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你覺得養(yǎng)育孩子,最累的是什么?”
那么“孩子學習不自覺,干什么都要催”絕對榜上有名。
公眾號推文中,每次提到這個主題,必然有很多家長在留言區(qū)“倒苦水”。
有一位媽媽曾說:“孩子能自覺,生活的煩惱就少了一半!”
一個自由散漫孩子的日常是這樣的:
喊他做點事情磨磨蹭蹭、經(jīng)常像聽不見你的話一般、多說幾句還會不耐煩、非常懶散、難以專注地做完一件事......
從孩子做事的態(tài)度中可以看到他的不認真、沒耐心、沉不住氣。
這樣的孩子在現(xiàn)實中不在少數(shù)。
面對這樣的小孩,父母總是想方設(shè)法地讓孩子自覺點、再自覺點。
但是自律并非易事,哪怕是我們成年人,有時候也不一定能拍著胸脯篤定地說:“我能一直做到嚴于律己?!?/span>
人生中,自控能力最差的時期,往往就是童年。
尤其是來自外界的約束失效時,孩子自由散漫的天性無疑會像野草一樣野蠻生長。
想讓孩子擁有自覺性,下面這三件事,父母需重視。
PART.01
自覺性的培養(yǎng)從對自我價值的認可開始
很多小孩在學習和生活中之所以表現(xiàn)得非常被動,是因為他們經(jīng)歷了太多嘲諷和打擊。
比如孩子上學磨蹭,大人每天跟在后面死命地催,越催他反而越慢。
一開始可能是因為孩子本身節(jié)奏就慢,但是在后期,父母的催促給了他們太多負面的感受,孩子失去了自覺的動力。
輔導孩子學習也是,有的父母會發(fā)現(xiàn),你吼得越大聲,孩子越是表現(xiàn)得木訥,因為這樣的孩子在學習上失去了信心和成就感,甚至開始厭學。
其實,想讓孩子堅持什么事情,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認同這件事,同時要幫助孩子建立做這件事的自信和興趣。讓他看到自己的價值。
朋友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10歲的哥哥平時總是和5歲的弟弟吵架,在媽媽看來,大兒子一點都沒有做哥哥的責任感,她平時責罵兒子很多次,他都沒有改變。
有一次媽媽出門買菜,拜托哥哥陪弟弟玩一會,哥哥不情愿地答應了。
等他回家后,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這次兄弟倆沒有吵架,哥哥反而正幫著弟弟完成幼兒園的作業(yè)。
媽媽欣慰地對哥哥說:“你長大了,像個大哥哥了,會照顧弟弟,媽媽真為你高興?!?/strong>
沒想到這句話鼓舞了孩子,以前最煩弟弟的他,最近不那么排斥帶弟弟玩了,在外面甚至會主動照顧弟弟。
為什么哥哥會有這樣的轉(zhuǎn)變?因為他看到了自己作為哥哥的價值和責任。
孩子的自覺,都是從自我察覺開始的,當他意識到了自己的價值,認同當下做的事情是正確的,會更容易主動。
相反,如果孩子找不到自己的價值,他就會經(jīng)常產(chǎn)生放棄的念頭。
孩子自覺性的培養(yǎng),要從自我價值的認可開始,多給孩子信任和鼓勵,幫助孩子收獲成就感,喚醒孩子內(nèi)心的力量,就不怕他不自覺。
PART.02
自覺性培養(yǎng)不能全靠監(jiān)督要建立界限感
惰性是人的本性,孩子也不例外。
然而現(xiàn)實中,很多孩子的懶惰是被父母慣出來的。
有位媽媽曾經(jīng)抱怨說:“為什么別人家孩子吃飯不用催、上學不用催,我家孩子每天跟祖宗一樣,非要逼得我吼他不可?!?/span>
我們來看看別人家的媽媽是怎么做的。
一位有經(jīng)驗的媽媽這樣說道:
“我也曾經(jīng)歷過這樣的一段雞飛狗跳的日子,但是后來發(fā)現(xiàn),孩子太依賴我催他了,索性就不催了。
我告訴他:飯不吃,一會我洗完碗你就只有等到下一頓了;現(xiàn)在不起床,你遲到了,老師不會批評媽媽,但會批評你?!?/strong>
一開始,孩子還不信媽媽真的能不等他吃飯、不著急送他上學,他依舊不慌不忙地做自己的事情,等到他回過神,發(fā)現(xiàn)全都來不及了。而媽媽正淡定地看著他。
那天他挨了餓、挨了批評,吃到了真正的苦頭。
晚上睡覺前,他小聲地對媽媽說:“媽媽,以后你得提醒我一下,只要一下就行了?!?/span>
媽媽笑著答應了。一開始,孩子還是不習慣提高速度,經(jīng)歷過一段時間之后,就不用媽媽提醒了,有時候媽媽磨嘰一會,他還反過來催:“快點!快點!”
