的錯誤,這種錯誤曾經帶給了我的女兒桐桐傷害。
那是在桐桐3歲的時候,因為剛上幼兒園不久,她還不太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有一天早上7點鐘,該起床了,我一邊穿衣,一邊招呼桐桐起床,一會兒我要送她去幼兒園。
桐桐磨磨蹭蹭不肯起床,很慵懶的樣子。一會兒,她拿過小褂子擺弄起來,就是不往身上穿。
我穿好了衣服,洗刷完畢,回來發(fā)現(xiàn)桐桐還沒有穿好衣服。
這時,我就有點生氣了,“快點穿衣服啊,一會就遲到了?!?
桐桐不說話,巴巴地望著我。我知道她是以此拖延去幼兒園的時間。
“快點穿衣服,你聽到沒有,再不快點你就遲到了,爸爸上班也會遲到。”我又一次催促她。
“爸爸,我不去幼兒園行不行?”桐桐的聲音很小,但我還是聽到了。
“不去幼兒園怎么行?快點穿衣服,一會兒送你去。”我皺著眉頭說,一邊整理著自己的文件包。
等我整理完了文件包,桐桐依然坐在床上,只穿了一件上衣。
看到她磨洋工的樣子,我真火了:“你怎么回事???存心煩我是不是?”
桐桐看到我憤怒的表情,臉上充滿了恐懼,我從來沒跟她發(fā)過這么大的火。
我不由分說,奪過桐桐的衣服,一邊繼續(xù)數(shù)落她,一邊迅速給她穿上了衣服。
然而,從送桐桐去幼兒園,到下午接她回家,一直到晚上吃飯時間,桐桐一直都悶悶不樂,不再與我一起玩,更失去了往日的活潑與快樂。
我很內疚,一定是我早上的態(tài)度傷害了她。
晚飯后,我與桐桐聊天,最后,她終于對我敞開心扉:“爸爸,你是不是不喜歡我了?我聽話的時候,你就親我,抱我,我不聽話的時候,你就吵我?!?
我汗顏:我只喜歡孩子滿足我的需求、達到我的期望時的樣子,而這卻傷害了女兒。
思考了一會兒,我對桐桐說:“對不起,爸爸早上心情不好。爸爸仍然是愛你的?!闭f著我擁抱了她。
◇◇◆◇◇◆◇◇◆◇◇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愛常常附加很多條件,比如當孩子聽話的時候,孩子學習成績好的時候,當孩子各方面表現(xiàn)好的時候,父母就對孩子千般歡喜、萬般寵愛。
而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當孩子學習成績差、有行為問題的時候,父母就不住地指責、訓斥、責罵孩子,語氣和表情、動作中都透露著對孩子的不滿甚至憤怒和嫌棄。
這其實是一種不愛孩子的表現(xiàn)了,這種帶著父母強烈情緒的說教常常是無效的。
◇◇◆◇◇◆◇◇◆◇◇
有一次,桐桐因為好奇,把正開著的電腦給弄壞了。電腦算是我們家的貴重物品,是我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
妻子發(fā)現(xiàn)電腦被弄壞之后,有些生氣,正準備數(shù)落女兒一番。她情緒上來的時候,就喜歡嘮叨。
“你怎么這么不小心?。坎皇钦f不讓你隨便動電腦嗎?你怎么就是不聽話呢?你真氣死我了……”
而女兒此時表現(xiàn)得很慌張,瞪著一雙驚恐的大眼睛望著媽媽,又求助地望望我這邊。
見狀,正躺在床上小憩的我忙走上前去,問清了事情的緣由。
“你是不是把電腦弄壞了有些難過?”我蹲下來,問桐桐。
她點了點頭,回頭看了看一片黑屏的電腦。
“沒關系,電腦壞了我們可以拿去修,修不好我們就去買一臺新的。但無論如何,我和媽媽都是愛你的。”我朝妻子使了個眼色,轉身對桐桐說。
桐桐的表情這才放松下來,現(xiàn)出了笑容。
◇◇◆◇◇◆◇◇◆◇◇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愛心遠比舌頭更重要。
在孩子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很多父母喜歡不停地、帶著厭煩的口氣對孩子進行說教甚至訓斥、打罵,這是最要不得的。
因為,這容易讓孩子覺得父母愛的不是他這個人,而是他的行為和成績,這種做法易打擊孩子,讓孩子感覺不到父母的愛。
因此,無論孩子做得好不好,父母都要表達出對孩子的愛,這樣,孩子才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