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垮一個孩子最有效的方式
就是讓他自我否定
我是個好老師,卻不是個好媽媽。我的學生都很喜歡我,因為我能理解他們學習的辛苦,耐心地對待他們。他們說:“老師,你和我爸媽不一樣,你能懂我作為孩子的不容易,當你的孩子一定很幸福。”可我的孩子卻不這樣認為。他從小學習就好,帶他出門時遇到認識的人都會夸他。我心里其實是很驕傲的,但我害怕他因為接收到外界太多的夸獎變得自滿,所以總是嘴上不饒人:
“他哪里好了,不如你家XX,次次年級第一”;
“上次考試時,特別簡單的題都錯了,學習態(tài)度還是不行”……
后來,兒子考上了附近的一所重點初中。第一次月考就考了年級第二,他非常開心,我也決定周末帶他去他一直想吃的肯德基。周六早上,兒子特意換上了新衣服,我們先去了之前答應過陪他但一直沒時間去的動物園,中午到了肯德基。餐上來后,兒子一直和我分享,我邊吃邊忍不住說:
“你這次只考了第二名,好好想想是哪里出了問題,不要驕傲。
你看看第一名那個女生,我聽她爸媽說,她周末都不出門在家學習,你也少出門。
你現在這個年紀,學習最重要,玩什么的都是次要的,不要浪費時間……”
兒子聽了一句話也沒說,只是拿著那個我剛在動物園買給他的玩偶,自己回了家。那天之后,兒子仿佛變了一個人,他不再和我交流,整日玩游戲,學習態(tài)度也很差。他的班主任告訴我,他經常上課睡覺,不寫作業(yè)不聽課,建議我和他好好溝通。但是每次我想找他時,他都關著門,一言不發(fā),拒絕交流。接下來的一次月考中,他交了白卷。我知道,我一定得和他談談了。晚上,我拉住了準備回房間的他,打算和他好好聊聊。剛談了幾句,突然手機響了,一個學生打來了電話,我對兒子說:“你等等,我先去接個電話……”兒子的情緒卻在這時突然崩潰:“等等等,你只知道讓我等,究竟誰才是你的孩子???我知道你工作忙,每天回來都很晚,還經常熬夜備課,所以我從來不奢求你多陪陪我。你總是夸你班里的尖子生,告訴我要向他們學習,我也做了,我努力地學好每一門課,讓自己保持在年級前列。我以為只要我好好學習,成績好了,你就會稍微在乎我一點,但你沒有。你說你的學生都夸你,即使他們學習不好,你也能找到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鼓勵他們。為什么對我,你不是這樣呢?你總是說我不如這個不如那個,我的努力在你看來好像不值一提,我好像就是個不配得到夸獎的垃圾。媽媽,我現在不是如你所愿了嗎?變成了你口中那個學習態(tài)度差、蠢笨、不服管教的孩子,你還有什么不開心的呢?”在兒子的哭訴中,我愣住了。我從來沒想過,那些我自以為是“鞭策”他的話,對他來說竟然造成了如此大的傷害。是我貶低打壓的言語,摧毀了兒子的自尊,破壞了他的價值感,讓他的心態(tài)失衡。那天晚上,我拋掉作為家長那莫須有的高傲和指責欲,和兒子進行了一場平等且深入的交流。我為自己的不當言行向他道了歉,承諾以后會做出改變。兒子也保證會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重新好好學習。作家畢淑敏說:
“孩子的成長,首先是從父母身上確認自己的存在。
如果連最親的人,都不顧孩子的尊嚴,否定孩子的價值,那么孩子是無法看到自己存在的意義的。”
孩子是很敏感的,輕易就能感受到外界對他的情緒,然后根據這些反饋塑造自己。一個只知道貶低的家長,只會破壞孩子的心靈根基,使他們變得自卑自棄。一個不吝嗇贊美的家長,才能激發(fā)孩子的內在動力,教出自信樂觀的孩子。 優(yōu)秀不是被愛的原因
而是被愛的結果
知乎上曾經有過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罵孩子時,孩子不反駁,反而回答“對啊,我就是垃圾,我就是很笨”,體現了孩子什么樣的心理?高贊回答是這樣說的:
“當自尊心被摧毀到了一定程度,自我否定反而是種保護。
他想用傷害自己的方式,求得一個心理上的解脫。”
哲學家詹姆斯說過: “人性的本質是渴望欣賞,孩子尤其如此,欣賞能讓孩子長成參天大樹,貶低能讓孩子枯萎畸形?!?/span>
孩子需要被贊美,但這卻恰恰是很多家長意識不到的,他們有著一套固執(zhí)的、自以為正確的教子方法:認為不打不罵不成材,于是,不管孩子做得再好,換來的只有冷言冷語和對比嘲諷;相信成績是唯一的優(yōu)秀標準,于是,孩子成績好了,愛就來了,成績差了,愛也消散了;覺得“人前教子”最有用,于是,無論是在多大的公眾場合,只要孩子做得不如意,就當眾批評甚至是羞辱……殊不知,這些以愛為名的錯誤行為,既傷害了孩子,也達不到他們想要的效果。優(yōu)秀從來不應該是孩子被愛的原因,而是他們被愛的結果。當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被信任的,奇跡才會出現。在網上看過一個網友的故事。他上初中時非常叛逆,抽煙、打架、喝酒、逃學,樣樣都干。一次他因為打群架,傷到了一個同學,學校處罰他連續(xù)一個月每天寫一封檢討,并當眾朗讀。青春期的孩子,正是自尊心最強的時候,這樣的處罰無疑會讓他從此在學校抬不起頭。為了維護他的自尊,父親“撲通”一聲向校長跪下,懇求校長減輕處罰。父親流著淚說:“校長,我知道孩子做錯了,我也會帶著他去求那個學生原諒。求您換個處罰吧,讓孩子在全校師生面前丟臉出丑,這會毀了他啊,他以后還怎么抬起頭讀書啊……”他被深深觸動了,那個在他面前永遠嚴厲、如巍峨高山一般的父親,竟然為了他給別人下跪了,只是為了他還能在這學校有個立足之地。他下定決心,要為父親掙回面子。此后,他不再流連網吧,改掉了所有的壞習慣,每天努力學習。先是以高分考上了省里的重點高中,再以高出本科線80分的好成績上了一所985高校。他的照片掛在了初中和高中的榮譽墻上,作為優(yōu)秀學生代表被學弟學妹們崇拜。父親因他損失的面子,也終于因他而挽回。《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童年時獲得的原始自我價值感,是我們心理健康的原動力,即使在成年后遇到了重大的打擊和挫折,那種根深蒂固的自尊、自愛和自信,也會讓我們鼓起勇氣,勇敢地戰(zhàn)勝困難。”
