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單元 ???封建時代的歐洲
?
?
一、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
1.基督教的興起
(1)時間:1世紀。
(2)地點:羅馬帝國統(tǒng)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qū)。
(3)背景:猶太人長期遭受苦難,渴望“救世主”的到來。
(4)創(chuàng)立者:耶穌。
(5)教義:耶穌教導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6)基督教的由來:救世主在希臘語稱作“基督”,因此這種信仰耶穌基督的宗教后來被稱為“基督教”。
(7)國教基督:4世紀末,羅馬皇帝確定基督教為國教,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
2.法蘭克王國
(1)建立: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歐建立了許多不同的王國,被稱為“蠻族王國”。其中最為強大的是481年建立的法蘭克王國。
(2)建立者:克洛維。
(3)克洛維的統(tǒng)治:
①克洛維皈依了基督教,承認羅馬教會?在歐洲的重要地位,在他的帶動下,整個法蘭克王國都信仰基督教。
②保留原來羅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屬于羅馬國有土地和無主土地賜給教會 和部下,從而取得了羅馬教會、信基督教的高盧羅馬人和部下的廣泛支持。
(4)法蘭克的擴張:克洛維去世時,法蘭克王國版圖已經(jīng)延伸至高盧南部地區(qū)以及萊茵河以東至多瑙河之間的大部分地區(qū),實力強大。
3.封君與封臣
(1)西歐封建制度的確立: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封君封臣關系逐漸形成。11世紀時,這種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歐已經(jīng)普遍存在。
(2)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義務交織在一起,帶有一定的契約意義。
①封君:賜地的人。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榮譽、人身和財產(chǎn)安全 ;當封臣受到外來攻擊時,封君必須提供保護。
②封臣:接受封地的人。封臣對封君要忠誠,在封君需要的時候,要無償?shù)臑榉饩邸⑻峁┙疱X 等。
4.查理曼帝國
(1)背景:8世紀,查理成為法蘭克王國國王。
(2)查理的擴展:800年前后,法蘭克王國的版圖擴張到今天的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國西部的廣大地區(qū),成為當時西歐最大?的王國。
(3)查理的統(tǒng)治:
①實行鼓勵基督教發(fā)展的政策。
②什一稅:查理把法蘭克王國劃分為很多教區(qū),命令每個教區(qū)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十分之一貢獻給教會。
(4)查理曼帝國的由來:800年,教皇在羅馬為查理舉行了加冕禮,稱查理為“羅馬人的皇帝”,因此,查理被稱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統(tǒng)治時期的法蘭克王國,史稱“查理曼帝國”。
(5)分裂:
①背景:814年查理曼去世,帝國走向分裂。
②分裂:843年,查理曼三個孫子締結條約,將帝國一分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蘭西和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按規(guī)定三個國家不存在隸屬關系。
二、西歐莊園
1.莊園的領主與佃戶
(1)興盛時期:9世紀開始形成,大約到11世紀莊園遍布歐洲各地。
(2)特點:在領主統(tǒng)治下的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jīng)濟和政治單位。?
(3)居民構成:
①構成:包括自由的農(nóng)民和缺少自由的農(nóng)奴?,均為領主的佃戶。
②自由農(nóng)民:是獨立的小生產(chǎn)者,擁有自己的生產(chǎn)工具和財產(chǎn),有份地保有權,領主不能隨意沒收他們的土地。?
(4)土地構成:
①直領地:由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jīng)營,收入全部歸領主?所有。
②佃戶“份地”:佃戶的生活來源,取得的條件是義務耕種領主的“自營地?”。
③“公用地”:是莊園周圍的林地、荒地等,全體佃戶都可放牧,按照規(guī)定共同使用。
(5)領主與佃戶的關系:為領主提供勞役是佃戶的基本義務,勞役量主要依據(jù)佃戶份地的大小來確定,相對固定,領主不能隨意增加。領主還向佃戶征收捐稅,如“什一稅”、“婚姻捐”、“繼承捐”等。
2.莊園法庭
(1)權利:莊園具有司法權,主持法庭的是領主或他的管家。佃戶在勞役中侵犯領主利益的行為都會受到起訴與處罰。?
(2)開庭:沒有專門的工作人員,一般是每隔一段時間為解決一批問題而開庭一次,地點也不固定。
(3)懲罰:手段通常是處以罰金,罰金全部歸領主所有。出席法庭是佃戶的義務,無故缺席的佃戶也會被罰款。?
(4)審判:依據(jù)習慣法或村法,領主可以憑借法庭奴役佃戶,佃戶也可以利用法庭維護自己的權益,甚至有權參與案件的審理。?
(5)作用:起著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的作用;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
三、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1.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背景:西歐農(nóng)業(yè)技術提高,農(nóng)業(yè)剩余產(chǎn)品增加,商業(yè)貿(mào)易發(fā)展,人口增長。
(2)興起:從10世紀起,意大利、法蘭西、英格蘭、德意志等,都出現(xiàn)了許多著名的城市。如倫敦、巴黎、米蘭、威尼斯等。
(3)自治:
①原因:由于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領主的領地上,因此,領主像控制莊園一樣,對城市居民任意的征稅,甚至要求居民像佃農(nóng)一樣履行義務。
②斗爭:城市居民采取各種方式反抗,爭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
③結果:到13世紀,許多城市取得了某種程度的自由與特權,成為自由城市。在這樣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財產(chǎn)權,領主不得非法剝奪市民的財產(chǎn),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稅。部分城市還有權選舉市長、市政官員,設立城市法庭,成為自治城市。
④影響: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權的形式,是從國王或領主手里取得一種證書,這種證書就是“特許狀”。國王給在封建主領地上的城市頒發(fā)特許狀,既削弱了割據(jù)勢力,又獲得城市的擁護。
(4)自治典型:
法蘭西的瑯城。
(5)局限:取得自由、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擺脫國王和領主的控制,城市貴族一般是國王的支持者。
2.城市居民的身份
(1)由來: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農(nóng)奴在自由城市住滿一年零一天,就獲得市民的身份,從此享有自由。?
