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第十二屆全國學生運動會科學論文報告會暨2014年學校體育國際研討會在上海落下帷幕。為期4天的時間里,本次科學論文報告會暨國際研討會精選了國內外數(shù)百篇評選獲獎論文,匯聚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大中小學的一線體育教師,教練員及社區(qū)體育工作者等近千人,以主題報告、分會報告、墻報交流、圓桌會議和主題實踐活動等方式,在交流與碰撞中,呈現(xiàn)了一場具有國際水準的體育教育盛宴。
首次聯(lián)袂國際研討會,共享最前沿研究成果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and Gym: Enhancing Teaching, Learning and Acquisition of Skills(信息技術在體育課堂內外的應用:促進教學、學習與技能掌握);Advancing Your Coaching & Teaching Expertise(體育教師專業(yè)成長攻略);Radical Reform in Physical Education: Embracing Challenges-Emerging Possibilities(體育教育的根本變革:挑戰(zhàn)與可能性)……科報會期間,十余場外國體育教育專家的專題講座總是能吸引眾多“粉絲”的到來。
邀請國外學者前來交流國際最新的學校體育優(yōu)秀研究成果,舉辦學校體育國際研討會,這在科報會舉辦歷史上還尚屬首次?!拔覀儗⒖茍髸c國際研討會放在一起的初衷,就是希望我們國家的體育教師能夠睜眼看世界,有更廣闊的視野,可以站在國際平臺上充分展示自己。”科報會承辦人、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院長汪曉贊告訴記者,火爆場面的形成源自體育教師內心對世界前沿體育教育理念與研究成果的渴求,“他們太需要這樣的機會和舞臺了”。
?“我沒有想到中國的體育教師已積極與世界接軌,他們表現(xiàn)出的深厚底蘊、靈活反應能力、強大的自信心、敢于展示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等,顛覆了我原先對于中國教師的想象。”接受汪曉贊邀請,友情出任同聲傳譯的美國密歇根大學華裔教授Chen Weiyun只要不在忙碌,身邊總會圍著好幾位中國體育教師。畢竟能夠與國外體育專家如此近距離地接觸、暢所欲言,在與會的很多體育教師看來,是從未想過的事。江蘇省江陰市教育科學研究室的沈菁利用中午就餐與Chen Weiyun交流國外的體育教育現(xiàn)狀,意猶未盡的她與Chen Weiyun還相約有空繼續(xù)探討。
在本次國際研討會方面,共收到國內外投稿論文642篇,國內體育教師是參與的積極分子?!半m然許多體育老師都是第一次用英文寫作,甚至只是將原本的中文論文翻譯為英文,但他們正用自己的努力逐步與國際接軌?!蓖魰再澑嬖V記者。廣東省東莞六中的總務主任朱浩林這次就投送了論文,并獲得了墻報交流的機會。在他看來,這次科報會的舉辦水準是國際性的,因為完全開放,自己想聽什么報告就可以自行前往,完全不受限制,還可以對主講人進行評分。“對我們這些基層老師來說,能夠有這樣開闊視野的機會,真是難能可貴?!?
