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有一些焦慮的媽媽找到我:孩子脾氣特別大,我該怎么辦?
在很多父母眼里,孩子發(fā)脾氣,不聽話,就代表著孩子的行為不妥,不夠懂事。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
?
?
憤怒
其實是孩子的求救信號
有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
孩子心中憤怒的最大來源,是他們根深蒂固的認為自己沒有人愛。
孩子憤怒時,雖然面上看著氣勢洶洶,內(nèi)心卻十分恐懼和痛苦。
他希望通過憤怒,來引起父母的關注。
他的憤怒行為,其實是在呼喚愛,渴求幫助。
著名教育家帕蒂·惠芙樂說:
孩子的怒氣,通常掩蓋著某個可怕的經(jīng)歷。
沒有哪個孩子的憤怒,是突然就有的。
在節(jié)目《育兒大師》中,有一期來了個讓父母特別頭疼的暴躁男孩小花。
在節(jié)目里,小花把他愛發(fā)怒的特質(zhì)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比如,和媽媽一起出門買菜做任務,回來的路上因為又累又無聊,就發(fā)火哭鬧。
或者,飯前因為一點小事,就生氣地砸枕頭,跑到角落里大哭大鬧。
大家都覺得這孩子太皮了,稍不如意就發(fā)火,完全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可后來大家才知道,小花3歲以前,就沒跟父母在一起生活過,一直由爺爺奶奶撫養(yǎng)。
父母長期缺位,小花內(nèi)心其實是非常缺愛的。
他用憤怒燃燒一切,其實都是在試探父母對自己的愛。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shù)婪颉さ吕卓怂拐f:
一個行為不當?shù)暮⒆?,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孩子憤怒的背后,是愛和信心的匱乏。
??
如果我們一味排斥孩子的憤怒,就永遠不可能看到這背后的真相。
也永遠不會知道,孩子憤怒時,其實最需要我們的愛和幫助。
?
憤怒不可怕
可怕的是親子聯(lián)結斷裂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我們睜著眼,卻是全盲。
深以為然。
我們很多人,明明愛孩子愛到骨子里,疼孩子疼到心尖上。
卻唯獨忘了去認真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
曾看過一段名為「這是我見過最可怕的孩子」的視頻。
講的是家庭教育專家蘭海,在幫助管教一個情緒失控的男孩。
視頻一開始,男孩就已處于很憤怒的狀態(tài)了。
他砸椅子,掀桌子,丟東西,攻擊人。
已經(jīng)完全失控。
然而面對憤怒的孩子,他媽媽卻仿佛置身事外。
既看不見孩子內(nèi)心的呼救,也沒有主動上去安撫孩子。
只是冷漠地坐在一旁觀望。
和媽媽失去了情感聯(lián)結,感受不到愛的男孩,愈發(fā)憤怒,哭得撕心裂肺。
?
憤怒作為一種原始的情緒,本是為了保護自己而存在。
如果父母忽視或壓制孩子的憤怒,就會讓孩子內(nèi)心失去安全感,失去對父母的信任。
親子聯(lián)結,也就開始慢慢斷裂。
使得孩子要么變得越來越暴躁易怒,不懂控制自己的情緒。
要么變得過分乖巧懂事,未來形成討好型人格。
曾在知乎上看過一個網(wǎng)友心酸的分享。
該網(wǎng)友小時候,花了很長時間折了一罐紙鶴,打算送給外婆當生日禮物。
?
可有一天,家里來了個親戚家的熊孩子,嚷嚷著要拿走那罐紙鶴。
網(wǎng)友不同意,結果她媽媽過來直接粗暴地搶走,送給了那個熊孩子。
網(wǎng)友瞬間就怒了,她歇斯底里的哭喊著,沖上去搶她的罐子。
結果,她被媽媽拎起來狂揍了一頓。
罵她不懂事,小心眼,脾氣大……
網(wǎng)友被打得心灰意冷,徹底斷了抗爭的念頭。
后來,她就很少跟大人抗爭了。
反正抗爭也沒用,心也涼了。
她變成了一個“乖孩子”,但卻很難再與父母親近了。
?孩子發(fā)怒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孩子內(nèi)心關閉了聯(lián)結父母的通道。
從此勢單力薄一個人,身在人群卻如孤鶴,獨自背著一身傷痛緩慢前行。
這一切,孩子無力挽回。
可作為父母的我們,卻是可以的。
?
