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子等于害子,現(xiàn)在有的父母把自己的孩子當作寵物養(yǎng)著,舍不得打、舍不得罵,溫室里長大的花朵,長大了如何見陽光!”
這里的“打”和“罵”,不是讓父母在孩子犯錯后進行身體和言語上的暴力懲罰,而是要建立正確合理的規(guī)則,讓孩子在正確的環(huán)境中成長。
沒有孩子天生是“逆子”或故意與父母對立。
孩子的行為和態(tài)度大多是家庭環(huán)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及社會影響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日常生活中,父母不經(jīng)意間就把孩子培養(yǎng)成“逆子”了,看看這6個行為,你占了幾個?
1、特殊待遇
把孩子養(yǎng)成家里高人一等的“小皇帝”。特殊對待的孩子,以后必然自私成性。 孩子的好性格是用愛和耐心培養(yǎng)出來的,對孩子應合理寵愛,而不是過度溺愛。
2、包辦替代
把所有需要孩子干的都做完了,孩子只需要坐享其成。久而久之,孩子喪失自主行動力,過度依賴他人。做父母的應該采取一種更加支持和指導性的角色,幫助孩子發(fā)展獨立性、自信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當面袒護
孩子犯錯、闖禍,大人是非不分,凡是都由父母擔著。孩子如何能懂事?父母應保持冷靜和理性,在了解事實后,明確表明客觀的立場,給孩子一個機會來表達他們對所發(fā)生事情的感受和想法,教育孩子關于正確行為的重要性。
4、害怕哭鬧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xié),后面不僅哭鬧還打人……這樣的孩子以后也容易做出極端的事情。父母應明確界限和規(guī)則,明確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允許的,哪些是不被接受的,以及為什么。這樣,當孩子哭鬧時,你可以明確指出他們的行為不符合規(guī)則。
5、對孩子冷暴力和輕蔑
對孩子缺乏正向的鼓勵、莫名在神態(tài)和語言上蔑視孩子,讓孩子覺得雖然父母管吃住,但是遠不如陌生人,久而久之就會敵視父母。對錯要有反饋,反饋的行動一定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建立,是愛與鞭子缺一不可。
6、縱容孩子被手機操控
孩子被手機“控制”,打游戲、看動畫片、刷短視頻,看的是開心了,但是啥也沒學到。
打游戲、看動畫片確實能讓孩子更開心,但是長期處于這種“低級快樂”中,孩子對枯燥的學習就很難再提起興趣了,從而也就逐漸失去思考的能力。而且孩子的大腦在發(fā)育期,也可能導致發(fā)育不良,情緒失控、暴躁易怒等。
如果孩子控制不住想玩手機,家長可以選擇一些對孩子有幫助的內(nèi)容,這樣既滿足了孩子“玩”手機的心理,又能讓孩子多些思考,不至于沉迷“低級快樂”中。
(圖文來自網(wǎng)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