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安全感關(guān)系著孩子一生的幸福,一個有安全感的人,會發(fā)出溫煦的光芒,既溫暖自己,又照亮他人。
安全感關(guān)系著孩子一生的幸福,一個有安全感的人,會發(fā)出溫煦的光芒,既溫暖自己,又照亮他人。
一個安全感被破壞的孩子,在成年時期會深受其影響。
比如社交恐懼、缺乏自信心、對伴侶缺乏信任感等等,都與童年時期安全感缺乏息息相關(guān)。
然而,安全感這東西,抽象又模糊,怎么保護孩子的安全感?
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與孩子溝通時候的情緒、精神狀態(tài)、說話語氣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有沒有安全感,一眼就能看出來。下面這4件事,最容易破壞孩子安全感,父母千萬別再做了。
你再哭我就把你扔了
面對孩子的任性、不聽話,很多家長都在情緒崩潰的邊緣徘徊,稍有不慎,就會脫口而出“你再哭,我就把你扔了,不要你了!”
這些帶有恐嚇性的語言,會讓孩子擔心自己會被拋棄而停止哭泣,表面上看起到了預期的效果。
然而這種做法無異于飲鴆止渴,對孩子來說簡直就是精神的虐待,尤其是對于3歲之前的孩子,所帶來的影響也是毀滅性的。
因此,父母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特別要注意3歲前安全感的建立,因為這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chǎn)生影響。
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
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這件事80%的父母都曾經(jīng)做過。
偷偷溜走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方法。這樣很容易讓孩子以為是你拋棄了他,有的孩子更會因此而整日惶惶不安,更加沒有安全感。
面對和孩子分離,最好的方法,就是告訴孩子實際情況,比如:
“媽媽要去上班了,等到天黑的時候,媽媽就回家陪你。”“媽媽有事情要出去一下,先讓奶奶陪你一會,媽媽待會就回來。”
雖然你說了這些話后,孩子依舊還會哭,但至少讓孩子心里有了一個預期,媽媽的離開是暫時的,待會就回來了。
你再不聽話,小心我打你屁股
“你再不聽話,小心我揍你!”
“我是你媽媽,你必須聽我的!”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喜歡用父母的權(quán)威讓孩子害怕自己,從而達到讓孩子聽話、服從的目的。
但被吼叫長大的孩子,總是覺得自己是生活的配角。別人的一句無心之談,或是一個微小的肢體動作,都會引起他的過度警覺,會覺得別人是在暗示什么,讓他浮想聯(lián)翩。
“是我哪里做錯了?”、“我為什么總是做不好?”等等,孩子會從心底里貶低自己,形成自卑的基礎(chǔ)。
比爾蓋茨曾說:“教育是伴隨終生的事情,而我教育孩子的第一要務是給孩子安全感?!?/strong>
兒童的成長就像蓋高樓,安全感就是高樓的地基,地基越堅實,樓才能蓋得越高。
要想讓孩子安全感十足,這幾個關(guān)鍵時刻父母一定要重視。
?和媽媽分開時
孩子來到這個世上,第一個依賴的人就是媽媽,那是他所有安全感的來源。
而孩子一天天長大,也終將一點點離開我們。
媽媽只有給他“自己是被愛的”“永遠都不會被拋棄的”的底氣,他才能放心離開媽媽的懷抱,去探索更大的世界。
失去心愛的東西時
在綜藝《想想辦法吧,爸爸》里,Lucky有一個睡覺都要摟著的美妝蛋,卻被她隨手落在了飛機上了。
意識到丟失后,Lucky先是茫然和不知所措,接著嘴巴癟起來要哭了。爸爸知道這個東西對女兒非常重要,冷靜地說:“別急,我現(xiàn)在去幫你找?!?
隨后爸爸放下所有的事返回機場,幾番周折,最后在地乘人員和警察的幫助下找到了。
自始至終,他沒有說過一句責怪孩子的話,也沒有敷衍了事,而是積極地想辦法。
爸爸在整件事情中,表現(xiàn)出了一個父親對孩子的包容、理解和支持,給予了孩子成長中最大的安全感。
雖然我們在生活中不一定會遇到這種“極端”事件,但當孩子“最愛的玩具被搶了”?“精心收集的物件被破壞”的時候。
許多家長會覺得
?“你怎么這么小氣?讓他玩一下怎么了”
“不就是一件玩具么?大不了我再給你買一個?!?
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覺得大人不重視自己,感受到父母的“背叛”。
作為父母,越在孩子難過的時候,越要懂得維護孩子的情感需求,讓他感到爸爸媽媽懂他、和他一樣珍惜他所珍愛的東西。
不小心犯錯時
一個小男孩踩著凳子去拿桌上碗里的香蕉,但是不小心摔了一跤。
不但香蕉沒拿到,還把裝香蕉的碗打碎了。
他很害怕,當爸爸走過來的時候趕緊說:“我不是故意的。”
爸爸看出了他心中的恐懼,首先關(guān)心他有沒有受傷。
但也不得不告訴他,被打碎的碗不是普通的碗,而是已經(jīng)過世的祖母送給媽媽的禮物。
男孩更緊張了,爸爸安慰道:“不要擔心,我們一起想想該怎么向媽媽解釋呢?”
男孩靈機一動:買一只新碗送給媽媽。
于是他們到了超市,但找遍了貨架也沒找到一模一樣的碗,最后只好買了一個很像的。
男孩拿著碗剛要離開,爸爸又提出建議:“我們是不是應該給媽媽多買一個喜歡的馬克杯作為補償呢?”男孩笑著點頭。
回到家,男孩忐忑地向媽媽道歉,并把新碗和額外的禮物拿給媽媽。
看著媽媽的臉色由陰轉(zhuǎn)晴,最后露出笑臉,男孩心里的大石頭也落地了。
其實孩子犯錯的時候,他害怕的不只是錯誤本身,更擔心的是得到父母的訓斥。
而這位爸爸的做法堪稱教科書,他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緒,接納了孩子“冒失”的行為。這樣不但可以給孩子滿滿安全感,還能借機教會他解決問題的方法。
?感受到危險時
現(xiàn)代心理學家提出,家長要做孩子的“安全基地”。就是無論孩子長到多大、距離父母有多遠,當他感覺到危險或需要安慰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去尋求父母的幫助。
孩子這種對父母的依賴和不怕被拒絕的底氣,就是安全感。
要想得到它,需要父母在孩子年幼時就在他心里“播種”:
當他即將獨自一人面對更大的世界時,讓他知道有一個懷抱時刻為他敞開,隨時歡迎他回來;
當他失去心愛的東西時,有人比他還急著幫忙尋找;
當他不小心犯錯,懊悔又不知所措時,有人能給他包容和指點,一起面對;
當他被捉弄時,有人能第一時間站在他身旁,擊退謠言;
當他感受到危險時,有人能相信他的話,幫助他擺脫困境;
被父母這樣滋養(yǎng)長大的孩子,怎么能不安全感爆棚、自信滿滿呢?
(圖文來自網(wǎng)絡,侵權(quán)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