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歲,
整個的小學階段,
是孩子成長中一個承前啟后的關鍵階段。
孩子這段獨特的成長時光里,
除了學習,還有哪些更重要的事情呢?
希望今天的分享帶給你啟發(fā)!
1
? 培養(yǎng)孩子勤奮的品質(zhì)
根據(jù)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八階段論”,
6-12歲孩子最大的成長任務
是培養(yǎng)出“勤奮”的品質(zhì)。
就是說,
一個人勤奮與否,小學階段就奠定基礎了。
父母要多給孩子安排各種任務,
家務活,或其他動手實踐的機會,
幫孩子體驗到
“這件事我做成了、我能行”的成就感!
若孩子未得到有效支持,
反復在生活和學習中體驗到無助和挫敗,
就容易陷入消極情緒中
很多厭學的孩子,
以及自卑怯懦的小孩,就是這樣來的。
家長要做到下面這兩點:
第一,
不要盲目罰寫練習、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第二,
少表揚孩子的聰明,多表揚孩子的勤奮。
一定記住,孩子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值得慶祝。
2
?價值觀教育要趁早
有家長說,道德觀、價值觀這些東西
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懂了。
殊不知,
有些東西父母若不曾教孩子,
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
千萬別等孩子吃了為人處事方面的大虧,
才后悔最該教的都沒教。
6歲起,孩子就需要在父母的影響下,
逐漸建立自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培養(yǎng)個人的修養(yǎng)與品格。
該如何跟孩子聊價值觀?
腦科學家洪蘭教授曾說,
她幼年時,父親常模擬社會的情景提問:
如果是你,這件事你會怎么做。
這就是價值觀的訓練。
不妨多用類似句式,
結(jié)合社會新聞或身邊發(fā)生的事兒,
跟孩子聊聊,
到底何為善良,何為守信,
何為公平,何為誠實,
何為正直,何為公序良俗。
3
?幫孩子加入喜歡的非學校群體
為什么孩子需要非學校的群體?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
學校里的評價標準往往很單一。
成績好壞、聽話與否,
幾乎是評價學生是不是優(yōu)秀的黃金準則。
假如一個孩子成績不好,又比較調(diào)皮,
那他在校園里獲得成就感和價值感的通道,
幾乎就堵死了。
非學校群體的好處是,
能讓孩子有更多機會
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和長處。
所以,
一定不要單一強調(diào)孩子在學校的成績,
多關注孩子的興趣愛好,
幫孩子加入志趣相投的群體,
引導孩子在校園外,
也能夠獲得豐富的自信心、價值感來源。
4
?助力孩子找到榜樣
家庭之外的成年人,
對孩子的成長也能起到很大影響。
特別是孩子10歲前后,
剛剛踏入青春期的門檻,
思索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
很需要一個心靈上的引路人、榜樣。
這個人不會像同齡人,容易陷入情緒化當中。
更不會像父母,“關心則亂”,
動輒引發(fā)孩子的抵觸心。
這位“引路人”會陪孩子一起探討
“我喜歡什么,擅長什么,未來想做什么”,
并給予孩子客觀中肯的指點。
家長不妨有意識地邀請信賴的親朋好友,
或?qū)W校社團中的老師等
去做孩子的引路人。
有些話可能你無法開口跟孩子說,
可以請那位長輩去跟孩子說。
當然,好的人物傳記,
也能成為孩子的人生榜樣。
孩子能從中汲取別人的經(jīng)驗教訓,
繞開別人走過的彎路,
得到人生的重要啟迪和指引。
10部優(yōu)秀的人物傳記紀錄片,
也推薦給大家:
《錢學森》《鐘南山》《航天英雄 楊利偉》
《珍 Jane》《女大法官金斯伯格》
《成為沃倫·巴菲特》《我們都為比爾著盛裝》
《不了神話 宮崎駿》《貝聿銘的光影傳奇》
《卓別林的藝界人生》
5
?確保孩子有獨自
?讀完一本厚書的體驗
語文教育家曹勇軍曾說:
孩子10歲不告別淺薄閱讀,
初中開始已經(jīng)嫌晚,
到了高中就算臨終關懷了。
這里的淺薄閱讀指:
不需要思考、讀的時候開心、
讀完基本就忘掉的一些熱銷書等。
與之相對應的,
就是需要集中精力花費較長時間,
才能夠讀完的大部頭“厚”書,
包括文學名著、各個學科領域的著作等。
后者的閱讀體驗是前者無法比擬的,
帶給孩子的成就感和收獲也是巨大的。
它能調(diào)動孩子的各種復雜感受,
啟發(fā)孩子對世界的深度思考。
所以,不要總給孩子讀太簡單的書。
確保孩子進入小學高年級后,
擁有獨立讀完一本“厚”書的經(jīng)驗。
另,
從孩子出生,直到他小學畢業(yè)前,
都是親子共讀的黃金期。
因為0-14歲,
孩子的聽力水平都優(yōu)于閱讀水平。
所以,請盡量堅持親子共讀,
哪怕孩子已經(jīng)認字。
有數(shù)據(jù)顯示,
家庭里堅持親子閱讀、
課外閱讀習慣良好的孩子,
學習成績平均高出其他孩子10分以上,
這些孩子的視野、思維方式,
也都更為開闊、富有思辨性。
6
?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和力量感
如何才能養(yǎng)出一個積極樂觀、強大自信的孩子?
