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儒林外史》的考題也會圍繞人物形象分析和作品諷刺意義來展開,我們分別梳理了《儒林外史》的知識點以及章節(jié)內(nèi)容,讓學生結(jié)合習題練習進行夯實鞏固。
? 知識點梳理??
?1 作者簡介?
吳敬梓,字敏軒,安徽全椒人。出身于“世代書香”的名門望族,全椒吳氏在清初曾經(jīng)顯赫一時,“五十年中,家門鼎盛”。到了吳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時期則已逐漸敗落,也正是這一墜入困頓的過程讓吳敬梓窺破了世間的真相,他“有瑰意與琦行,無捷徑以窘步”,自三十六歲后便絕意于科舉,也拒絕朝廷的征辟,不再走傳統(tǒng)士人出仕為官、顯親揚名的道路,而是隱居于南京,將自己的才華、情感和對社會的深沉思考,貫注于《儒林外史》的寫作之中。
?2?內(nèi)容簡介?《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范性作品,作品用一系列相對獨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紀中國社會的風俗畫。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狀態(tài)為中心,從揭露科舉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惡靈魂入手,刻畫了特定時代各個不同階層的眾生相,抨擊了腐蝕士人靈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它的語言是準確、生動、洗練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諷刺手法高超絕妙,藝術(shù)上達到了較高水平。魯迅先生認為《儒林外史》的出現(xiàn),“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
?3?主要人物介紹?
腐儒的典型——周進、范進
貪官污吏的典型——湯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馬靜、魯編修正面的典型——王冕、杜少卿
明確人物典型,更有助于對全書內(nèi)容的理解,有助于對考題考點的鎖定。
1.周進(腐儒的典型)周進原本是個教書先生,對科舉考試極為熱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卻連個秀才都沒考中。
有一回,他和姐夫來到省城開科取士的考場貢院,觸景生情,傷心欲絕,竟一頭撞到木板上,暈了過去。醒來以后,他滿心悲愴無法排解,索性號啕大哭,滿地打滾。這一幕被幾個商人見到了,他們出于憐憫,湊錢幫這個可憐的老頭兒捐了個監(jiān)生。周進欣喜不已,向他們叩頭謝恩。
后來,借著監(jiān)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舉人,接著又中了進士,到廣東為官。
2.范進(腐儒的典型)范進時年五十余歲,連秀才都沒考中,家中窮困不堪,他臘月還穿著單衣,凍得他直打哆嗦(廣東雖然氣候溫暖,但臘月時節(jié)溫度也不高)。
周進見到他,便想起了自己當年的慘狀,在惺惺相惜之下,將他錄取為秀才,后來又將他錄取為舉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進中舉”的癲狂鬧劇。
3.湯奉(貪官污吏的典型)湯奉是高要知縣,沽名釣譽,為了表示“清廉”,枷死了老師傅。
4.王惠(貪官污吏的典型)南昌太守王惠,也是一個貪官的典型。
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門里就滿是“戥子聲,算盤聲,銀子聲,衙役百姓一個個被他打得魂飛魄散,合城的人,無一個不知道太守的厲害,睡夢里也是怕的”。
5.嚴監(jiān)生(吝嗇鬼的典型)嚴監(jiān)生,書沒讀過太多,他這個監(jiān)生也是花錢捐來的。他最為人熟知的橋段莫過于臨死前那兩根放不下去的手指。
幾個侄兒以及奶媽怎么也猜不中嚴監(jiān)生到底想說什么,而趙氏一語道破,原來是燈中有兩莖燈草,嚴監(jiān)生怕它費油,難以合眼。待趙氏挑去一根,嚴監(jiān)生便一口咽了氣。
6.嚴貢生(地痞惡棍)嚴貢生是嚴監(jiān)生的哥哥,他強圈王二的豬,打折王大的腿;坐船不給錢,還誣賴船夫吃了他的貴重藥;沒借給人銀子卻要利息;弟弟剛死,他就強占弟媳和侄子的房產(chǎn)。“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7.沈瓊枝(正面人物)沈瓊枝是反抗包辦婚姻,蔑視封建禮教、法律,對抗世俗,敢作敢當,自食其力的女性代表。
8.匡超人(由淳樸善良的青年,變成卑鄙惡劣的文痞)匡超人本是一個淳樸的農(nóng)村少年,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對父親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動。
在流落他鄉(xiāng)時,他受社會環(huán)境影響逐步發(fā)生了變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馬二先生,并受馬二先生的影響,把科舉作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養(yǎng)”,以名士自居,追名逐利。
他吹牛撒謊,鉆取功名,賣友求榮,忘恩負義,一步步走向墮落,變成一個衣冠禽獸.
