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我其實想寫很久了。
它是在中國極為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卻也是最容易被忽視、漠視的問題。
它看上去非常“小件事兒”,很多中國父母、爺爺奶奶,在教育中都寧可把注意力和焦點放在給孩子上補習班、才藝班上,卻完全意識不到,做對這件小事兒,對孩子未來更有“根本性”的影響。
本來,我純粹是基于個人經(jīng)歷與觀察,得出了我的這個非正式“結(jié)論”。
這兩天,因為想寫這篇文章,我特意去查了資料,發(fā)現(xiàn)哈佛大學的研究結(jié)果也“證明”了我的觀察結(jié)論十分靠譜。
那么,今天要說的這件“小事兒”是什么?
就是應該從小培養(yǎng)孩子做家務,并且在ta成長的過程中,不論孩子學業(yè)多重,都要讓ta持續(xù)不斷地完成一定份量的家務。
因為,“做家務”這件事兒,其實絕不僅僅是“做家務”本身這么簡單。
可惜,就我目力所見,在中國進入“獨生子女時代”之后,太多的父母、老人,出于對孩子的“愛”、“心疼”,做了完全相反的事兒,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樣的“越俎代庖”,其實真是“害了孩子”……
這是我為什么一定想要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先來說說我在生活里的一些觀察結(jié)論吧。
能把家務做得很好、能獨立料理好自己生活的孩子,通常學習能力、工作能力也會更強,做事更有條理,更關(guān)鍵的,工作責任心和主動性都會好很多。
在我這些年也算閱人無數(shù)的觀察里,工作能力、學習能力,基本和家務能力是正相關(guān)的。
比如我曾有一位助理是個90后,獨生子女,從小被父母、爺爺奶奶捧在手心,在家沒做過任何家務。
我們曾在上海短暫合租過幾天,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雖然她也曾有過一年遠離父母的獨立生活,但仍然家務能力極弱。
她對很多家務活缺乏最基本的常識認知,幾乎不會燒菜,洗鍋洗碗甚至也時常洗得不干凈,因為不覺得這個很重要。
不會做家務的人,有一個什么特點呢,眼里也不會有活。
因為不知道活在哪里,也不會主動去發(fā)現(xiàn)活在哪里。
比如我做菜,她打下手,你必須非常明確地指派任務,否則她不知道要干嘛。
我當時幾乎是從頭開始“培養(yǎng)”,菜要怎么切,切好的生菜怎么放更有條理 ,蔥姜蒜切好了怎么放更便于取用。
我當時就隱隱擔心,她可能工作上也會有許多問題。
果然,她和我說:“我是那種需要領(lǐng)導很明確地告訴我該做什么工作的人,否則我不知道要做什么。”
在她正式開始助理工作之后,我也果然發(fā)現(xiàn)她身上的確有很多工作問題。
幾天后我從上?;貍惗?,臨行前再三和她說,要盡快學會獨立生活,而且要照料好自己的生活。
我的經(jīng)驗是,料理不好生活的人,其實料理工作也會同樣吃力,因為做事情的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而做家務,也絕不僅僅是看上去那么簡單。
她的態(tài)度倒是很謙虛誠懇,說以前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在家里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似乎一切由“大人”打點照料都是應該的,自己也從沒想過要主動幫著家人分擔,今后一定努力學習提高。
她一共在我這里做了三個月助理,后來因為身體原因回了老家。
這三個月,她工作上的確有很多問題,也出了不少狀況。
當時,很多細節(jié),我都發(fā)現(xiàn)能和干家務之間做一個“聯(lián)系”。
雖然她不斷在出狀況,但這三個月,她也取得了很多進步。
離開時,她跟我說,這是她有史以來提升最快的三個月,從生活能力到工作能力,也包括主動為他人著想的自覺。
她終于意識到了很多從前沒有意識到的問題。
現(xiàn)在,她回家之后會主動分擔家務,令父母刮目相看。
在我們工作群她看到有新來的編輯小伙伴,會主動提醒我,記得把她當時的經(jīng)驗總結(jié)貼傳給新伙伴,有助于快速掌握要領(lǐng)。
為什么做家務其實和學習能力、工作能力緊密相關(guān)?
為什么它并不僅僅意味著一些看似簡單的基本技能?