看見,是療愈的開始
曾在《傾聽孩子》一書中,看過一個真實案例。
有個單親媽媽,獨自帶著兩個兒子生活。
有一年弟弟生日,她按照弟弟之前的要求,給他送了一件和哥哥差不多的生日禮物。
可弟弟收到禮物時,卻很憤怒,他大喊:
“你為什么送我這個?你心里根本沒有我!只有哥哥……”
一串激烈言辭之后,他就要去摔禮物。
?
但媽媽沒有訓斥他。
她看見了隱藏在孩子憤怒后的東西:
孩子覺得自己不被重視,對媽媽的愛產(chǎn)生了質(zhì)疑。
于是,她平靜地說:
“我很遺憾你不喜歡它,但我的確想要送你一件好禮物。
我非常愛你,決不愿意傷害你。”
她邊說邊靠近孩子,把手放在他身上。
“皮特,自從你出生那天你對于我就非常寶貴。
在我眼里,你那時是美麗的,現(xiàn)在你依然是完美的。”
聽到這,弟弟開始哭了,他們擁抱在了一起。
?
媽媽接著說:
“你想再多知道一點兒,你小時候我有多愛你嗎?”
弟弟點點頭。
于是他們一起躺下來,互相依偎著,開始回憶往日的幸福。
就這樣,在媽媽無條件的愛和認真的傾聽下,弟弟徹底平靜了下來。
并高興的接受了生日禮物。
看見孩子,是療愈的開始。
當孩子憤怒時,我們要把它看成一種暗示。
并問自己:孩子想要的是什么?
?
憤怒的背后,定有所求。
然后,我們只需平靜的,溫和的,不斷給予孩子愛和幫助。
孩子就能慢慢變得平靜。
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跟憤怒中的孩子講道理,更不要斥責批評他。
這只會讓孩子覺得,你在意的是對錯,并不是他。
進而導致親子聯(lián)結再次斷裂。
孩子憤怒時,接納的效果遠比說教要大得多。
在美劇《小謝爾頓》里,有這么一幕。
小謝爾頓突然在餐桌上發(fā)脾氣,并憤怒離座。
?
可他爸爸找到他時,并沒有責怪他,而是認真的聽他說狠話。
直到小謝爾頓發(fā)泄完,爸爸才走上去。
坐在他身邊,跟他分享他同樣糟糕的一天。
并跟他說:所以,我理解你經(jīng)歷的事情。
?
爸爸的接納,讓小謝爾頓很快平靜了下來。
所以,最后小謝爾頓對于爸爸提的建議,都欣然接受了。
?
一場怒火,就此徹底熄滅。
所以,面對孩子的憤怒,最好的做法是:
接納憤怒,看見需求。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
才會愿意對父母敞開心懷。
才會愿意聽取父母的意見。
才能學會更合適的表達憤怒的方法。
?
?
李玫瑾說過:孩子的脾氣,是家長帶出來的。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有個好心態(tài)、好情緒、好未來。
然而,再優(yōu)秀的孩子也會有憤怒的情緒。
只有懂得好好回應孩子情緒的父母,能讓孩子從中習得處理情緒的最佳方式。
也只有愛,能穿越憤怒,聯(lián)結孩子的內(nèi)心。
使孩子和我們越走越近。
海子的詩《活在珍貴的人間》里寫著: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太陽強烈,水波溫柔。
這太陽,正如孩童冉冉升起的未來。
這水波,恰似父母慈愛的溫柔。
?
?
人間珍貴,愛更珍貴。
愿我們的孩子,都能在愛中成長。
自信陽光,所向披靡。
作者簡介:初寂,一個熱愛文字創(chuàng)作,崇尚科學育兒的全職媽媽,愿在時光的長河里,與孩子一起慢慢成長。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yè)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nèi)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xù)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圖文來自網(wǎng)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