多了國際研討會,并不妨礙科報會本身的質量,而且由于需要各顯招數(shù)吸引觀眾,報告人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帶來了最先進的研究成果:《上海市高中體育專項化教學改革實踐探索》《PM2.5 超標情況下合理開展學生體育活動的研究》《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的途徑與實現(xiàn)方式》《我國中小學校長體育認知的調查研究》……在十分鐘的陳述后,還有十分鐘的答辯環(huán)節(jié),觀眾與報告人經常擦出火花?!拔也煌饽愕挠^點,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成了許多教師敢于堅持己見的根本落腳點,也讓許多報告有了進一步提高的余地。比如上海市松江教師進修學院顧永明帶來的《上海市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達標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中對于教學技能的定義就引發(fā)了觀眾的質疑:由于主要為教師本身技能和理論水平的測試,是否定為“技能”更合適。
除了主題報告、墻報交流等形式,在飯后進行圓桌討論也讓教師們可以在極為放松的情況下研討體育教育問題。山西農業(yè)大學的郝建峰在圓桌上提出了自己研究的問題: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能夠自愿積極地參加體育課。因為郝建峰發(fā)現(xiàn),學生們普遍表示,學生們喜歡體育,卻不喜歡體育課,怎么辦?“學生不喜歡的課就不要開了。”“要合理利用資源,調動學生興趣”“可以利用俱樂部的形式,而不是課堂?!薄耙玫綄W校一把手的支持?!薄澜處煹慕ㄑ垣I策,讓郝建峰思如泉涌。
“科學論文報告會,已成為體育界參與科研、交流經驗、共享信息、分享資源的重要載體?!痹诮逃矿w衛(wèi)藝司副司長劉培俊看來,本屆科學論文報告會由于國際研討會的加入,特色更加明顯,主體更加鮮明,所選論文注重回應問題,尊重規(guī)律,落實政策,等等?!拔覀円獮榻窈笠淮忠淮慕】抵?,基于邏輯起點,通過分享經驗,營造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和交流的平臺,找到合作科研、協(xié)作創(chuàng)新的基礎,在合作中共贏?!?/span>
首次引入實戰(zhàn)訓練,現(xiàn)場感悟體育教學
如何讓學生覺得體育課更有趣?可以通過游戲的形式。但學生對許多傳統(tǒng)游戲習以為常,打不起興趣,怎么辦?7月27日下午,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教授Kim Graber和Amelia Woods帶來的實踐活動Research-Based Physical Education: Strategies that Promote Student Engagement and Enjoyment(基于研究的體育教育:促進學生參與和享受體育活動的策略)讓眾多教師受益匪淺。
Kim Graber和Amelia Woods設計了三對三籃球對抗。起初,游戲的設計和傳統(tǒng)一樣,就是外圍三人傳球,中間三人搶斷。但Kim Graber和Amelia Woods對游戲作了翻轉:三人互相傳球,但是要拿著球碰到另外三人,才算贏。簡簡單單對于規(guī)則的改動,就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來自北京八十中學實驗學校的體育教師馬英杰自告奮勇參加參照棒壘球設計的傳球游戲,親身參與的她對如此新穎的游戲形式也是頗有感慨:“原來規(guī)則的改變和創(chuàng)新就能達到如此大的效果?!?/span>
實戰(zhàn)訓練的加入正是本次科報會的創(chuàng)新之舉。實際上,自2002年第八屆全國中學生運動會期間首次召開體育科學論文報告會以來,科報會就成了每屆學生運動會的必備環(huán)節(jié),讓全國各地的體育教育工作者能夠聚到一起,分享、交流各自的教育體悟、科研成果,共同提升教學科研水平。但僅僅是交流、研討就夠了嗎?汪曉贊覺得一定要讓體育教師們,尤其是沒有出過國的體育教師感受國外的體育課堂,到底有什么不一樣?!拔覀兊捏w育教師有無窮的智慧,但如何善于動腦筋,無窮想象,讓所有學生動起來,在快樂中運動,這是我們的實戰(zhàn)訓練帶給他們的?!?/span>
