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講,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兩個父親:生理父親和心理父親。
我們在和父親的長期互動中,會在心理上勾畫出一個隱藏在潛意識里的心理父親。
無論遇到什么事,就算父親不在,孩子也會呼喚出“心理父親”,按照父親以往態(tài)度來發(fā)表一下自己的意見。
所以,即使父親不在身邊,這個心理父親都會一直在潛意識里影響著我們,這就是父親在孩子心里的“固有印象”。
可見,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父親對孩子的教育必不可少。
但事與愿違,現(xiàn)實中,有的父親卻總是缺位,哪怕在家,也總是心不在“孩”。
下面來看這七種爸爸,按殺傷力從小到大依次排列。
最后一種簡直不能忍,看看你家爸爸上榜了嗎??
1
第六名:抽煙喝酒的爸爸
抽煙的孩子大都有個煙癮很大的爸爸;喝酒的孩子也總有個號稱千杯不醉的老爹。
《2018 年中國成人煙草調(diào)查報告》中顯示,我國的吸煙人群已超過3億,除此之外, 還有7億的人被迫受到二手煙的殘害,其中有近2億的孩子。
香煙就像是看不到的無形殺手,正在侵蝕大人和孩子的生命。
家里有一個吸煙的爸爸,孩子容易引起呼吸系統(tǒng)疾病,導致中耳炎和聽力受損,還會影響孩子的記憶力等問題……
孩子從小聞著煙味,嘗著酒味,聽著打牌聲,甚至還會學習爸爸的抽煙姿勢。
有的爸爸還會向孩子傳授“打牌喝酒秘籍”、教孩子喝酒猜拳,嘴里還要說一句“不會不是男子漢”。
抽煙的肺,喝酒的肝,被爸爸自以為是的“傳授”搞得烏煙瘴氣、滿目瘡痍。
曾經(jīng)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愛自己的孩子,能愛到怎樣的程度?
有一條高贊的回答來自一位匿名用戶:
很多人宣稱很愛,可連煙都不肯戒。
建議:
所有的煙民爸爸們啊!如果你愛自己的孩子,就為了他們戒煙吧!
別讓那支為了點煙的打火機,點燃了孩子的命!
2
第五名:“葛優(yōu)躺”的爸爸
手機配沙發(fā),爸爸樂呵呵。
這樣的場景,媽媽們極為熟悉,應該算是“甩手掌柜”回家標配了。
這一躺,便是與世隔絕,沉陷在自己的手機里,哪顧得上孩子,更別談教育了。
爸爸們恨不得鉆進手機里,媽媽們恨不得眼不見心不煩。
現(xiàn)在很多孩子抱著iPad目不轉(zhuǎn)睛,畢竟看爸爸“手不釋機”,孩子也會效仿。
此時的媽媽,就像在養(yǎng)兩個兒子,只是一個擅長冷戰(zhàn),一個喊叫打鬧。
長此以往,家庭矛盾不斷升級,媽媽開始嘮叨,爸爸更加冷漠,孩子情緒不穩(wěn)。
“葛優(yōu)躺‘一時爽,家庭終會散。
建議:
希望爸爸能向沙發(fā)說不,多多和孩子互動,帶孩子參加戶外運動,戒掉手機癮,多陪愛的人!