比如疊個被子、下個面條餛飩、炒個菜、洗個衣服、洗個塵、做個清潔、收納整理等等。
下面,我說說我的體會和理解。
首先,一個習慣做家務的人,會有更強的責任心、主動意識。
習慣主動做家務,眼里更容易有活兒,會養(yǎng)出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活”的眼睛。
發(fā)現(xiàn)活,然后才能談得上愿意主動去做,并能get it done。
而經(jīng)常性地主動做各種家務,自然會培養(yǎng)出一份自覺的責任心,一份習慣性的主動精神。
試想,一個根本沒意識做家務的孩子,怎么會認為做家務是自己作為一名家庭成員的應盡之責。
ta又怎么會有發(fā)現(xiàn)家務活的能力與習慣,又怎么談得上去主動分擔各種家務?
發(fā)現(xiàn)活,優(yōu)化干活,get it done,其實是一種可以從做家務里培養(yǎng)出的“思維習慣與行為習慣”。
而好的習慣,讓人受益終身,可以運用在比如各種學習和工作的場景。
做家務眼里有活的人,工作里也容易眼里有活,因為這是ta觀察世界的習慣。
平時有責任心主動承擔家務的人,工作里也不容易推卸工作/責任給他人。
一個眼里沒活,只會做別人交代的任務,且撥一顆才動一顆的人,通常只能做最基層的員工,不太可能會升職到管理崗,因為ta不會主動幫助領(lǐng)導分擔更多責任、創(chuàng)造更大價值。
其次,會主動分擔家務的人,通常更有同理心,善于換位思考。
說一個我自己小時候的例子吧。
雖然我也有很多缺點,但我媽經(jīng)常會用來夸我的一個例子是,我大概兩歲多的時候,她小產(chǎn),我年紀雖然很小,卻已經(jīng)知道心疼她,自己搬了個小凳子到水池邊,站在凳子上試圖幫她洗碗。
那么小的孩子,自然是洗不干凈碗的,后來她聽到廚房里有響聲,跑過去看究竟怎么回事兒,發(fā)現(xiàn)了正在洗碗的我。
她當然是制止了我,但一個從小就知道心疼父母親、愿意主動幫父母分擔家務的孩子,長大了之后也通常不會不孝順。
一個孝順的孩子,就算壞通常也壞不到哪里,一般講,心里都會有很柔軟的一面,更容易有同理心,感受他人的難處。
家務活不易做,只有你親自做了家務,才知道平時父母親為自己付出了多少。
有些啃老一族,成年了還習慣于把父母當作“免費保姆”來用。
這樣的人,如果是員工,你也很難指望ta在工作上會主動從公司 、領(lǐng)導、部門其他同事、以及其他部門同事的立場考慮問題。
連自己年邁的父母、爺奶都不知道心疼,怎么會去心疼別人。
而有些時候,也不是那些孩子不知道心疼父母,而是因為從小被溺愛太過,完全沒有機會接觸家務,根本不知道這些勞作是辛苦的,應該被體恤的。
這樣的情況里,父母其實更應該自我檢討。
比如我前面提到的助理小姐姐,她主動分擔家務,體恤父母、爺爺奶奶的意識,完全是直到現(xiàn)在才被喚醒的。
因為一直以來,她家里人就沒給過她這個機會。
不得不說,我是極力反對這種教育理念。
第三,習慣于主動做家務。
尤其是習慣了做好自己房間的清潔,整理收納好自己的學習、生活用品的孩子,會更有生活獨立性,這種生活獨立性會更容易培養(yǎng)ta的獨立意識、獨立精神。
因為ta習慣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依賴父母,讓他人幫自己解決。
成年后,ta在大學里、工作里遇到事情,也會首先養(yǎng)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習慣。
第四,在統(tǒng)籌做好各類家務的過程中,其實也鍛煉了一個人時間統(tǒng)籌、任務統(tǒng)籌、任務認知、動作協(xié)調(diào)等各種能力,也養(yǎng)成了一個“勤勞”的好習慣。
還是說我自己的例子吧。
我很小就開始被訓練做各種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年級已經(jīng)開始被要求幫助擇菜、洗菜、電飯鍋煮飯、洗碗、掃地、抹桌子、洗自己的小衣服等各種家務。
從一年級開始,每年寒暑假,我每天早上起來首先是要打掃家里的衛(wèi)生,內(nèi)容逐年增加。
到二三年級,夏日的時候,父母親和我自己的衣服,我每天都要洗了晾曬出去。
不放假的時候,我的家務內(nèi)容會減少,但也不會完全沒有。
即便是到高三,我每天晚飯都是自己回家做的。
更不用說我自己的房間,一定是我自己收拾整理。
現(xiàn)在回頭看,我認為這些做家務的“小勞工”歷史,讓我受益無窮。
今天中午和舅舅一家吃飯,表姐們還在說我當年也沒花多少功夫?qū)W習,就輕松考上了南大。
