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xiàn)代文閱讀
?。ㄒ唬╅喿x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
義重情深的恩賜
從維熙
①炎夏七月,年過八旬的我,冒著似火炎陽,從北京飛往漢水之畔的襄陽;后又從襄陽乘大巴尋覓漢水之源,遠行至陜南的漢中和安康。一周的行程雖然大汗淋漓,但“南水北調”的人文情懷,卻給我留下無盡的情思。
②歸來后,還演繹了一曲連我自己都難以相信的“童話”,那就是我銹跡斑斑的牙齒,昔日刷牙都無法讓它由黑變白——回到京城,面對鏡子,我驚愕地叫了一聲:“??!五十八年吸煙歷史、凝固在牙齒上的黑黃斑痕,怎么一下子變白了?”靜思之后,答案終于浮出水面:那就是“南水北調”的漢江之水,對我的恩賜……
③到了襄陽,讓我勃然心動的是這座城市的風情:一條清波碧浪的漢水,從美麗的城市中間穿行而過;南邊是城,北邊還是城。抵達入住的南湖賓館,打開水龍頭洗臉時,發(fā)現(xiàn)這里的水,比北京的水清亮許多。因而當天下午在“人文漢水襄陽筆會”啟動儀式上,我傾吐出初識襄陽的感受:我和湖北的緣分很深,去過武漢等多個城市。這些城市都曾給我人文啟迪——但讓我一見鐘情的,卻是大美的襄陽。當天晚上,我和文友們登上一葉小舟在漢江上夜游,兩岸燈火映照下的古城亭臺和現(xiàn)代樓閣相輝映的畫面,讓我當真產生了相見恨晚的癡醉之感。
④正是出于這種癡愛在內心的穿梭,一種憂郁之情突然從心底升騰而起。來襄陽之前,我讀到過如是一條新聞,今年襄陽雨水偏少,水位下降致使江中魚類繁殖率下跌,這對襄陽人民的生活來說,已然是個負面信號。漢江今年本身就水脈欠缺,還要為更為缺水的北方“補血”,在某種意義上說,這不是自殘之舉嗎?
⑤兩天后,我們登上了丹江口水庫大壩。當文友們紛紛拍照時,我卻避開眾人,想找個地方嘗上一口水庫的水。
⑥無計可施之際,只好向講解員求救。她問我喝過“農夫山泉”沒有,我說喝過。她說部分瓶裝水就是從庫區(qū)深水巖洞中灌的。我十分驚愕,講解員為我壓驚說:“經過專家檢驗,庫邊之水因與堤岸相接,屬二類凈水;庫心的水,仍為一類最佳水質——這種優(yōu)良水質,已經連續(xù)保持六年了。”接著,她對我談起襄陽和當?shù)貫榱吮Wo丹江口水質,所付出的努力和犧牲:從2003年起,在總干渠兩側先后關停并轉了三百多家冶煉和造紙企業(yè),現(xiàn)在水源保護圈高達三千多平方公里。
⑦歸來途中,趙麗宏等幾個年輕的文友,正在講述著他們的漢水情話:他們居然穿上泳裝,表演了一場泅渡漢水之舉。我想參與到車上的歡聲笑語之中——但到底年紀老了,沒有高聲說話的底氣,因而只能對身旁的文友低聲抒發(fā)我對漢水的情懷:“我不會游泳,但也嘗到了漢水之美味,在南湖賓館我嘗了幾口自來水,這不算新奇——新奇的是,采風團只有我喝到了漢江的圣水。”
⑧“圣水?你不是說夢話吧?”身旁的文友不解地詢問我。
⑨ 我詼諧而幽默地說:“漢江圣水偏愛老人。為了照顧采風團里年紀最大的我,當?shù)貙iT開來一輛車,送我提前到了山上的鹿門寺。這兒是唐朝詩翁孟浩然少年讀書之地,曾給后人留下《春曉》名詩。能到他的故土,尋覓他的形影,內心十分激動……”
⑩ “你喝了那兒的水了?”文友問我。
?“讓你猜著了,我喝了鹿門寺的水!”