要知道,一個人維持生存的基本原動力,就是他的“自我價值”。若是這種價值感被破壞了,他找不到自己奮斗的目標,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又該如何在這復雜的人世間生存呢?對于孩子來說也是如此,只有當他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他才會為了實現這個價值,去奮斗、去蛻變,去抵御壓力、對抗挫折,去實現理想、改變命運。而為人父母的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維護好孩子的價值感,做他堅實的后盾。 父母掌握這9個黃金法則
培養(yǎng)樂觀、自律、自信的孩子很贊同網上的一段話:
“一個孩子的自律從哪里來?
從他開始愛這個世界,從他開始喜歡自己,從他開始認同一件事正確的打開方式。他的自律就從心底油然升起了?!?/span>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有多用心,孩子就會有多優(yōu)秀。父母掌握這9個黃金法則,培養(yǎng)樂觀、自律、自信的孩子。
(一)管住三點
1. 管住嘴,少嘮叨:過多的說教只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更加和父母對著干。多做飯,少說話,靜靜地陪伴,默默地聆聽,才是對待青春期孩子最有效的方式。
2. 管住手,少幫助:父母為孩子做得太多,孩子就難以成長。孩子能自己完成的事就不要插手,讓他自己承擔。學會放手,既能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意識,也能鍛煉孩子的心智。
3. 管住心,少憂慮: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人生。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是個獨立的人,他有自己要走的路。無論是出人頭地還是平凡一生,都是他做出的選擇,不必過于焦慮。
(二)學會三點
1. 及時發(fā)現孩子的進步,給與言之有物的夸獎:好孩子是夸出來的。當孩子感受到進步帶來的成就感時,就會激發(fā)內驅力,更加主動地學習。但要注意夸獎的方式,千篇一律的“你好棒”只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敷衍,看到孩子具體的表現,才能讓孩子感到真誠和重視。
2. 積極發(fā)掘孩子閃光點,多鼓勵多支持:學習不是檢驗孩子是否優(yōu)秀的唯一標準。孩子可能學習不好,但他情商高;可能學不進課堂知識,但他有藝術天賦……懂得發(fā)現孩子的優(yōu)點并給予鼓勵,才是合格父母應該做的。
3. 勇于讓孩子不斷試錯,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力:犯錯并不可怕,跌落谷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承認錯誤的勇氣,沒有從頭再來的志氣。父母要放手讓孩子去經歷挫折,然后教會他們積極應對,培養(yǎng)他們堅強的內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三)改變三點
1. 用關門教育代替人前教子: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不僅自尊心更強,而且對生命沒有敬畏,稍微不順就可能做下錯事,讓整個家庭痛苦萬分。所以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千萬別在還有外人在場時不留情面,而是回家后關起門來再教育,維護好孩子的自尊。
2. 用耐心溝通代替嚴厲訓斥: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式之一,就是發(fā)脾氣。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激化雙方的情緒,讓矛盾變得更深。父母要學會控制情緒,耐心地對待孩子,了解問題出現的根源。例如學習不好是因為老師沒講清楚,還是自己理解有問題,再對癥下藥。
3. 用以身作則代替口頭道理: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身上的缺點和優(yōu)點,都會復制粘貼到孩子身上。想要孩子變成什么人,父母先要做出改變。想要孩子學會自律、熱愛學習,父母先要管住自己,放下手機、拿起書本。作家黛博拉·坦納曾說過一句話:“一個好的原生家庭,不僅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他所在的世界,還應該告訴孩子,這個世界該怎樣被溫暖詮釋。”養(yǎng)育孩子如同種樹,不需要你告訴它應該長多高。當你給予它充足的陽光、雨露、空氣,它自會長成參天大樹。
給孩子足夠的愛,他自會長成優(yōu)秀的大人。
(圖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