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不是折斷他的翅膀,不讓他飛翔。而是應(yīng)該在他準備離開你之前,教會他適應(yīng)社會、與世界相處的各項能力,這是為人父母最重要的責任。
“孩子小,長大就好了”——這句話,經(jīng)常能聽到身邊的父母說。
如果我們真信了這句話,由著孩子這樣長大,你會發(fā)現(xiàn)后面的問題越來越大。
尤其下面這三件事,如果你不教,未來很少有人會耐心地提醒孩子。
01
01
沒人會告訴孩子:他不受歡迎
“為何我家孩子學習挺優(yōu)秀的,卻總不受歡迎?”
這是一位媽媽在留言中問及的問題。
了解之下發(fā)現(xiàn),這個小孩確實算得上優(yōu)秀,在班上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是各科老師眼中的尖子生。
但在同學相處時,矛盾頻出,不是把女同學惹哭,就是戳別的小朋友痛處,而且好勝心很強,班上的同學都不喜歡和他玩。
無獨有偶。一位大學生讀者朋友也曾抱怨過,她有一位很難相處的室友,經(jīng)常導致寢室里的沖突一觸即發(fā)。
這位室友喜歡熬夜,最愛在睡覺前刷短視頻,音量大還外放,一邊看一邊大笑;
每天早晨設(shè)置7、8個鬧鐘,從六點就開始響,吵醒除她以外的所有人。
其他室友三番四次的提醒之后,無果,最后大家都很默契地減少和她的相處。
集體生活中,除了學習之外,孩子與同學的相處也很重要,不管是小學生,還是大學生,人際關(guān)系都深深影響了孩子的群體生活體驗。
進入到社會以后,孩子身上的很多習慣、態(tài)度更是決定了他的受歡迎程度。
一般來說,那些“不受歡迎”的孩子身上或多或少具備了這些特質(zhì):
過于以自我為中心;
不喜歡換位思考,不在意他人感受;
愛戳人傷疤,揭人短處;
總是要在言語上分個高下,不懂察言觀色;
沖動易怒,很難控制住情緒.....
用現(xiàn)在流行的話總結(jié),就是情商有點低。
像這樣的孩子,在交往中會變得越來越孤獨,因為他們很難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
我們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假設(shè),你的身邊也有類似這樣一位情商低的同事或朋友,你不會主動去提醒他,你只會認為你和他不是一路人,最后選擇漸漸疏遠。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fā)生,在與人相處的問題上,父母早期就需要及時地引導,雖然不必讓孩子變得人見人愛,但至少,不要讓他變得不受歡迎。
我們從孩子們的交往中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受人歡迎的孩子,成績優(yōu)秀是很小的一方面,如果他們有同理心,能理解他人的感受,處理爭議時,有較好的協(xié)同能力,這樣的孩子,更能發(fā)展出健康的人際關(guān)系。
所以培養(yǎng)孩子與人相處中的情商,我們就得保護孩子天性中純真、善良的珍貴品質(zhì),想辦法培養(yǎng)孩子的同理心,引導孩子換位思考,教他控制情緒,尊重別人。
在大多數(shù)的人際交往中,真誠和善良已經(jīng)足夠。
02
02
沒人會告訴孩子:他的社會適應(yīng)能力很有限
一位做HR的朋友,曾經(jīng)說起面試過程中的趣事:
他曾經(jīng)遇到一位畢業(yè)半年的男生,面試的時候竟然是父母陪著來的,男孩媽媽甚至想跟著進會議室,被他拒絕了。
這樣的事情,在他的工作中并不是第一次發(fā)生。
他告訴我,如今的職場中,這樣不夠獨立的年輕人并不少,工作中,干活挑肥揀瘦,受不得一點批評,逃避責任。
用一句話總結(jié)就是:心理脆弱且能力有限。
生活中,父母對孩子學習的關(guān)注程度遠遠大于其他能力:只要學習好,其他方面都可以緩一緩,等一等。
等到孩子進入社會才發(fā)現(xiàn),檢驗一個人的標準,學歷只是一個方面,更多的是綜合性的考察。
有的孩子不夠獨立、有的孩子沒有鍛煉起來心理韌性、有的孩子沒有責任感......
