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識,使他們在知識的學習與應用過程中對所學知識形成深刻的理解。那么,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呢?
實踐能力是兒童智力活動的源泉
實踐操作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由于數學知識比較抽象,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缺乏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讓他們充分發(fā)揮學習的自覺能動性,在操作中把抽象的知識變?yōu)榛钌膭幼?,在實踐感受中獲得正確認知。
大腦的功能具有整體性,只有左右半腦相互配合,協調發(fā)展,人的智力才能獲得最佳發(fā)展。數學思維活動主要受左腦支配,而使用直觀的教學材料,具有形象的特點,再加上兒童實際動手操作,使多種感官一起發(fā)揮作用,從而有助于左右腦的協調發(fā)展,促進兒童充分發(fā)展智力潛能。
從生活實際中引入相關的數學知識
數學來源于生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引出數學知識,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問題,自己的生活與數學知識可以融為一體”。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可以通過問學生的方式導入:“在生活中你們見到過哪些物體是圓的?”學生舉了很多例子:圓桌的桌面是圓的,一元錢硬幣的面是圓的,光盤是圓的,汽車的輪胎是圓的……教師又問:“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橢圓形的?”學生回答:“如果做成正方形和橢圓形的,車輪滾動起來就不平穩(wěn)。”“為什么做成圓形的車輪滾動起來就平穩(wěn)呢?”教師的追問令學生難以用學過的知識作出科學、準確的回答。教師就此引入新課:今天我們開始研究圓的特征,同學們會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學生帶著尋求實際問題答案的急切心情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實踐操作能力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小學生的認知過程是一種知識再生產的過程。如果教師能為他們創(chuàng)設一個實踐操作環(huán)境,讓他們多動手擺擺、弄弄,加大知識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對未知世界有所發(fā)現,并能運用已學到的規(guī)律去解決新問題,這樣就能使他們在獲取新知識時,也學會了學習。例如:“10以內的加減法”是利用數的組成來計算的,數的組成即是數的分與合,5以內數的分與合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拿出兩個木塊,分成左右兩堆;再讓學生拿出4個木塊,也要分成左右兩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樣。學生通過交流發(fā)現有三種分法:(1,3)、(2,2)、(3,1)。老師提問:“剛才大家每人又擺了其中的三種,誰有本領能把這三種分法一個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規(guī)律地找出來?”學生們互相討論,一邊議論一邊擺弄,最后想出了辦法。教師及時地給予表揚,學生得到鼓勵,主動探索的勁頭更足了。
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
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把書本上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以實現反向促進學生對知識更深入的理解。如在講述“圓的認識”后,教師用計算機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這樣一個活動情境:學生站成一橫排投沙包。教師問:“這樣站你們有什么想法?”學生說:“這樣站隊不公平?!苯處熃又鴨枺骸霸鯓诱娟牪殴?”學生應用剛學的同圓半徑相等的知識,說應該站成一個圓投沙包,或固定好投包的站立點排成縱隊,一個人投完后邊的人再依次投,距離相同才能保證競賽的公平性。
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體現了數學問題的生活化,能幫助學生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它也能讓學生在多種多樣的活動中,在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輕松愉快地學習數學。
為此,教師不僅要注意從生活實際中引入數學知識,還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增加實踐活動的機會,達到在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