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常常在孩子的成績和辛苦中糾結(jié):怎么能讓孩子學習不那么辛苦,又有好成績?
但其實學習從來都是一件辛苦的事,全世界都一樣。
你若辛苦,成績自然會給你打賞
縱觀我們身邊的人,但凡取得一定成就的,都要經(jīng)過艱苦的努力。
學習也是一樣。
誰不是一路考試拼搏上來的?誰小時候不是一大堆作業(yè)?誰上學時沒挨過老師的批評?
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心智還不成熟,所以在艱苦的學習過程中,會把不快樂的感受放大。
人生就像坐過山車,起起落落是常事。不是每次考試你都能一馬當先,不是每個人都能考上好大學,也不是每次努力都會標注上輝煌。
但是,如果你該做的都做了,該流的汗都流了,那就不要糾結(jié)于一張試卷,一個分數(shù)了。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爸爸媽媽不會教你所有,也不會一輩子都陪伴在你身邊。
你的老師每天要盯著幾十個甚至是上百個學生,不會把更多的精力花費在你身上。
你的人生,最終還是要靠自己,靠自己領悟,靠自己努力,靠自己堅持。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辛苦,成績自然會給你打賞。
怎樣在應試教育中求生?會吃苦才能生存!
現(xiàn)在很多人都在詬病中國的應試教育,呼聲最高的就是孩子負擔重,扼殺孩子的天性等。
不能否認,有些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不是所有學生都必須掌握的,甚至很多學習的內(nèi)容對孩子以后的成長并沒有什么用。
但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在目前中國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如果你不能改變這種體制,那么打算怎樣去適應它?
所謂適者生存,教育也是一樣。
比如高考,如果按照所謂的素質(zhì)來招生,中國有多少寒門學子能進入清華、北大這些高等學府?
高考制度不能改,是因為我們暫時找不到比高考更好的制度。
同樣,現(xiàn)在的應試教育,誰都知道它不是最好的教育制度,但我們并不可能很快地改變它。
孩子能做的,就是去適應它,必須要學會努力,勇于挑戰(zhàn),只有這樣才能在這種體制下生存。
為什么現(xiàn)在美國不希望招收太多亞洲特別是中國的學生?
因為,中國的學生太會考試了。
美國許多重點大學每年招收的學生中大部分都是中國學生,所以美國反過來研究為什么中國的學生如此“優(yōu)秀”。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的應試教育反而培養(yǎng)了中國學生在千軍萬馬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能力。
而形成這項能力背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肯努力,會吃苦。為了考試,我們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地努力。
努力學習,是孩子的責任
絕大部分孩子都不可能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
優(yōu)秀學習成績的取得,需要孩子在別人玩游戲的時候,別人看電影的時候,靜下心來學習。
有的孩子心智比較早熟,從小便有遠大志向,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有自己的奮斗目標,并為此而努力;也有些孩子沒有樹立遠大的目標,但至少有一個像考上好中學或好大學這樣的短期目標。
但無論是哪種情況,首先要有一個目標,并在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中,努力付出。
這個過程是談不上快樂的。
快樂體現(xiàn)在學習的結(jié)果上。
當孩子取得優(yōu)秀的成績,辛苦的努力得到回報時,學習的快樂才會顯現(xiàn)出來。
但是也不排除極少部分智商很高的人,本身具備極強的天賦,不需要太努力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績。但這只是個例,不在我們討論的范疇之內(nèi)。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努力學習是一種責任。
孩子在上學階段,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對于這個階段的孩子而言,努力學習就是他們的責任。
我們很難想象,一個人在小時候不努力學習,沒有目標,不懂得付出,整天吃喝玩樂,長大后在工作過程中會變得肯付出、肯努力、肯拼搏。
“逼”孩子學習,是父母的責任
既然學習都是苦的,父母到底是該逼孩子學習,還是該放任孩子、給他一個“快樂”的童年呢?
關于這個話題,我們說說著名鋼琴家郎朗的成長之路。
郎朗的父親郎國任曾在《我和郎朗30年》這本書中講述了郎朗成功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及其奮斗中的坎坷經(jīng)歷。
郎朗在回憶自己的成長之路時曾說:
有些能力的確是天生的,但天賦并不意味著你可以通過更少的努力去獲得更大的成就。人生是一步一步來的,走了這一步才有下一步。興趣是練出來的!謝謝爸爸,逼我練琴!
很多人會認為,郎朗是被逼出來的“匠人”。
不少人覺得,郎國任的教育方法很殘酷:
比如用非人的方式來讓郎朗努力彈琴,之后又辭職,讓妻子一人承擔家庭的開支,帶著郎朗去北京求學;朗朗9歲時,因為誤以為兒子貪玩誤了練琴,勃然大怒甚至扔出狠話:要么跳樓,要么吃藥!郎朗的童年就在不斷的練琴練琴練琴,挨打挨打挨打中度過,郎國任從未給過郎朗第二個選項……
這是一種頗受爭議的教育方法,因為它很大程度上剝奪了孩子的自由和快樂。
但是,比起郎朗父親的殘酷,我們也不應忽視另一種殘酷:
比如一些家長以給孩子自由的名義,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有些家長只顧著賺錢,把孩子扔給老人或者保姆來帶,陪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有些家長一邊對著手機、電腦、麻將桌全情投入,一邊對孩子說“要好好學習啊,要不將來沒出息”;有些家長為了自己省力,把電視、手機、平板交給孩子盡情“享用”,讓孩子在動畫片和游戲中打發(fā)自己的童年。
也許你會質(zhì)疑,上面這些家長的做法最多算是不妥,但是也不算殘酷吧?孩子在成長中至少沒受罪呀。
可是我們現(xiàn)在不陪孩子苦練“七十二變”,將來要他如何面對人生的“八十一難”呢?!
蔡康永在《康永,給殘酷社會的善意短信》中提到:
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xiàn)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后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蔡康永的這段話在年輕人聽來,會有一種自己曾經(jīng)可以做卻沒有盡全力去做的后悔感。在做父母的聽來,卻有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
在孩子想放棄游泳的時候,應該對他說一聲:孩子,你再堅持一下;在孩子覺得英文困難之時,應該幫助他愛上英文,給他創(chuàng)造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
不要讓未來的孩子埋怨你現(xiàn)在沒有逼他堅持,不要讓未來的孩子折騰未來的你。
孩子被“逼”學習的過程可能是“殘酷”的,但在殘酷的背后,可以看出父母培養(yǎng)孩子各項特長的遠見和指引孩子走向成功的決心。
我們不一定都要學習郎國任似的教育方式,但是必須讓孩子懂得學習和堅持的意義,決不能讓放任害了孩子。
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在學習的年齡被“逼”出無限潛能,每個父母都可以給孩子一輩子受用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