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落地以來,身邊的討論一直不斷。有家長開心地說:“孩子終于有更多時間玩耍了?!?
但更多父母擔心:“不用補課了,作業(yè)也少了,多出來的時間難道瞎玩嗎?”
我理解這種憂慮。孩子從各個學科培訓中減負出來,確實需要父母來補上。孩子的成長路上,從來少不了父母的奮力托舉。
不過,我們更需要明白的是:雙減,不是讓孩子不學了。雙減,是減去無用功,讓我們的孩子更加自律、自主、高效地去學。
想要孩子在“雙減”后脫穎而出,父母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01
別隨便扣帽子
有位媽媽,一直為兒子“不自律”發(fā)愁。看到兒子作業(yè)沒做完,還想著出去玩,她就忍不了。
“都讀三年級了,還要我們盯著嗎?”
“別人家孩子都那么聽話,他怎么就不成器?!”
按照這個媽媽的邏輯,到了三年級,孩子就該自動變“成熟”;不自律,就說明孩子不行。
完全錯了。
說9歲的小孩“不自律”太早了些。從發(fā)展心理學角度,孩子10歲前,都是右腦性智力——思維方式是具象、感性、且發(fā)散的,最不擅長理性思維。
孩子智力越高,能量就越大,也就越沒辦法忍受長時間安靜坐著讀書,在老師和家長看起來,就是更鬧騰、更麻煩。
這是孩子大腦發(fā)展決定的。不是孩子故意不學好,更不代表他未來都如此。
初中生也是一樣,父母能做的,就是適當引導、耐心等待,同時做好榜樣。
因為自律不是教會的,是孩子模仿會的。
父母平日里飲食有節(jié),作息規(guī)律,情緒平穩(wěn)可控,孩子慢慢就能跟著學會自律、自控。
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應該做Leader,而不是Boss。
02
別妖魔化讀書這件事
大人還有一個常見錯誤,就是把讀書、寫作業(yè)妖魔化,讓孩子想到讀書就難受。
比如,這個不會抄50遍;那個錯了罰100遍。動輒耳提面命告誡孩子:你必須要會吃苦!
總這樣做,很要命。
孩子打心底里會認為,讀書很難,想到讀書、寫作業(yè)心里就犯怵。
很多孩子就是這樣,日漸變得逃避,每次在學校里遇到一點挑戰(zhàn),都可能下意識放棄。假如你對輔導孩子心中沒底,那么至少別拖孩子后腿。
比如,想教育孩子,要在孩子沒在讀書的時候;讀書、寫作業(yè)時,就別干擾他。孩子做得好,便積極認可;做錯了,不帶攻擊性地給建議;不知道怎么說,保持沉默都可以。
我們可以去看看,那些真正的學霸都很享受讀書。越是學起來開心,有成就感,越愿意主動學。
這是個良性循環(huán)。
我們也可以通過上述方法,努力為孩子建立這個良性循環(huán)。
03
盡量確保家庭安寧
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影響,無孔不入且深刻。
臨床心理學發(fā)現,小時候聽過太多指責、難聽話的人,更可能出現耳鳴的情況。
?至于家庭教育中,若一個孩子從小就生活在過于吵鬧、不斷爭執(zhí)的家庭里,或者隨時都可能遭遇批評指責,那這個孩子的聽力就可能出現一定的問題。
表現在讀書上,他的聽課能力可能就不那么敏銳。
我就見過很多父母打架、爭執(zhí)的孩子,他聽別人說話時,很容易出現聽不完全、耐性差、不在狀態(tài)的情況。
其實,這是孩子潛意識里本能地在自我保護。
想想挺心酸。
老話說得好:“家凈人安,福氣自來。”
我們的家庭環(huán)境,時刻影響著孩子的生命狀態(tài)。家庭成員彼此和和氣氣,不急不慢說話,這樣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定能養(yǎng)出頭腦清醒、積極樂觀的孩子。
如果說前面3點,都是別給孩子“拖后腿”,那么下面這幾點,就是父母如何做,才能為孩子“加分”——
04
多儲備“啊!太有意思了”的體驗
不少父母會遇到這種情況:
孩子的成績總是上不去,
而你怎么為孩子好,孩子都不領情。
就此溝通困境,記者問心理學家河合隼雄:
“孩子青春期之前,我們應該事先做些什么?”