9.王玉輝(勸女殉夫盡節(jié))王玉輝是個六十多歲的“迂拙的人”,做了“三十多年的秀才”但依然功名不就。
家中既無恒產(chǎn),子女又多,生活極端“清貧”,可是卻立定志向,要撰寫禮書、字書、鄉(xiāng)約,以“嘉惠來學”。他解釋自己所著禮書是講“事親之禮,敬長之禮”,鄉(xiāng)約是“添些儀制,勸醒愚民”。
當他的“三姑娘”要絕食殉夫時,他不僅不勸阻,反而誠心誠意地鼓勵女兒絕食殉夫,認為這是“青史留名的好事”。結(jié)果女兒真的殉夫后,他的精神又落入了痛苦的深淵。使他在“烈女入祠”的當兒“轉(zhuǎn)覺心傷”。
10.杜少卿(正面人物)杜少卿雖然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卻“出污泥而不染”,行為中有些離經(jīng)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義的成分。
他蔑視科舉,瞧不起功名富貴。
他淡泊功名,講究“文行出處”。
朝廷征辟,但他對朝政有著清醒的認識——“正為走出去做不出甚么事業(yè)”,“所以寧可不出去好”。
他裝病拒絕應征出仕:“好了!我做秀才,有了這一場結(jié)局,將來鄉(xiāng)試也不應,科、歲也不考,逍遙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罷!”
?4?情節(jié)圖解??
?5?主題思想?
《儒林外史》以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為主要描寫對象,以批判科舉制度為中心思想,描繪了封建社會廣闊的社會生活,揭露了封建社會末期各種丑惡現(xiàn)象,從而揭示了這個社會必然滅亡的命運。?
?6?藝術(shù)特色?
1.通過精確的白描,寫出“常見”“公然”“不以為奇”的人和事的矛盾、不和諧,顯示其蘊含的意義。
例如嚴貢生正在范進和張靜齋面前吹噓:“小弟只是一個為人率真,在鄉(xiāng)里之間,從不曉得占人寸絲半粟的便宜。”言猶未了,一個小廝進來說:“早上關(guān)的那口豬那人來討了,在家里吵哩。”通過言行的不一,揭示嚴貢生欺詐無賴的行徑。
2.通過不和諧的人和事進行婉曲而又鋒利的諷刺。
如五河縣鹽商送老太太入節(jié)孝祠,張燈結(jié)彩,鼓樂喧天,滿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滿堂有知縣、學師等官員設祭,莊嚴肅穆。但鹽商方老六卻和一個賣花牙婆伏在欄桿上看執(zhí)事,“權(quán)牙婆一手扶著欄桿,一手拉開褲腰捉虱子,捉著,一個一個往嘴里送”。把崇高、莊嚴與滑稽、輕佻組合在一起,化崇高、莊嚴為滑稽可笑。
3.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學風格。
如周進撞號板,范進中舉發(fā)瘋,馬二先生對御書樓頂禮膜拜,王玉輝勸女殉夫的大笑等,這瞬間的行為是以他們的全部生命為潛臺詞的,所以這瞬間的可笑又蘊含著深沉的悲哀,這最惹人發(fā)笑的片刻恰恰是內(nèi)在悲劇性最強烈的地方。
4.人物塑造真實。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以真實為最高原則,即按照人物所處的特定情景,寫得符合真情實理。就是反面人物也常有可取之處,而不是臉譜式描繪。
小說中許多人物性格處于流動發(fā)展的狀態(tài),和現(xiàn)實生活十分貼切。如范進、荀玫因地位升遷而變異,匡超人、牛浦郎因受環(huán)境污染而變色。吳敬梓筆下的人不是定型的,也不是單色的,而是善變的雜色的。
5.是一部短篇藝術(shù)與長篇藝術(shù)相結(jié)合的作品。
全書沒有貫穿始終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故事的連環(huán)套;前面一個故事說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這些新的人物便成為后一個故事中的主要角色。
有的人物上場表現(xiàn)一番以后,就不再出現(xiàn),有的人物還再次出現(xiàn),但基本上只是陪襯性的了。
全書也不只是若干短篇的集合,它以明代為背景,揭露在封建專制制度下讀書人的精神墮落和與此相關(guān)的種種社會弊端,有一個非常明確的中心主題,也有大致清楚的時間線,整部小說有著統(tǒng)一的情節(jié)線索。
獲得更多試題及答案,歡迎聯(lián)系微信公眾號:ygj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