?他說:“那也不能稱其水為圣水呀?”
?“你聽我說下去嘛。進了這個寺院,正好碰上一位僧人,用一只水桶在巖洞口提水。我向那位老僧說想喝上一口你打上來的水。老僧綻露出一絲笑意,但并沒答應我的要求,而是用手指了指巖洞旁懸掛的另一只小小水罐,讓我自己動手舀水。我拿起水罐從巖洞里舀上水來,一揚脖子喝了下去:你想,千年前的詩圣孟浩然,在這兒耕讀揮墨多年,一定喝過這洞中之水;現(xiàn)在寺院的僧侶們,又用其水制其禪食,稱其為圣水,不是挺合適的嗎?”
?友人笑了,說了一句文學行話:“你真富有文人的想象力……”
?水——又是水。不管是南湖賓館還是鹿門寺的水,其根脈都離不開浩浩蕩蕩的漢水,因而我深感不虛此行。我深知水對中華民族的分量,它是流淌于一個國家體內的血液。作為一個國人理應關注水情,如今許多省份都在鬧水荒,沒有想到的是,漢水是這么義重情深,將遠行一千多公里,向貧血北方輸血。
?直到兩天后,長途行車返回襄陽——我可是一個撫摸過整條漢江的文化水癡。因而在與襄陽的告別晚餐上,八十一歲的我連連高歌,以抒發(fā)一個文人難以忘卻的漢水情懷……
(選文有改動)
1.結合全文內容,談談“義重情深的恩賜”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答案:①漢水義重情深恩賜于自己,使銹跡斑斑的牙齒變白;②漢水義重情恩賜于北方人民,為缺水的省份送去一江清水;③本已缺水的襄陽等水源地節(jié)水、護水,為北方“輸血”供水,義重情深。
解析:本題考查文意的梳理和歸納能力。解答本題,先要理解“義重情深的恩賜”的意思,從文意可知,這“義重情深的恩賜”來自漢水。所以在讀文章時,就要關注和此相關的內容,然后概括作答。
2.文章線索有著串聯(lián)全文、貫通文脈的作用。本文有兩條線索,請說說明線是什么,暗線又是什么。
答案:明線是作者(一周)的行蹤;暗線是“南水北調”的人文情懷(或“作者對漢水的感激之情”)。
解析:線索是情節(jié)發(fā)展的脈絡,抓住了線索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分析本文的線索,可以從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詞語如“漢水”入手,還可以從本文的標題“義重情深的恩賜”入手進行考慮。
3.請分析開頭兩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①開篇點題,點明“我”將開啟漢水尋訪之旅及漢水的恩賜之意。②總領全文,并引出下文對一周行程的記敘。
解析:文章開頭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開篇點題,總領全文;睹物思人,引起下文的回憶;設置懸念,引起讀者注意;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交代故事發(fā)生的背景;為下文做鋪墊。解答本題,先要重點關注開頭兩段中作者流露出的對漢江之水的喜愛、留戀之情;然后聯(lián)系全文內容,從上述開頭文段的作用中篩選答案。
4.結合語境,分析文中第②段加點詞語“童話”的含義及表達效果。
答案:“童話”指自己銹跡斑斑的牙齒由黃變白的神奇變化,用“童話”一詞既表明了漢江水質的優(yōu)良,又表達了作者對清澈的漢江水由衷的贊嘆(贊美)之情。
解析:本題考查詞語在文章中的語境義。解答這類題,先要根據字詞所處的語句及前后句子的內容、含意來推斷其意義。“童話”本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是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手法來編寫的適合兒童欣賞的故事。在這里指的是發(fā)生在“我”身上不可思議的變化。然后聯(lián)系文章的主題,揣摩“我”對漢江水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5.文末畫線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對漢水的喜愛之情;②飲水思源,對襄陽人民奉獻精神的感激之情;③對漢水文化的敬仰之情。