河合隼雄答:儲蓄“啊,太有意思了”的體驗。
電影《差生》中的男主父母,深諳其中門道。男主一度沉迷游戲,成績全校墊底。父母沒有吼罵孩子,而是選擇了陪孩子做些好玩的事。
比如,去了解孩子喜歡什么,在關注什么,跟孩子建立共同話題;帶他出門旅行,一起做各種新鮮有趣的親子活動。跟他談天、談地、談情感、談人生,就是不談讀書。
微妙的變化發(fā)生了。
因為關系好了,父母的話和建議,孩子也漸漸愿意聽了。學校里讀書也越來越主動。最終,電影里的男主超常發(fā)揮,考取名牌大學,并入職名企。
這不是什么雞湯故事,而是改編自真實案例。所以,平日一定記得多陪伴、不缺席。
“??!太有意思了”的體驗,可謂價值連城,千金難買。
05
信任孩子
生活中下面這種觀念很普遍:“有些人就是更加適合讀書;有些人天生就是沒有讀書的腦子。”
曾有家長當自己女兒的面說:“女孩子就是沒有學數學的天分?!?
真如此嗎?
Ted一場演講專門做了辟謠。研究了不同人群學數學的表現后,腦科學家發(fā)現,學習能力跟性別無關。
如果你相信自己有無限的潛力,你就會在數學甚至整個人生中取得更高的成績。
說白了,去告訴孩子,“你可以做到”;多信任孩子,那么孩子做到的幾率,遠比那些遇到難題就告訴自己“我不行”的人,高得多。
簡單說,信任孩子,是有魔力的。
千萬句指責,都不如父母的一句:沒關系,我相信你。無論怎樣,我都愛你。
06
發(fā)現長處
教育學專家詹志禹,講過這么一個真實故事:
10歲男孩成績很差,人際關系也緊張,唯一喜歡的就是養(yǎng)寵物,家里養(yǎng)有貓、狗、蜥蜴等。
新來的班主任了解過后,特意委托男孩,照顧班里用來上自然課的小兔子、小魚。
老師還在班上宣布:只有最懂寵物、最善于照顧寵物的人,才能照顧這些小動物。
其他同學都要聽男孩的安排。
這名男生果然沒讓老師失望。他把小動物照顧得很好,其他同學也都開始佩服起他來。
最神奇的是,從此以后,他在班里愈發(fā)如魚得水,不僅人際關系改良了,成績也變好了。
后來,這名男生成為了一名生物學家。這就是發(fā)現孩子長處的魅力。
一個長處,只是一個起點,是一根杠桿的支點,好似鑰匙,能幫孩子打開人生的無限可能。
07
鼓勵“重復”
我們也必須承認,孩子們的智力確實會有差距。有的孩子學起東西來,速度就是更快,有的就相對較慢。但不代表這個差距是無法彌補的。
《考試腦科學:腦科學中的高效記憶法》一書明確指出:
無論學知識,還是學技能,就是個重復的過程。
天賦好的孩子學一遍就記住了;
普通孩子學兩遍、學三遍,總能記得住。
別以為讓孩子“重復”很難。
很早的時候,孩子就是通過這種有趣的重復,去消化各種知識和技能的。比如,一個玩具可以重復玩半天,一本繪本可以重復聽很多遍。
當孩子讓你反復讀一本書時,別嫌煩。你的耐心陪伴,會幫孩子更好地適應“重復”,等他長大了,更能在讀書、寫作業(yè)時,懂堅持,坐得住。
08
一定要給孩子自主權
《自驅型成長》一書中這樣寫:
“自主權,跟我們的幸福感息息相關。”
長期喪失自主權和控制感,一個人很難感到幸福,更容易陷入迷茫,墮入抑郁。
朋友家的女兒,出了名的聽話,高考還考上了一所985名校。大二時卻突然抑郁,退學回家了。女孩說:“上學沒意思,不知道能干什么?!?
很多父母以為,我給孩子安排得好好的啊,孩子的人生怎么還會出差錯?
殊不知,父母做的越多,孩子的力量就越弱。就像是在人生最關鍵的階段,你把孩子的翅膀剪了,等孩子真正開始飛了,卻發(fā)現自己飛不起來了。
所以,父母要學會放權:但凡涉及到孩子的事,最好都能和孩子商量著來。一句“這事你來定”,對孩子是最難能可貴的滋養(yǎng)。
09
我所尊敬的一位心理學老師說:“盡人事、聽天命”,是為人父母最該有的覺悟。
因為不管我們把多少生命獻給子女,我們都不能完全控制結局。
孩子最終會變成什么樣子,還取決于他們與生俱來的天性,還取決于家庭以外的世界……
別指望孩子真的像白紙,可以隨意涂抹;或者像橡皮泥,可以隨意塑造。
父母能做什么?無非是對生命多些敬畏心;認清現實,并接納現實。
如作家劉瑜所說,好的教育,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養(yǎng)成蒼天大樹,而是要把一棵小草培養(yǎng)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沿著孩子的這種獨特性,幫他找到此生所愛。
與所有父母共勉。
(圖文來自網絡,侵權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