首先,帶孩子堅持一項運動。
游泳,打球,跑步,都可以,
父母最好做出表率。
當孩子看到你出門跑步,或陪他一起打拳,
就是在教他熱愛自己的身體,
建構最基礎的自信心。
其次,培養(yǎng)優(yōu)勢學科。
什么是優(yōu)勢學科?除了數(shù)學、語文、英語,可以是鋼琴,繪畫,唱歌,籃球,甚至跳繩
……想不到吧,跳繩也可以!
學校就像個小社會,孩子們或多或少,都會有慕強的心理。孩子有了自己的優(yōu)勢項目,就能幫孩子獲得自信。
第三,多跟孩子說:“試試看你來負責”。
第四,“你來帶隊”、“你可以做到”。
鼓勵孩子嘗試,
尤其要多鼓勵孩子沖在前面,敢于做“頭兒”。
一定記得親口告訴孩子,不要害怕犯錯。
幫孩子打破束縛,教會孩子勇敢嘗試和體驗,
哪怕結(jié)果不盡如人意。
請相信,
有健康人格和強大自信心的孩子,
不會沒有好的人生!
7
?陪孩子早點接觸真實的社會
教育學家杜威說:教育即生活。
然而,現(xiàn)在的孩子被保護得太好了,
接觸真實的生活和社會的機會很少,
當他們真正踏入社會時,
會緊張、會手足無措,甚至錯失良機。
多帶孩子參加一些志愿者活動,
或者公益活動吧!
帶孩子去你的公司參觀也可以,
長短途旅行也不錯。
多和孩子聊聊社會熱點和時政新聞,
拓寬視野,增強社會責任感。
選擇權威新聞來源,
設定討論時間,鼓勵孩子提問和表達觀點,
并尊重孩子的意見。
?
我們的孩子也是社會的孩子,
他們總有一天
要在社會中認識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
父母要孩子體驗到,
原來在作業(yè)、游戲、玩具以外,
小孩子也能關注大人世界里發(fā)生的事。
通過討論幫孩子明白,
還有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
都與我們息息相關,
我,
是處于一個大坐標系中的一個點,
我要與世界連接。
這樣的孩子,
眼界與見識都會更開闊。
他很難陷入抑郁或者虛無縹緲的空虛中,
因為很早他就在思考:
我是誰,
我在這個社會扮演怎樣的角色,
我能為世界做點什么。
8
?多帶孩子接觸大自然
如今,生活在城鎮(zhèn)中的孩子,
看起來擁有優(yōu)越的物質(zhì)條件,
卻好似生活在一個精致的籠子里。
上海一項調(diào)研報告顯示,
在受調(diào)查的1300多名兒童中,
48.5%的孩子每周戶外活動時間少于3小時,
12.4%的孩子因為缺乏和自然的親密接觸,
出現(xiàn)明顯的注意力不集中,
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和環(huán)境適應力較差,
以及缺乏好奇心等問題。
愛孩子就一定帶他去戶外,
去露營去跋涉,去經(jīng)風雨,
去聽鳥的鳴叫,去聽水流叮咚!
大自然之于孩子稚嫩的生命,
既是滋養(yǎng),也是啟發(fā)。
它能喚起孩子對生活的熱愛,
對世界的好奇,對生命的敬畏,
以及對未來的期許。
正如蔣勛老師所說:
人生中,
總有些苦悶靠知識,靠考試無法解答。
一個只是面對考試的孩子,
可能很難有機會碰觸到人性和直正的自我,
這種掙扎也許會更加無處安放。
寫在最后
成功和幸福往往來自
在童年時做過的細碎的、
看起來毫不起眼的“瑣事”。
這些“瑣事”不僅鍛煉了孩子的習慣和本能,
還在潛移默化中激發(fā)著孩子擁抱生活的熱情。
給孩子一個
健康的體魄、生存的能力、向上的心態(tài),
他們才能夠扛得住人生路上的風雨,
接得住未來生活的變化!
(圖文來自網(wǎng)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