陪伴是孩子成長路上最暖心的禮物,如果這份禮物由爸爸媽媽共同給予,孩子會更加幸福。
3
第四名:一味否定的爸爸
一味否定的爸爸,否定的不是某件事,而是孩子的一生。
小茹作弊被發(fā)現(xiàn)的時候,腦子里的第一個想法便是自殺,原因是怕被爸爸罵。
小茹的爸爸是個典型的“否定型父親”,從小到大,小茹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名列前茅,全面發(fā)展。
可就是這樣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卻因為怕考不好選擇作弊,又因為作弊被抓想自殺,在她的意識里,爸爸的否定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再后來,無論哪場考試,無論多么出色,小茹都沒換來爸爸的一句肯定,當然,她變得抑郁,依舊有自殺傾向。
小茹至今不明白,她的一生已經(jīng)被困在尋求父親的肯定上,而不是如何成為自己。
一味否定的爸爸,帶給孩子的傷害,是一生都難以治愈的傷痛。
被肯定的孩子,自信大方;被否定的孩子,敏感陰郁。
建議:
爸爸要多給與孩子一些肯定,不斷的肯定才能讓孩子有前進的力量,多去發(fā)現(xiàn)孩子的閃光點,表達自己的欣賞和贊美,才能讓孩子更加陽光。
4
第三名:啥都說好的爸爸
《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對爸爸說的話,讓多少媽媽感同身受。
啥都說好的爸爸,看似寵孩子,其實只是不想負責罷了。
就像齊明月說的,小時候喜歡爸爸,因為爸爸啥都說好,但媽媽卻非常嚴格,讓她覺得累。
齊明月長大才明白,其實爸爸的好說話只是不想承擔責任,而媽媽卻幫爸爸分擔了他應有的責任。
這樣的爸爸,就像甘蔗,吃一口甜甜的,不能細品。
齊明月的父親想要離婚,是因為他還沒意識到,這么多年,他早就喪失了很多能力,因為大部分事情都是明月的媽媽在一手操辦。
明月說得對:
“我尊重你的決定,但你會后悔的。”
并且堅定的選擇站在媽媽這邊。
孩子小的時候,也許不懂得什么樣的爸爸才是真的好的爸爸,但是時間是答案,會讓孩子明白媽媽的付出,爸爸的逃避。
建議:
爸爸要扛起自己的責任,孩子不僅需要媽媽,也需要爸爸,甚至更需要爸爸來做個榜樣,一味的逃避,不僅可能會讓媽媽變得“不講理”,還會讓孩子遇事也會選擇逃避。
5
第二名:不見人影的爸爸
心理學家曾發(fā)現(xiàn):
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20%取決于后天努力,80%取決于父親教導。
父親對孩子的影響無需贅述,但真的能做到的卻是少之又少。
離婚原因里,“父親缺位”比例極高,下班后的車不是車,是爸爸“溫暖”的家。
看到娃就頭疼的病,也不知道為什么偏偏“鐘情于”爸爸呢?
這應該是所有媽媽們共同的疑問。
很多爸爸只要說起孩子,就會心里一咯噔,滿腦子是孩子的哭喊聲,立馬被勸退,覺得還是車里比較適合自己。
殊不知,在車里的時光,正是你缺失且難以彌補的時光,是孩子最好的時光。
很多老人會埋怨自己的孩子不養(yǎng)老,可卻沒有反思:自己是否也在孩子年幼時不養(yǎng)小呢?
孩子是一步一腳印長大的,爸爸卻總是在孩子成長的路上蹤跡難尋。
不要等到需要孩子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也未對孩子盡責。
建議:
忙不是借口,對待孩子要用心,要陪伴,要多多和孩子交流,和孩子建立連接,共同完成一項活動,孩子會更加感知到爸爸的愛意。
6
第一名:不懂媽媽的爸爸
成年人崩潰的瞬間,往往不是因為生活多艱辛,而是因為被理解。
被人理解的瞬間,是放下心防的瞬間,是滿血復活的瞬間。
對媽媽們來說,讓她們崩潰的不僅有孩子,還有另一半的不理解。
不被理解的媽媽會變得堅硬又消極,理解才會讓媽媽溫柔且堅定。
而媽媽是孩子情緒的晴雨表:媽媽喜笑顏開,孩子活潑開朗;媽媽眉頭緊鎖,孩子敏感少言。
尤其是當孩子看到爸爸媽媽吵架,會很沒有安全感,甚至會對爸爸產(chǎn)生仇視心理,覺得爸爸欺負媽媽,疏遠爸爸。
很多情況下,媽媽的情緒都被爸爸所影響,很多媽媽對爸爸失望,覺得自己很無助,情緒低落。
其實,情緒是會傳染的,最終影響的便是孩子的性格。
很多爸爸認為自己工作太忙,沒有時間來和孩子相處。
但媽媽也同樣要工作,媽媽也并不比爸爸有更多的分身,回到家中,還要照顧孩子,甚至承受很多爸爸的不理解。
很多時候,媽媽并沒有很多的奢求,哪怕聽到爸爸說一句:“你辛苦了?!倍紩X得不那么累。
媽媽是超人,但也需要爸爸補給能量。
建議:
爸爸要多理解媽媽的不易,注重溝通,可能爸爸覺得媽媽只是吐槽,但其實卻是媽媽在喘氣,在自救。
養(yǎng)孩子不是一句話的事,媽媽的付出爸爸要看在眼里。
只有爸爸用心的去理解和支持媽媽,多表達對媽媽的感激和贊美,孩子才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爸爸多理解,媽媽多笑顏,一家人才會和睦,孩子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有人說:
如果將孩子比喻成一棵樹苗,父親提供給孩子的是成長的“主干”。
要想孩子發(fā)展好,爸爸就要做到三不:不缺席、不否定、不怕煩。
樹苗的成長,需要用心澆灌,需要父親不斷的傾注心血。
(圖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