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看了一段戴建業(yè)教授的采訪視頻。
他在視頻里眼含淚水地說道:
“如果我再有一個孩子,我肯定不這樣教育。
現(xiàn)在全社會的家長都焦慮緊張得要死,孩子補這個課,補那個課,我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統(tǒng)統(tǒng)都不對?!?/span>
看著戴建業(yè)老師后悔不已的樣子,我突然想到,我的兒子不也正在經歷著這樣的教育嗎?
一想到這,我突然有些難過。
記得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先生曾經說過:
“學習不能講競爭。
我們現(xiàn)在過度的競爭,失去了對教育的初心。
考試是為了更好的學習,是為了掌握知識,而不是為了最后的學習成績。”
確實。
雞娃的隱患已經漸漸顯露。
如今的我們,想要讓孩子在這個焦慮內卷的環(huán)境中,得到真正優(yōu)秀且長足的發(fā)展,就一定要擁有這三種“反向”能力。
反焦慮:擁有一個平穩(wěn)的心態(tài)
華人卡內基之父,慢養(yǎng)教育理念創(chuàng)始人黑幼龍先生曾經說過:
“中國家長90%的養(yǎng)育難題,大多是因為太急了。”
很多父母急于讓孩子贏過同齡人,不惜超前搶跑,瘋狂雞娃。
10歲男孩考了99.5分,被強勢的父親痛罵:
“怎么才99.5分,還有0.5分被你吃了?!?/span>
瘋魔雞娃的媽媽緊接著給他布置了更多寫不完的練習題。
結果,孩子在超強的壓力和巨大的心理壓抑中被逼成了癔癥。
7歲男孩在一個暑假里,被媽媽逼著做了376張卷子;
結果,孩子變得自卑、膽怯且敏感。
山西男孩因為背不熟化學知識點,被媽媽狂扇巴掌。
985雙碩士父母被學渣兒子氣得常備速效救心丸。
仔細想想我們會發(fā)現(xiàn):
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在現(xiàn)實與期待的落差感中,成了“焦慮”的受害者。
父母的期待越高,失望越大。
孩子的壓力越大,內心卻越脆弱。
想起作家李向龍曾說過的一句話:
“一個總是充滿著恐懼,把所有時間都用來焦慮的人,很難有一個美好的明天。”
焦慮的教育亦是如此。
在中科院心理所做的國民健康心理調查中:中學生抑郁癥的檢出率為24.7%,四分之一的孩子有抑郁癥狀。
在國家衛(wèi)健委做的流行病學調查中:17.5%的兒童青少年有心理和精神障礙。
在南京腦科醫(yī)院所做的研究中顯示:全國中小學生自殺性自我傷害的發(fā)生率高達27%。
這些殘酷的數(shù)據,無不是在警醒我們:焦慮,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
作家慶山有段話讓我深感贊同:
“人需要按照自己的天性走,變成自己真正的樣子。
就像種子一樣,按照內在的節(jié)奏和秩序,發(fā)芽生長。”
《了不起的媽媽》里有一個叫做李琦的媽媽。
她和孩子的爸爸都是海歸精英,她的兒子小帥卻是個學渣。
但是,她一點兒也不焦慮,反而非常的松弛。
兒子的字寫得不太好,她不會批評,而是鼓勵兒子:
“不錯,越來越寫到格子里去啦?!?/span>
看到兒子的解題思路是錯誤的,她不會直接說破,更不會因此去否定兒子。
她給兒子的電子設備里都做了設置,只要是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玩,她都不會干預。
兒子喜歡玩游戲、編程、攢電腦、剪視頻,夢想做UP主或程序員等等跟學習無關的事情,她從沒有強迫禁止,反而盡可能地為兒子提供支持。
她一直堅信:
“孩子生下來就有他的使命,他有他的一條道。
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發(fā)揚長處,規(guī)避短板,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孩子的潛能?!?/span>
在她松弛、冷靜、理智的教育下,兒子不僅成了學校里的商業(yè)小能手,還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出版社,成了一個在B站擁有800粉絲的UP主。
正如土耳其諺語所說的那樣:
“上帝為每一只笨鳥都準備了一根矮樹枝。”
好的教育從來不是隨波逐流,而是因人而異的“私人定制”。
放棄無用的焦慮,讓自己擁有一個松弛、平穩(wěn)心態(tài),幫助孩子找到最適合的路,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反內卷:用長遠的眼光陪伴孩子成長
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調查》節(jié)目里曾報道過這么一批特殊的家長。
他們在教育內卷越來越嚴重的今天,把孩子從長三角的各大城市轉移到農村的小學上學。
他們不在乎大城市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更激烈的競爭,他們只想讓孩子在農村相對寬松的教育環(huán)境中順利成長。
一位叫曉璐的媽媽說到:
“我們希望孩子多一些體驗,而不是重復做題?!?/span>
一位叫羽希的媽媽說道:
