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五首》
登?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一、作者簡介
陳子昂,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唐代文學家。陳子昂是唐詩革新的先驅,他的詩思想進步而充實,語言剛健而質樸,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
二、主題
此詩是一首吊古傷今的悲歌。全詩并未對幽州臺作一字描寫,只是抒發(fā)了登臺感慨,語言蒼勁奔放,語調慷慨悲涼,表現(xiàn)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處境和苦悶悲愁的情懷。
三、詩歌賞析
1.詩歌譯文
向前看不到古代禮賢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想到廣闊天地的無窮無盡,我獨自悲傷,熱淚縱橫!
2.這首詩歌的句式有何特點,有什么作用?
前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音節(jié)比較短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郁不平之氣;后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詞,每句六字,四個停頓,音節(jié)比較舒徐流暢,表現(xiàn)了詩人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詩句法長短不齊,音節(jié)抑揚變化,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3.詩中“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有什么作用?
突出時間之綿長,從時間角度表現(xiàn)了詩人的孤獨,為下文抒發(fā)悲愴的心情做鋪墊。
望 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一、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其人被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篇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歷史。代表作品有“三吏”和“三別”,其詩對后世影響深遠,有《杜工部集》傳世。
二、主題
詩歌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贊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高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三、詩歌賞析
1.詩歌譯文
泰山到底是怎么樣的呢?它橫跨齊魯,青色的峰巒連綿不斷。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山中)升起層層云氣,(看后使人)心胸開闊激蕩,睜大眼睛,歸巢的飛鳥都能盡收眼底。(我)定要登上頂峰俯瞰眾山,(那時)眾山都會顯得低矮渺小。
2.詩人是怎樣表現(xiàn)泰山之高的?請結合具體詩句簡要回答。
“陰陽割昏曉”一句寫泰山橫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陰一陽,一昏一曉,實寫泰山雄偉高矗;“蕩胸生曾云”一句寫細望泰山山腰間的團團云氣,凸顯泰山的高峻;“一覽眾山小”一句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絕頂,俯視群山,一個個都顯得那么小,虛寫泰山之高。
3.頷聯(lián)中“鐘”和“割”有什么表達效果?
“鐘”字將大自然人格化,寫出了造物者對泰山情有獨鐘;“割”字,是夸張的說法,極言泰山之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突出了泰山高聳入云、遮天蔽日的形象。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一、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雄健峭拔,其詩遒勁清新。
二、主題
這首詩是作者初涉宦海之作,此時的他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抒發(fā)胸臆,寄托壯懷。作者通過描寫登飛來峰遠眺時所見所感,表達了詩人高瞻遠矚、不畏困難、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三、詩歌賞析
1.詩歌譯文
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就可以看到旭日初升。我不怕浮云擋住遠望的視線,因為我站在山峰塔頂的最高處。
2.品析“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描寫峰上古塔之高;第二句虛寫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xiàn)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情懷。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用了什么表達方式,你如何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
議論;表面寫不怕浮云遮住了遠望的眼睛,只是因為身在最高的山峰。實際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生活哲理。從而使人認識到:人不能只顧眼前利益,應該著眼于未來。
游?山?西?村
[宋]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一、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著名愛國詩人。一生力主北伐,憂懷國事。代表作品有《示兒》《訴衷情》等。
二、主題
詩歌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一幅色彩明麗的農村風光圖,詩人陶醉在山西村的人情美、風景美、民俗美中,有感于這樣的民風民俗,反映了詩人鄉(xiāng)居時的悠閑愜意之情。
三、詩歌賞析
1.詩歌譯文
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渾濁不醇厚,豐收的年景農家待客菜肴非常豐盛。(我走在山路上)山巒重疊,溪水曲折,(草木茂盛,迷蒙一片)好像沒了路,正擔心無路可走,忽然柳綠花艷間又出現(xiàn)一個山村。
將近社日,村里忙著迎神賽會,一路上迎神的簫鼓聲隨處可聞,村民布衣素冠,淳樸的古代風俗依舊保留。今后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
2.首聯(lián)渲染了一種什么樣氣氛?
“莫笑”道出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贊賞之情?!白恪弊直憩F(xiàn)了農家待客盡其所有的盛情。此聯(lián)渲染出農家豐收之年一片歡樂的氣氛。
3.頸聯(lián)描繪了怎樣的風土人情?
寫出了山西農村淳樸的風土人情。村中人穿著樸素正是民風民俗的體現(xiàn),人們對神靈的崇拜和對美好愿望的企盼使整個鄉(xiāng)村洋溢著生機和喜慶氛圍??吹竭@些情景,詩人感到新奇和親切。
4.尾聯(lián)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抒發(fā)了詩人對田園的喜愛和戀戀不舍。這是全詩的總結,詩人已游了一整天,游興十足,游意不盡。一個熱愛山村秀美景色,與村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詩歌言雖盡而意無窮。
己亥雜詩(其五)
[清]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一、作者簡介
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號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學家。
二、主題
此詩抒發(fā)了詩人辭官離京時的復雜感情,表現(xiàn)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始終要為國家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獻身精神。
三、詩歌賞析
1.詩歌譯文
離別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不是無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
2.賞析詩歌的后兩句。
后兩句抒情。落紅并不是無情的東西,它懷戀大自然,即使委落塵埃,也要化作春泥,護育新花生長。作者以落紅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3.詩中詩人的感情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第一、二句寫離愁別虛已經充塞天地,抒發(fā)了詩人離開京城時的愁苦郁悶;第三、四句借“落紅護花”表明自己雖然脫離官場,但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不忘報國之志。
獲得更多試題及答案,歡迎聯(lián)系微信公眾號:ygj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