這就造成了一些學歷高的年輕人,為人處世方面表現(xiàn)得特別糟糕。
孩子如果不懂如何與社會相處,是很難走遠的。
日本有部很老的紀錄片《狐貍的故事》,在小狐貍剛剛長大時,老狐貍卻義無反顧地選擇把它們從家中趕走,被趕走的小狐貍,眼神中充滿著憂傷和無助。
老狐貍看似冷漠無情,但這就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則,一個孩子永遠依靠著自己的父母,那么他永遠都長不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孩子離家之前,父母就要完成對他們的教育,給予孩子駕馭生活、適應(yīng)社會的能力。
身邊有位媽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他做自己該做的事:
3歲的時候,他房間的垃圾讓他自己倒;
4歲的時候,教他疊衣服;
5歲的時候,讓他自己準備每天上幼兒園的東西......
老人家看到孩子小小的背影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感到心疼,媽媽卻說:“幫他養(yǎng)成這些小習慣,長大了,我們也不用擔心他照顧不好自己。”
這些小事鍛煉起來的,就是孩子自己做事的自信,獨自面對世界的能力也在一點一滴被鍛煉起來了。
有這樣一句比喻:
“我們給花澆水、施肥,看它慢慢成長而感到快樂,這是愛。我們把一朵花掐下來,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帶走,這叫占有?!?/span>
這種占有不是保護,而是傷害。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不是折斷他的翅膀,不讓他飛翔。
而是應(yīng)該在他準備離開你之前,教會他適應(yīng)社會、與世界相處的各項能力,這是為人父母最重要的責任。
03
03
沒人會告訴孩子:他沒有教養(yǎng)
一位最近正在相親年輕的朋友對我說:
吃飯,雖然是一件極為普通的小事,但是卻能看出對方的修養(yǎng)。
對對方的最初評價,一般都是在吃飯的時候,比如用餐前的禮儀、就餐時的習慣、對待服務(wù)員的態(tài)度,都能窺見其修養(yǎng)一二。
細節(jié)最能見人品。
這讓我想起和朋友聚餐時的一個插曲,朋友家7歲的兒子,也許是餓了,拿著筷子在碗邊敲來敲去,迫不及待地等著飯菜上座。
朋友見狀,馬上奪下筷子,并對他說:
“飯桌上敲碗橋盤子,很不禮貌。”
“長輩不動筷子,我們就不可以吃的?!?
服務(wù)員給孩子換盤子時,朋友還引導小孩說聲:“謝謝?!?
等到第二次再和這個小孩同桌吃飯時,就發(fā)現(xiàn),朋友教的這些規(guī)矩,都變成了孩子的習慣。
經(jīng)常有父母問我們,如何養(yǎng)出一個有教養(yǎng)的孩子,其實教養(yǎng)就藏在待人接物的細節(jié)當中。
當孩子第一次在長輩面前說臟話時,你有沒有及時批評他?
當孩子第一次在幼兒園欺負同學的時候,你有沒有讓孩子及時道歉?
當孩子在公關(guān)場合大吵大鬧,你有沒有認真地制止他?
當孩子野蠻時,幾乎沒有人會坦誠地告訴你:你家孩子很不懂禮貌。
唯有被父母及時發(fā)現(xiàn)及教育,孩子才能學習做人的規(guī)矩。
最近這幾年,“熊”孩子事件在這個社會上屢見不鮮。
有在高鐵上大吵大鬧的;
有在電影院喧嘩并腳踹前排椅背的;
有損害親戚家樂高、手辦的;
還有劃破別人家汽車的......
其實,孩子調(diào)皮,在公共場所愛鬧騰是正常的,畢竟孩子不是按下暫停就能乖乖坐好的機器。
人們更加在意的也是家長的態(tài)度。
為什么很多孩子總是輕視規(guī)則,言行沒有規(guī)矩,而且屢教不改,大多數(shù)是因為父母對規(guī)則的漠視,一直在給孩子找理由、找借口。
旁人的好心規(guī)勸,在父母聽來,都變成了是指責和批評,相比較孩子,更需要點化的是家長。
去電影院看電影時,我的旁邊也會坐著一些不安分的小孩,但是一旁的父母會及時的勸阻和安撫,一兩個小時的電影,旁邊的觀眾也能安安靜靜地看完。
孩子是熊是乖,不是孩子之間的差距,是父母之間的差距。
孩子12歲前的教育非常關(guān)鍵,合格的父母,從來不以年紀尚小為借口,他們既不失去愛,也不缺乏管教,教會孩子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
孩子犯錯不可怕,重要的是家長一定要管,不能視而不見。
唯有有原則的父母,才能養(yǎng)出有規(guī)矩、有禮貌的孩子。
(圖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