“Kim Graber和Amelia Woods設計的課堂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讓傳統(tǒng)游戲變得不傳統(tǒng)其實很簡單,就是靠體育教師的靈活改變,歸根結底是要為學生的運動創(chuàng)設更好的條件,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崇明縣西門小學的楊軍是許多站著觀看實戰(zhàn)訓練,認真記錄的教師之一,他曾到國外看過體育課,也嘗試了一定的新理念的引入,在本次科報會上論文獲得二等獎。
Using Cooperative Games and Activities for PE Classes and Team Building(體育課堂教學的開展與團隊建立:合作游戲與活動的運用);A Curriculum of Joy: Creating Movement Experiences that Invite, Entice and Inspire(充滿樂趣的體育課程:通過創(chuàng)造積極的運動體驗來鼓舞和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學習);Using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al Models as Pedagogical and Assessment Tools inPhysical Education(發(fā)揮體育課程與教學模式的教育和評價作用),7月25日一天的預熱實戰(zhàn)訓練,讓在場的專家、教師、大學生充分運動起來,絕大多數(shù)都在Bryan McCullick、Jeanne Adèle Kentel和Fiona C. Chambers的號召下參與了現(xiàn)場實戰(zhàn)訓練,甚至有的教師由于沒有穿合適的運動鞋,就赤腳上陣,只為真實感受充滿快樂的體育課。其中Bryan McCullick還提早到場與與會者們一起打籃球健身,這也讓教師們感慨理念的開放,可以如此輕松地融入“學生”群體。在正式授課時,教授們精心設計的通過音樂來合作、傳遞呼啦圈、追逐跑、背靠背站立、接傳球等小游戲讓體育教師們大呼過癮,他們也在參與中感悟了團結、交流、創(chuàng)意無限的體育課。
4天高質量的高密度學習,在進行了實戰(zhàn)演練、聆聽外國專家講座、進行頭腦風暴之后,來自全國各地的許多論文獲獎教師紛紛表示,已經迫不及待地想把會上所學到的最前沿的理念帶回到家鄉(xiāng)的體育教育教學中去。
首次學生全程跟進,助推學生成長歷練
在本次科報會上,鮮艷的一抹抹綠色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們是本次學生運動會的志愿者“小青菜”。也許展示在眾多參會者嚴重的他們大多是做著諸如簽到、分發(fā)資料、調試設備、引導等基礎工作,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們也全程參與了本次科報會的籌備工作。甚至,除了汪曉贊和其他兩位剛入職的年輕教師,其他全部都是學生。
作為本次科報會的志愿者負責人,今年畢業(yè)的王秋辰參與項目整整一年。他告訴記者,這次志愿者剛報名有上百人,經過層層的篩選之后最終確定的有63名志愿者參與此次科報會。在工作中,志愿者被分成多個小組分工合作?!霸诨I備過程中每件事都比較艱辛,前期的論文集準備只招募了二十幾位志愿者,由于來稿時間已接近評審會,使得志愿者們的工作量加大。其中,參照國際標準制作的《會議指南》用了一個月來制作完成?!?/span>
放手學生參與,就意味著要承擔更大的責任和更多失敗的風險,但汪曉贊早已考慮在內?!斑@次學生運動會提倡的就是要辦好學生自己的運動會,我非常贊成,所以幾乎把所有工作都交給學生完成。”由于70%是本科生,沒有科研方面的經歷;80%的志愿者之前并沒有接觸到類似的大型會議,工作經驗的不豐富,直接導致工作時間特別緊張。但讓研究生志愿者蔡猛尤為感動的是,志愿者過程中為了緩解的大家的緊張情緒,汪曉贊時常安慰大家說不著急,而且一遍遍地指導大家繼續(xù)完善?!拔夷荏w會她承受了多大的壓力?!倍鴮τ诓堂投宰畲蟮氖斋@,不僅是在高壓之下可以有條不紊地做事,還收獲了與志愿者之間的友情,更在與專家、教師的交流中,極大地提升了自己的科研能力。
像王秋辰、蔡猛這樣付出辛勞、收獲頗豐的學生志愿者絕不在少數(shù)。陳佳展加入志愿者團隊已有一個月的時間,其中有大半時間在校對論文,也許有時候需要將通宵變成習慣,但覺得自己成長了許多,對將來的工作也很有幫助;汪琴在編寫論文集環(huán)節(jié)中,最艱難的情況是兩天只睡了2小時。這樣的艱辛,汪琴絲毫不后悔:“雖然做志愿者很辛苦,但我見識到了多少在象牙塔里不曾體會過的喜怒哀樂……”
放棄了屬于自己的暑假,戰(zhàn)高溫,冒酷暑,每天都以飽滿的工作熱情面對每一項艱巨的任務……這些競技場外的學生,和場上的運動員們一樣,在學生運動會期間,揮灑著自己的汗水,收獲著成熟、擔當和永遠難忘的人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