“兒子以前在名小讀書,超前學、比著學、過度學的環(huán)境讓兒子原本活潑開朗的性格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對學習的興趣也越來越低。
來這里后,兒子重拾了學習的信心,主動撿起了好久不練的鋼琴,人也變得開朗起來?!?/span>
一位叫佳盈的媽媽興奮地說:
“我曾偷偷跟以前同學的家長要過幾份城里學校的卷子,能做七八十分,很滿足,不用跟以前一樣,一分一分去計較了?!?/span>
更令人驚喜的是,這些暫時從“內卷”中逃出來的孩子,回到城市里上初中的時候,依然適應得很好。
想起美國教育家金·約翰·培根曾對所有父母發(fā)出的強烈建議:
“把孩子所需要的輕松環(huán)境還給他們,讓他們重新與他們真正的自我,屬于他們的世界聯(lián)系在一起,把他們從我們成人充滿壓力與緊張的世界中解救出來?!?/span>
優(yōu)秀的孩子從來不是逼出來的。
一切以忽視孩子自身的情緒、喜好、接受能力、心理狀況……的“雞娃”和“內卷”都很可能會變成一場徒勞。
復旦大學哲學院教授王德峰也曾對自己的兒子寄予厚望。
他也跟所有“雞娃”的父母一樣,為孩子規(guī)劃最好的人生,鋪墊最好的臺階,期盼著兒子能跟他一樣考上復旦大學。
可是高考成績出來的那一天,他卻被告知:
兒子的成績,別說上復旦,差一點就上不了大學了。
王德峰內心冰冷失望,卻又不得不接受現(xiàn)實。
令人意外的是:
當王德峰不再執(zhí)著兒子的成績,選擇順其自然時,兒子竟然愛上了學習,還考上了全球頂尖院?!獋惗厣虒W院。
王德峰教授把這歸結為“命”,而我卻更加相信:
孩子的成長需要的是由內而外破殼而出的力量,而不是外力強壓下的“拔苗助長”。
正如凱文凱利在《失控》中所說得那樣:
“讓生命自由地去他想去的地方,不必擔心,他有自己的力量,會自己去適應?!?/span>
拒絕內卷,用長遠的眼光陪伴孩子成長,幫助孩子找到自己,見到自己,超越自己,才是真正厲害的教育。
反內耗: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一位網友曾特別痛苦的在網上講述自己的成長經歷:
“小時候一不小心把筷子碰到地上,吃飯把衣服弄臟,默寫錯了一個字,漏寫了一道題,考試扣了一分,就會被媽媽大聲責罵。
直到現(xiàn)在,我都特別害怕自己做錯事。
我總是覺得自己時時刻刻都在被人監(jiān)督,從而變得膽小、敏感、極不自信?!?/span>
幸福心理學家周梵說過這么一段話:
“罪惡感是最快扼殺力量感的東西。
越去評判或者譴責他人,事實上就剝奪了對方改變的力量?!?/span>
父母喋喋不休地批評、指責和否定,并不能改變孩子的行為,反而會削弱孩子內心的力量,讓孩子在羞恥、懊悔和自責的內耗中,變得敏感、自卑、焦慮不已。
作家“大將軍郭”在書中分享過自己治療路怒癥的經歷:
為了治療自己的路怒癥,她不斷地反思自己——我太期望一路暢通了,不接受任何車輛插隊。
于是,她重新給自己設定了期望標準:
從一路暢通到半路擁堵,從沒有車輛插隊到允許十輛車插隊。
結果,她驚奇地發(fā)現(xiàn):
她可以將各種狀況容納在可預期的范圍內,心情也變得更加平靜。
同樣的道理。
父母揪著孩子的小錯不放,本質上是因為父母太焦慮,太過于追求完美。
如果我們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慢一點,我們就會少很多焦慮,孩子也會擁有更多的心理彈性和力量。
記得李雪琴曾在一次節(jié)目中講到,她的班主任堅信“小樹不修不直溜”。
因此,她經常被叫家長。
但是,她的爸爸非但沒有批評她,反而在老師面前替她說話:
“老師,我覺得小樹只要不長歪,有點枝丫沒有什么問題?!?/span>
爸爸的寬容和松弛,給了她一個放松舒適的成長環(huán)境,也讓她成為了最好的自己。
所以,你看,真正厲害的父母,從不會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與其揪著孩子的小錯不放,讓孩子活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不如抓大放小,給孩子一個和善、松弛的環(huán)境,讓孩子在充足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中長成一棵枝繁葉茂、充滿生命力的大樹。
耶魯大學的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在《優(yōu)秀的綿羊》一書中寫道:
“我看到過我身邊不少朋友,為了成績和簡歷,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友情、愛情、個人探索、課余活動等等,而這些犧牲恰恰又是構建一個人內心和靈魂的基石。”
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亦是如此。
拼命雞娃,瘋狂內卷,在數(shù)不清的小事上消耗孩子,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失去了教育最重要的東西:
充足的自信、熱情和動力。
教育是一個優(yōu)雅而緩慢的過程。
不焦慮、不內卷、不內耗,才能讓孩子輕松上陣,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圖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