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說,他收到北京一個家長的來信,這個家長說——
她家孩子剛升初一,雖然雙減半年了,但孩子依然不敢放松。每天早上 6 點起床,晚上 11 點多睡覺。
一學期后,孩子成績還不錯,但這個 70 后的媽媽仍然焦慮。
朱永新把這封信發(fā)到網(wǎng)上后,這個媽媽的焦慮,迅速就獲得了共鳴。
一天時間,這封信獲得了 150 多萬的瀏覽,7000 多的留言。
父母們難掩望子成龍的心,焦慮也都溢于言表。
可事實上,過度的焦慮,就容易帶動父母過多施壓,對孩子身心成長都不利,還容易造成孩子父母雙方都焦慮。
朱永新也說:在孩子教育上,父母往最好處努力,但往最壞處著想,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焦慮。
他還呼吁父母們:享受孩子的成長,關注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興趣,接受孩子長大成人的事實,煩惱就會少很多。
朱永新
養(yǎng)孩子,我們不能光用孩子的人生成就來衡量養(yǎng)育是否成功。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孩子帶給我們的感受、經(jīng)歷也都極大程度地豐富、滋養(yǎng)著我們的人生。
養(yǎng)育的經(jīng)驗和道理,說起來有很多。但其實有些大方向和原則把握住了,孩子就大概率會有屬于他自己的幸福人生。
01
均值回歸法則
打消養(yǎng)娃焦慮
很多父母,尤其是在學業(yè)或事業(yè)上有突出表現(xiàn)的父母,都無法接受孩子平庸的表現(xiàn)。
前有博士爸爸逼 7 歲兒子和 5 歲女兒學高等數(shù)學到深夜,后有 985 碩士媽吐槽孩子是學渣,在班級倒數(shù)。
網(wǎng)上還經(jīng)常有這樣的「求共鳴帖」:
為什么有些學霸父母生的孩子并沒有那么聰明?父母學霸孩子學渣是什么體驗?

父母期望和孩子的表現(xiàn)不對等,就很容易導致:
要么父母對孩子怎么都不滿意,要么孩子難以承受父母期待,親子關系難融洽。
生物學家高爾頓曾做過一個均值回歸的實驗:
父母高成就,孩子依然高成就的,概率只有 36%。父母個人成就非常高,孩子大概率會向正常狀態(tài)偏移。
可見,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并不十分準確。

反過來,如果父母成就不高,處于地位異常,孩子也會向正常狀態(tài)偏移,孩子大概率,成就會高于父母的。
認識到這一點,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相信無論哪個階層哪個段位的父母,焦慮都會少很多。放棄僥幸,懷抱希望,踏踏實實用知識和教育充實孩子,才是正道。
02
二八效應
小煩惱會少很多
很多父母,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在教育上,成效卻不明顯。
這往往是父母做了無用功,其實育兒也有「捷徑」,那就是把握住二八效應。
在孩子教育中,二八效應也可以稱為「要事優(yōu)先」原則。
即父母要把 80% 的精力,花在能出關鍵效果的 20% 的方面,然后讓這 20% 的效果,帶動孩子其余 80% 的發(fā)展。
說起來有點拗口,具體做法可以總結為:重將來,不重過去;抓大方向,輕視困難。
上學期,一個朋友的孩子期中考試,語文試卷錯了三道拼音題,都是知識點「小魚碰到jqx,去掉兩點還念ü」的反面干擾題。
孩子剛上一年級,顯然,這個知識點沒掌握好。朋友給孩子講了,告訴孩子要記住。
但朋友的老公不干,非要懲罰孩子,讓孩子在練習本上寫上 50 遍。
其實像這類錯誤,糾正了,讓孩子記住、背過就好了,責罰性的惡補,只會打消一個一年級孩子的積極性和自信心,讓他們懷疑自己。
還好朋友是個開明的媽媽,她開玩笑似地安慰孩子:寶貝,下次記住就好了。別太擔憂,到高年級,拼音的知識點幾乎就沒了。
孩子的一些小毛病小問題,要糾正,但不要揪住不放。當父母眼光放長遠,多想想以后時,就會覺得這些就都不重要了。
孩子成長過程中,那些有助于提升自信、思維、自驅(qū)力的事,才是對孩子終身有益的。
明白了這點,孩子一時成績跌落、小失誤、小錯誤就不值得我們過多煩惱了。
03
飛輪效應
讓父母有更多耐心
創(chuàng)辦這個公號 6 年來,我常常聽到父母們問這類問題:
為什么孩子讀過了不少書,卻依然不會寫作?不會運用?
為什么用了那么多辦法,孩子依然做不到自律?
說了好多遍,孩子為什么就是改不掉?
……
父母焦灼的情緒溢出了屏幕。
孩子無論是知識的積累,還是好品質(zhì)的培養(yǎng),都是一個累計的過程。
機械學里有一個飛輪效應,說的是:一個巨大的輪子,起初處于靜止狀態(tài),要想讓它旋轉(zhuǎn)起來,我們一開始就必須用很大的力氣。
并且最初,一圈一圈反復地推,每一圈都很費力,我們稍微松點力氣,它還會停下來。
但我們推的每一圈,都不會白費,當推到一個臨界點時,即便我們不再用力,飛輪也能自己轉(zhuǎn)起來了。
孩子的學習成長,就像這個巨大的飛輪。
起初,是需要我們不停用力推的,而且,當我們稍微放松,它還會暫停,但當我們推著、扶著到一定程度,孩子就能自理自律了。
這個過程中,孩子可能有進步慢的時候,甚至還有出現(xiàn)倒退的時刻,但父母一定要相信——我們做的每一點正確的努力,都有用。
明白了這個道理,對待孩子一時的不足、難以自理自律,父母就會多一些耐心,少一分抱怨。
04
南風效應
教育應該是雙贏
寓言家拉封丹寫過一個故事:南風跟北風打賭,看誰能讓行人把衣服脫下來。
北風寒風刺骨、張牙舞爪地吹,可行人們反而把衣服越裹越緊。
再看南風呢?它徐徐地、溫暖地吹,人們看到風和日麗,天也暖和了,就自己脫掉了大衣,南風贏了。
南風效應也叫「溫暖法則」,它給我們育兒的啟示是:
與孩子相處,要講究方法,講究溫度。
孩子雖小,但他們理解力、感知力一點都不差。一味地強勢和冷酷,反而會錯失和孩子好好溝通的機會。
像這類孩子因為和父母鬧矛盾離家出走,想不開做傻事的新聞,每年都都特別多。

在育兒中,柔軟和溫暖的方式,會讓孩子、父母雙方都受益,反而更勝一籌。
哲學研究者周國平曾說:生命雖然脆弱,但你要學會真實和勇敢;社會雖然浮躁,你可以選擇恬靜的心靈;世界雖然不完美,你要能夠適時妥協(xié)和擔當;世間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你可以常想一二。
養(yǎng)育和教育一個孩子,也是一條充滿挑戰(zhàn)的路,希望父母們也打開思維,用更開闊的眼界,看到我們和孩子這一路互相陪伴的美好。
(圖文來自網(wǎng)絡,侵權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