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這類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①標題提示法,通過文章標題,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某種情感;②根據文章首段或尾段進行歸納;③根據文章的關鍵詞句進行概括。通過閱讀文章,我們可以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作者對漢水及對漢水文化的喜愛和敬仰之情。
?。ǘ╅喿x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
最溫暖的一片陽光
①母親真的老了,有點像孩子般纏人。她每天都會打來電話。她耳朵有點背,電話里聲音總是很大。其實母親也沒什么事,只是問我是否安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復后,她就高興地把電話掛掉。有時我忙,就會打斷她的話,我能聽得出那邊輕輕的嘆息。但母親還是在每天上午九時左右打過來,正是太陽升在頭頂?shù)臅r候。
②這一天,母親又來電話,除了問好外,還告訴我她去采了很多婆婆丁。母親過去常用婆婆丁做蒸菜,婆婆丁一定要野生的,最好在打春時沒有開花前去采,這時的最新鮮。小時候,我很愛吃母親做的這個菜。我有些擔心地告訴母親,您都八十多歲了,千萬不要去采野菜了,我會不放心的。母親答應得很痛快。
③第二天正午時分,有人叩門,打開門見是母親。她臉上汗津津的,花白的頭發(fā)也有些凌亂。我急忙把母親扶進屋內,埋怨她為什么不打電話告訴我??赡赣H不理我的不滿,喜滋滋地取出她做的蒸菜,看不出一絲倦意。我見她的手青筋暴露,手上有結痂的血口子,一定是采野菜時留下的。她說,快吃吧,還溫和著呢。我怎么也想不到,母親為了讓我吃到她做的菜,竟然沐著風雨去野外,頂著晨星點灶火,用一股愛焰把菜做熟,搭乘公共汽車,顛簸幾個小時,給我送來。在世上,凡是有母親的地方,就會有奇跡。
④母親真的老了。眼前的事情她往往記不住,可過去的事情卻記得很清晰。母親也有青春,只是離今天很遠。她曾把箱子里保存的一條長裙拿給我看,告訴我她就是穿了這條長裙和父親在向日葵下相識的。那長裙依舊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卻被時光洗老。腰彎了,頭發(fā)白了,白得像天上的一片云。
⑤母親生在青川江邊,長在稻花鄉(xiāng)里。母親居住的老屋前有一條唱著歌的小溪。每當燕子呢喃著飛來的時候,桃花就開了,開著開著,花就落了,花瓣落在溪水里打著旋流遠了,就像流遠的歲月。老家的院子里種著兩棵杏樹,每當圓潤的青杏結滿枝頭的時候,不等熟透,母親就和小姐妹們采下來吃。那味道酸酸的,就像那時候辛酸的日子。母親在艱苦的歲月中學會了很多的家務活,有一手好針線,成家后很是勤儉。在那艱苦的日子里,她用那根針縫補著舊衣裳一樣的破舊歲月。父母感情很深,生活得很和睦。父親在知天命之年患了重病,離開了人世。母親開始獨自生活。我擔心她孤寂,執(zhí)意把她接到身邊來。她不肯。她說,她能自理,也不想給我們添麻煩。我給她請了保姆,可沒幾天就被她打發(fā)回去了。
⑥忽然想起,有兩天沒有接到母親的電話了。我急忙打電話過去,多次無人接聽,我有了不祥之感,乘夜車就往家里趕。趕到家里時,見母親躺在床上,額頭敷著毛巾。鄰居大嬸告訴我,母親發(fā)了兩天燒,燒得重時不斷念叨著我的名字。我守候在母親的床邊,用手緊攥著她那像枯枝一樣干癟的手。母親問我,你知道我最希望的事是什么嗎?我搖搖頭。她告訴我,最希望的事是讓我永遠不會老、永遠不得病,如果有可能,讓她代替我老、代替我生病,她也樂意;就是走了,也不擾動我,一個人悄悄地去找我的父親。我聽著,心被刺痛,淚如泉涌。我把臉緊緊貼在母親的手上,整個人似乎已經融化了。
⑦往后的日子里,每天上午九時左右,也就是太陽升在頭頂?shù)臅r候,我都先把電話打給母親,問候她是否安好。我還會幸福地瞇著眼睛,虔誠地半張著嘴,側著耳朵凝神聽母親講著過去的故事。這個時候,我真的很溫暖。母親就是給我溫暖的那一片陽光……
1.文章以“最溫暖的一片陽光”為題目有什么好處?