(2)生產(chǎn)生活:手工業(yè)者主要從事小商品生產(chǎn),家庭既是生產(chǎn)作坊,也是店鋪。商人專事商業(yè)和貿(mào)易,通常比手工業(yè)者富裕。?
(3)發(fā)展:
①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和工商業(yè)的繁榮,市民階級逐漸形成。
②城市手工業(yè)者和商人不斷分化,出現(xiàn)了富裕的大手工業(yè)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等,他們成為早期的資產(chǎn)階級。
3.大學的興起
(1)背景:11世紀后,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許多希臘、羅馬的古典著作開始在西歐傳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斷傳入西歐。?
(2)興起: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xiàn)了新氣象,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3)發(fā)展:
①12世紀,巴黎出現(xiàn)了許多教會學校 和教師私人辦的學校。教師私人辦學必須從教會取得授課許可證。巴黎教師組成教師行會,選舉會長管理學校。
②13世紀,巴黎教師行會得到羅馬教皇和國王的支持,自治權利得到了保證。
(4)自治地位:
①主要體現(xiàn)在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
②國王希望大學成為教育和文化的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學自治。
③教皇支持大學,但不允許異端言論。
(5)課程設置:基礎課程包括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專業(yè)課程包括法學、醫(yī)學、神學。學完基礎課程后,學習專業(yè)課程。
(6)特點:課程設置一方面受基督教會的影響,另一方面反映了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的要求。
四、拜占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
1.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東羅馬帝國:
①繁榮原因:
A.帝國版圖:涵蓋希臘以及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區(qū)。
B.社會經(jīng)濟:經(jīng)濟比較活躍,社會比較穩(wěn)定。其中埃及、敘利亞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比較發(fā)達;還有許多大都市和國際貿(mào)易港口。
②繁榮時期: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東羅馬帝國進入了“黃金時代”。
(2)《羅馬民法大全》的頒布
①背景:527年,查士丁尼繼任為東羅馬帝國皇帝。
②制定者:查士丁尼。
③目的:為了穩(wěn)固帝國的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
④組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統(tǒng)稱為《羅馬民法大全》。
⑤影響:
A.消極:仍然承認奴隸制。
B.積極: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隸的地位,不再把奴隸看成“會說話的工具”;還對財產(chǎn)、買賣、債務、契約關系等作出明確規(guī)定。
⑥評價:《羅馬民法大全》被譽為歐洲民法的基礎。
2.拜占庭帝國的滅亡
(1)原因:
①外因:長期對外戰(zhàn)爭及十字軍東征的危害。
A.7世紀起,阿拉伯人不斷進攻拜占庭帝國。
B.9世紀以后,面臨多個外部軍事勢力的進攻。
C.西歐封建主組建十字軍東征拜占庭帝國。?
②內因:長期的對外戰(zhàn)爭導致帝國經(jīng)濟的衰落。
(2)抗擊侵略:把行省改為軍區(qū),把自由農(nóng)民編入軍隊,軍事將領成為地方的行政長官。
(3)帝國滅亡: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拜占庭帝國最終滅亡。?
(4)帝國影響:
①拜占庭帝國是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對基督教、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傳統(tǒng)以及西亞、北非等地的東方文化因素兼容并蓄,創(chuàng)造出獨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
②拜占庭帝國保存了大量的希臘、羅馬古籍,為后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
?
?
?
?
?
?
1.“中世紀”:也稱“中古”,指封建社會歷史階段。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逐漸進入封建社會,西方學者稱之為“中世紀”。
2.封君封臣制度:以土地的層層分封、占有為基礎,以封君和封臣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為紐帶而形成的西歐普遍存的封建制度。
3.實物地租: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它是封建土地所有者憑借土地所有權強迫租佃農(nóng)民交出自家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的一部分,亦即無償占有的農(nóng)民全家的剩余勞動的產(chǎn)品。在許多情況下,它是與勞役地租相結合的。
4.勞役地租:也稱“徭役地租”,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地主的土地一部分分給農(nóng)民耕種,收獲歸農(nóng)民所有;另一部分為地主直接經(jīng)營,由農(nóng)民進行無償勞動,收獲歸地主所有。此外,農(nóng)民還要為地主服雜役。這是中國封建社會初期最簡單的地租形式,逐漸為實物地租所代替。
5.莊園:是中世紀西歐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一種特定的組織形式,也是構成中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基礎。
6.莊園法庭:既是司法審判中心,又是行政管理中心。法庭審判內容只涉及莊園的內部事務,包括領主與佃戶、佃戶之間的糾紛等大小事務。
7.大學:本義是指一個團體或行會。大學最初與中世紀城市中的手工業(yè)行會和商人行會的性質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大學是由教師或學生組成的保護自身權益的團體,后來逐漸用來指專門的教育機構。
8.拜占庭帝國滅亡的啟示:開放寬容使文明繁榮,保守狹隘使文明衰落。一個國家和民族,必須順應歷史的發(fā)展潮流,善于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才能立于世界強國之林。
獲得更多試題及答案,歡迎聯(lián)系微信公眾號:ygj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