我脫口而出,秘訣就是做家務,我的綜合素質(zhì)得到了很好的鍛煉,這有助于我更好地完成學習。
真的不是我驕傲,而是真心話。
我每次看到一些親戚朋友,因為心疼孩子學業(yè)太重,不讓孩子做一點家務,甚至還干脆陪著孩子一起做作業(yè),我都覺得這其實是在鼓勵一種不獨立、不自主,隔絕了孩子全面開發(fā)各種技能與潛能的機會,是“害孩子”。
我就大言不慚地繼續(xù)以自己為例吧。
做家務,我是公認地善于收納整理。
做課堂筆記我也是非常善于做歸納整理的,每次課后,我都很享受于自己把當天所有各門課程的課堂筆記重新整理歸納一遍,謄寫干凈,要點清晰,漂漂亮亮。
我喜歡這種清爽有序,我也在這個梳理過程中完成了復習。
雖然我當時不算個很刻苦的學生,但我的課堂筆記,的確多次被老師們拿來做示范。
后來做了記者工作,自然也養(yǎng)成了做資料搜集、整理的好習慣。
至今,我還有分類做讀書筆記的習慣。
寫文章做具體的資料搜集時,我也總結(jié)出了一套“大小筆記”的方法,
我分享給助理小姐姐們,她們都覺得很好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不敢自詡自己是個多么優(yōu)秀的記者,但我至少的確是一個獲獎不斷的記者。
而且在我當時所在報社,我也是當時唯一一位當選的女首席記者。
我當然知道自己還有很多很多不足,以自己舉例多少還是有些心虛,但自認至少是個足以獨立面對工作生活的人吧。
總之,我相信大道相通。
比如善于收拾歸納整理生活物品,也會善于歸納整理其它的東西,也許是筆記,也許是數(shù)據(jù)。
還是那句話,養(yǎng)成了某種思維與行為的習慣,它會自然而然地應用到方方面面。
好了,最后可以揭曉下哈佛大學的一些研究結(jié)果。
綜合《健康時報》、騰訊新聞、搜狐新聞等報道,美國哈佛大學醫(yī)學院歷時75年進行了一個叫做Grant Study(格蘭特研究)的“Adult Development”調(diào)研,該研究里有一個發(fā)現(xiàn):
越早學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后越容易成功。
此外,哈佛大學在去年的一項研究還發(fā)現(xiàn):
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業(yè)率為15∶1,犯罪率是1∶10。愛做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這些,完全符合我從個人觀察作出的分析判斷。
再看看國內(nèi)學者的觀點,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的許燕教授曾直言:
現(xiàn)在的中國家長們往往只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生活技能等基本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殊不知這對孩子的未來發(fā)展并沒有好處。
北京兒童醫(yī)院精神心理科教授崔永華說:
交給孩子一項家務,實際也是讓他們承擔起一份責任。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能會遇到困難和麻煩,但是孩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責任意識都可得到很好的鍛煉和培養(yǎng)。
通過做家務,孩子還可了解和體會父母撫育自己的艱辛,產(chǎn)生體貼之情,學會愛父母,學會為他人著想。
所以啊,我真心想呼吁中國的家長們、爺爺奶奶們,不要過于寵愛孩子,讓他們與各種家務絕緣,你以為的“愛”正在很大地傷害孩子的健康發(fā)展!
這些年來,我看到了身邊太多類似的例子,我經(jīng)常會和一些親戚朋友去強調(diào)讓孩子做家務的重要性,但我經(jīng)常被告訴:
其實道理也知道,就是很多時候不自覺地又幫孩子做了。
而且你不知道,現(xiàn)在的孩子學習真是太辛苦了。
哎。
其實這些都不該成為理由,只有知而行,才是真正地“知”,否則還是“不知”。
最近一個多月在國內(nèi),又眼見了很多例子,都不斷在證明我的觀察結(jié)論,所以決心一定要寫出這篇文章來,給家長們提個醒,做個建議。
(圖文來自網(wǎng)絡,侵權(quán)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