答案:本文主要講述了母親給“我”打電話以及送蒸菜的事情,表達了母親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愛以及“我”對母親的理解與感激。題目不僅運用象征手法,用“最溫暖的一片陽光”象征母親、母愛,而且與文章結尾相呼應,突出了母愛的偉大。
解析:此題考查對標題的理解、分析能力。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與文章內容、主旨有著密切關系。因此,解答此題先要概括文意(打電話、送蒸菜)和主旨(贊頌母愛、表達理解與感激);然后結合對全文內容的把握,從語言特點、寫作手法、詞語運用等角度分析此標題的妙處。作者把“母愛”比作“陽光”,形象生動、含蓄蘊藉,采用了象征手法,突出了母愛如陽光般溫暖。
2.品味語言,回答問題。
(1)從人物描寫方法的角度,賞析第③段畫線句。
她臉上汗津津的,花白的頭發(fā)也有些凌亂。
(2)結合語境,賞析第④段中加點的詞語。
那長裙依舊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卻被時光洗老。
答案:(1)這句話運用了外貌描寫的手法,寫出了母親著急趕來給“我”送蒸菜時的樣子,表現(xiàn)了母親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愛。(2)洗,是“沖洗”的意思,在這里指母親隨著時光的流逝慢慢變老,巧用動詞,生動傳神地寫出了歲月的無情以及“我”的傷感。
解析:此題考查語言賞析能力。(1)考查對人物描寫方法的判別及對其作用的分析能力。根據“臉上”“頭發(fā)”可以確定采用的是外貌描寫;然后結合前文分析這是母親在什么情況下的樣子,以及母親給“我”送蒸菜表現(xiàn)了母親怎樣的情感。(2)考查對動詞的賞析能力。先理解“洗”字的本義,然后結合語境分析時光如何把母親“洗”老了,體會“洗”字蘊含了“我”怎樣的心緒和情感。
3.請結合第③段內容,談談你對畫線句“在世上,凡是有母親的地方,就會有奇跡”的理解。
答案:只要有母親在,就會有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發(fā)生。文中指母親不顧年老體衰,克服重重困難,采摘野菜并做好美味的蒸菜給“我”送來,令“我”震撼。這句話體現(xiàn)了母愛的偉大,表達了“我”對母親的感激之情。
解析:此題考查對語句含意的理解能力。結合第③段內容,分析關鍵詞“奇跡”在文中具體指的是什么;進入文中“我”的角色,體會這句話表達了“我”怎樣的情感。
4.文章在構思和寫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請結合文章內容,就其中一點寫出你的發(fā)現(xiàn)和見解。
答案:(示例1)對比的寫法。如文章開篇寫母親主動給“我”打電話和結尾“我”主動給母親打電話形成對比,更好地突出了“我”對母愛的理解與贊美,以及對母親的感激之情。(示例2)插敘的寫法。文章插敘了母親過去的生活經歷,使文章內容充實,使人物形象豐滿,突出母親一生的艱辛,更為真切感人。
解析:此題考查對文章構思及寫作手法的鑒賞能力。先回顧記敘文常用的構思方法(順敘、倒敘、插敘等)和記敘文常用的寫作手法(對比、以小見大、象征、欲揚先抑、融情于景等);然后細讀文章,思考其具體采用了哪種構思方法和寫作手法,并從中選取自己最有把握答好的角度,結合文章具體內容分析使用該構思或該手法,表現(xiàn)了人物怎樣的特點,或突出表達了人物怎樣的情感。
獲得更多試題及答案,歡迎聯(lián)系微信公眾號:ygj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