做了父母之后,大家?guī)缀醵继硬贿^為孩子忙里忙外的宿命,忙著忙著,就不自覺地把孩子身上的責任攬了過來。
很多孩子散漫、磨蹭,是因為他沒有意識到這些事情是自己的責任。當他什么事情都被安排好了,自覺的能力就消失了。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它出于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fā)展?!?/span>
就像上學這件事,家長能做的是準備早餐,送他去學校。中途適時提醒,給予引導和幫助,你把你該做的做完,剩下的責任,應該讓孩子自己承擔起來,因為上學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如果事事都由大人去掌舵,孩子就能心安理得地等著被安排。
想讓孩子做事自覺點,父母和孩子之間要建立起清晰的界限感,把孩子的責任還給他。
不然,無孔不入的“照顧”,容易養(yǎng)成孩子的依賴和惰性。
PART.03
自覺性不是被“逼”出來的
而是父母長期陪出來的
孩子自覺性的建立是一段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必然是充滿痛苦的。
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只要孩子想做成點什么事,都要在心理上經(jīng)歷克制,與意志力做長期斗爭。
想要早起,那么每天早上必然要咬牙打敗睡意,離開最舒適、最放松的區(qū)域,開始學習生活。
自律本身是反人性的,這對孩子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所以在培養(yǎng)自覺性早期,父母的作用舉足輕重。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的自律性是大人“逼”出來的,然而這種“他律”對孩子影響并不會很長久,一旦離開了來自大人的壓力,很多孩子就會恢復原樣。
自律、自覺的本質(zhì)是自我控制,我們只能在后面輕輕推,如果逼得太緊反而得不償失。
首先,培養(yǎng)孩子的自覺性,要盡早。
3-6歲是孩子規(guī)則意識和早期行為習慣形成的關(guān)鍵期。
這個時期,我們要有意識地讓孩子養(yǎng)成最基礎(chǔ)的生活習慣,比如按時吃飯、早睡早起、電子產(chǎn)品的使用時間有限、玩完的玩具自己收好等等。
孩子一旦通過習慣適應了這種克制,慢慢就會內(nèi)化成自覺,后面的路才好走。
有位高考狀元的父親,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從孩子一歲多開始,父母就開始訂很多幼兒畫報、繪本。
堅持親子閱讀一段時間以后,女兒愛上了閱讀。平時除了學習之外,閱讀成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培養(yǎng)一個自覺的孩子,一定要有遠見地從小時候開始督促孩子養(yǎng)成好的習慣。
其次,父母要克制自己的懶散去陪伴孩子
孩子好習慣的養(yǎng)成,離不開父母用心的陪伴。
學習上的自覺性,早期要父母耐心地輔導,把習慣打好;
生活上的自覺性,更是要能忍受孩子一開始“什么都做不好”的麻煩,一步一步培養(yǎng)他的獨立性。
不然,大人的懶散會直接影響孩子,比如想讓孩子遠離手機,自己卻放不下手機;想讓孩子多看看書,自己不翻一回書;想讓孩子多運動,自己愛宅在家里……
看到這樣散漫的父母,孩子會怎么想呢?
如果父母無法管住自己,更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養(yǎng)出一個自覺的孩子,父母要在早期和孩子一起經(jīng)歷諸多限制。
改變孩子最大的一股力量,不是靠說教,而是父母的實際行動,陪著孩子一起進步,更容易教育出自覺主動的孩子。
(圖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