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正常的人與生俱來都擁有多項智力的潛能,教育的作用在于是否使得每個人的智力潛能得到充分發(fā)展。爸爸媽媽對孩子過多的照顧會剝奪他獨自去探索、體驗生命的機會。學會放手,孩子的潛能才能被充分地激發(fā)出來。
很多家庭都重復著非?!?+1”的生活模式,顧名思義: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整天圍著一個孩子轉。
讓孩子常駐家庭關系的C位,其他人自動退為陪襯。
但是,把孩子排在家里的核心C位,真的好嗎?
其實未必,表面上是對孩子疼愛有加,實則加害了孩子。
長此以往,任性自私、無法無天、嬌縱蠻橫都找上了門。
說嚴重點,家破人亡都有可能。
1
“奶奶,你今天怎么沒把牛肉給我?”
《一碗牛肉面》的故事曾觸動了無數父母的心:
一位奶奶經常帶孫子去學校旁邊的一家牛肉面店吃面,而且每次都將自己碗里的牛肉夾給孩子。
有一天,奶奶去窗口端面的時候,直接把自己碗里的所有牛肉都夾到孫子碗里后,才端過去微笑著讓他吃。
可孫子卻盯著奶奶的碗,皺著眉說:
“奶奶,你今天怎么沒把牛肉給我?”
奶奶解釋說已經夾進去了,但孫子不信,開始大聲指責奶奶騙人,說她偷偷藏起來了。
他一邊叫嚷一邊用筷子往奶奶碗里掏,把全部面條都掏在了桌子上,還嚷著說不吃了。
奶奶趕緊哄著說:
“不吃會餓肚子的,再買一碗好了?!?/span>
店主看不過去這種行為,索性不賣給他們了,孩子一聽直接打翻碗氣呼呼走掉了。
過了一會兒,孩子的爸爸過來買了三碗面,將其中兩碗的牛肉全部夾到孩子的那碗里,指責了店主幾句,說自己買的面,想怎么吃就怎么吃,說完往碗里吐了口水,摔下100塊錢,牽著孩子走了。
店主氣得掉淚,說當初拒絕賣給婆孫,是希望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讓老人知道那樣溺愛孩子不對,沒想到孩子的爸爸竟然也是如此,還返回來侮辱他。
北京四中劉校長曾在文章中指出:“千萬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這個家庭的多半是悲劇?!?
一個家庭把孩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無限制、無節(jié)制地滿足和寵溺時,等于為他的未來埋下“炸彈”。
成長路上稍微走火,便會把自己炸得“粉身碎骨”。
逐漸地,孩子會只顧自己享樂,不懂得感恩和體諒別人。
當有一天,他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會覺得所有的人都對不起他,對家庭和社會都產生仇視心理。
而如此過多的照顧,也會讓孩子失去自理能力,無法步入未來。
2
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孩子,為什么會那么痛苦?
有些父母花盡心思栽培孩子,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希望能將他們培養(yǎng)得足夠優(yōu)秀。
但是,投入越多,效果越差!
不僅沒見孩子表現得多好,反而一副被“照顧”得很痛苦的樣子。
有種很“可惡”的道德綁架是:
爸媽為你犧牲了這么多,你就應該怎樣怎樣!
結果就是:你越滿,孩子越空!
綜藝《老師請回答》里的兜兜媽,畢業(yè)于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有著大好的青春和待實現的夢想。
但結婚生子后,為了照顧家庭選擇了當全職媽媽。
生二胎以后,日漸增加的辛苦和對理想未實現的遺憾使她變得非常焦慮。
輔導9歲的兜兜寫作業(yè)時經常崩潰地嘶吼,甚至撕掉孩子的卷子和鋼琴書。
只要孩子的學習沒有達到她的要求,她就會在心里覺得不配為他們犧牲掉自己的演員夢。
面對媽媽種種為自己好的“折磨”,兜兜覺得:因為自己的出生,耽誤了媽媽實現夢想。
于是想到了用自殺來為媽媽尋求解脫。
兜兜媽聽到孩子曾站在窗臺邊緣想跳下去的經歷時,心痛得快要窒息了。
很多爸媽自顧自地為孩子付出一切,絲毫不管孩子能否承受,最后只不過是自我感動。
而孩子心里在想什么:
有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就是個麻煩,抱著愧疚之心去學習;
有的孩子為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會故意跟父母對著干,在父母眼里,是個叛逆的“壞孩子”。
教育專家馬卡連柯說:“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strong>
父母把孩子看得越重要,孩子就越覺得自己不重要。
3
孩子站“C位”,背后藏著“畸形”的夫妻關系
關于家庭角色重要程度排序,有個荒唐而有趣的現象,一位爸爸給家庭排了個名次:
孩子第一,
媳婦第二,
爸爸第三,
奶奶第四,
爺爺第五,
……
很多爸爸感慨,從兒子出生的那天起,我就變成孫子了。
而這樣的家庭,通常媽媽把全部心思放在孩子身上,完全忽略丈夫。
長此以往,夫妻感情很容易變“畸形”。
去年大年初一,揚州寶應縣徐某將4個月大的兒子從2樓窗口摔下,孩子當場身亡。
他這樣做只是因為,他覺得是孩子的出生,導致了他們夫妻老吵架,如果孩子沒了,他和妻子就不會老鬧矛盾不開心了。
雖然這個理由讓人聽了很氣憤,但是平心而論,的確很多夫妻感情變淡或者矛盾增加是因為他們把太多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忽略了夫妻之間的溝通和關愛。
父母把孩子放在C位,本意是為了給孩子最好的照顧。
但代價若是夫妻關系的淡漠不和諧,家庭氛圍變差,結果反而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孩子自我認同感降低,缺乏安全感。
一項調查顯示:
99%的孩子都不喜歡看到父母吵架;
76%的孩子在遇到家長吵架的情況,會變得害怕、恐懼,進而哭泣。
父母感情不好,家里缺乏溫度,對孩子來說是最大的災難。
如果夫妻關系錯位,即使把孩子捧得再高,他都會有時刻會掉在地上的冰涼。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優(yōu)秀班主任崔馨予在節(jié)目中說:
如果讓我爸媽選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他們可能會不約而同地選擇我,但我內心真正的愿望是他們能夠選擇彼此。
父母把彼此放在第一位,把孩子放在第二位,并不是情感的減弱,而是能更加擁有自我。
4
來,重新給家庭關系排個位吧、
01
分清親密關系的主次
夫妻關系應優(yōu)先于親子關系。
夫妻感情好,家庭和諧溫馨,是對孩子最好的滋養(yǎng)。
父母把彼此放在第一位,孩子即使吃醋,味道也是甜的。
《少年說》中的劉凱文吐槽父母太恩愛,導致他覺得自己很“孤獨”。
“爸媽,你們以后能不能不要背著我偷吃東西了?如果你們實在忍不住,那小心一點,不要被我發(fā)現了好不好?”
雖然說嘴上是抱怨,言語中卻是滿滿的幸福。
孩子撒嬌道:
“爸爸,下個七夕情人節(jié),我要和媽媽共度”。
媽媽卻回頭拍了拍爸爸:
“放心,我會帶上你。”
網友直呼,這個孩子太可愛了,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他們一家滿滿的甜蜜,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是不會差的。
02
給孩子最好的家庭位置是獨立的空間
英國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曾說: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與其把孩子捧在手心,不如給他充分的自由,讓他用腳去丈量屬于自己的路。
父母只提供方向和引導,將選擇權交給孩子。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德華·加德納通過多元智能研究發(fā)現:
每個正常的人與生俱來都擁有多項智力的潛能,教育的作用在于是否使得每個人的智力潛能得到充分發(fā)展。
爸爸媽媽對孩子過多的照顧會剝奪他獨自去探索、體驗生命的機會。
學會放手,孩子的潛能才能被充分地激發(fā)出來。
父母最大的成就,不是讓孩子成為眾望所歸的樣子,而是讓他成為最好的自己。
03
父母實現自身價值是永恒的主題
伊能靜生完米粒以后,選擇并享受地做了幾年全職媽媽,在那段時間,她充分體驗著再次當媽媽的喜悅,陪伴孩子的快樂。
但是,當發(fā)現長期這樣的生活,使她職業(yè)女性的形象在孩子心中受到磨損時,她選擇走出家庭挑戰(zhàn)自我,來參加《乘風破浪的姐姐》。
即便這個過程伴隨著艱辛、質疑、不盡如人意,她依然全力以赴。
因為在她看來,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遠遠比比賽結果更重要。
而且當她跟著兒子學跳舞,被家人當“公主”擁護時,她是幸福的,全家人都是無比快樂的。
做了父母的人,也要時刻不放棄自我,勇往直前。
這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也是家里最充足的正能量。
家庭不只需要愛,還需要用心去經營。
一個平衡、和諧與溫暖的家,不會輕易把孩子放在“C位”。
本文轉自"王小騫親子成長學社(ID:WXQCOLLEGE)",我們只研習如何給孩子輸出優(yōu)質的愛,育兒先育己,和我一起成為有幸福力的媽媽。
(圖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