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伯倫說:“你的兒女,借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并非因你而來。你能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你能保護的,是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span>
可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太多的父母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未來,總是事無巨細地包辦孩子的一切,妄圖以自己的意愿影響孩子的思想,操控孩子的人生。
望子成龍的父母不僅對孩子的飲食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而且在上學、找工作、談戀愛等方面都替孩子做好了決定。可是這樣細心又辛苦的愛,卻往往出力不討好。
1
事事越俎代庖,
結(jié)果往往適得其反!
每個孩子都是上天送給我們的天使,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復制的孤本。他們往往自帶天賦,或后天形成了自己的興趣和特長。
可父母們往往以為孩子的興趣愛好是自己可以操縱的,于是太多望子成龍的父母們在孩子兩三歲時就開始煞費苦心地為孩子設(shè)計人生跑道,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了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高素質(zhì),內(nèi)外兼修的人才,他們不惜投資大量的財力、精力。
情感大師涂磊曾這樣斥責父母: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還是讓孩子累死在起跑線上?
現(xiàn)實正如涂磊所言,期望過高的父母往往最終事與愿違,孩子在父母規(guī)劃的牢籠里要么唉聲嘆氣,要么牢騷滿腹。最后,“煉獄”的煎熬沒見熬出幾個天才、神童,到最后往往是“勞民傷財”,徒勞無功。
那么,到底該如何發(fā)展孩子的興趣愛好,并讓孩子樂于去學并學有所成呢?著名主持人楊瀾曾在一期節(jié)目中,講述了她與兒子之間因為學鋼琴而發(fā)生的一系列的不愉快的事也許能給我們當父母的一些啟發(fā)。
楊瀾講述在兒子5歲時,她就讓兒子去學鋼琴??蓛鹤用看味际潜蛔约簭娦斜迫サ模瑥奈粗鲃右笕W鋼琴。
在兒子七歲時,有一次她帶兒子在奧地利聽音樂會時,可是不到20分鐘兒子就受不了。楊瀾低聲威脅兒子,兒子只好如木偶般坐在那里。
直到兒子把整個音樂會聽完,在回酒店的路上,楊瀾問兒子從音樂中聽到什么,兒子竟然回答說他聽到很多大象在痛苦中奔跑。
楊瀾這才意識到學鋼琴對兒子來說是多么無趣??伤匀粵]有放棄培養(yǎng)兒子在鋼琴方面有成就的幻想,繼續(xù)逼迫兒子天天練琴,
直到那天兒子突然冒出一句:“媽,我想把鋼琴砸了!”這才讓楊瀾幡然醒悟,原來孩子對彈琴是如此憎惡,練琴對孩子簡直是一種折磨。
但怎能半途而廢呢?楊瀾最終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對兒子承諾說,只要他能通過4級鋼琴考試,就可以自己選擇以后彈不彈鋼琴。
楊瀾抱著僥幸心理,以為兒子練著練著或許就能從彈琴中培養(yǎng)起興趣。說來也怪,自從這次約定后,兒子再也不用媽媽督促,就能整天全身心地投入到練琴當中。
這令楊瀾感到很欣慰,可是最終的結(jié)局卻讓她出乎預料:當孩子通過4級鋼琴考試后,從此連一秒鐘的鋼琴都沒彈過,甚至連看都不再看一眼。
直到這時,楊瀾才意識到,孩子壓根對彈琴就沒興趣,自己真不應該一直逼著他練琴。再回想兒子小時候的種種,楊瀾發(fā)現(xiàn)兒子其實對畫畫挺感興趣。
后來事實證明,兒子的確在畫畫上很有天賦。高中時,孩子的作品竟被選進美國當代美術(shù)館和798的畫廊里展出。
楊瀾的教子經(jīng)歷使我想起了魯迅先生說過的一句話: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更大礙于孩子的發(fā)展。
每個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毋庸置疑的。但當父母以愛的名義操縱孩子任何事的決策權(quán)時,就是一種強制性、壓迫性的愛。這種愛由于缺乏尊重,孩子不但不會快樂地接受,反而會感到厭煩不堪。
而且這種越俎代皰的做法扼殺了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很容易讓孩子后來事事都依賴父母,卻事事都消極應付。
因為興趣才是走向成功的前提,當孩子在父母擺布下做著枯燥無味的事情,他完全是心不在焉,又怎能把事情做得卓有成效呢?
真正負責任又聰明的父母,是在孩子嗷嗷待哺的時候,無微不至地照顧,而在孩子長大成人的過程中,卻又漸漸地放手,適時地退出。
因為他們懂得,教會孩子學會飛翔的方法不是父母成為他的翅膀,而是讓孩子自己在成長中漸漸扎滿羽翼,然后學飛,再展翅高飛。
2
事事親力親為,
即使培養(yǎng)個天才也是巨嬰!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可是中國的父母都是為了孩子寧愿付出一切。他們明知道自己不可能陪孩子一輩子,明知道孩子總有一天要離開自己去單獨生活,可是,但凡在陪伴孩子的每一天,他們都恨不得事事躬親。
其實,這種看似無私的愛卻是自私的。因為父母剝奪了孩子鍛煉生活技能的成長權(quán)。孩子就算將來長大成人了也是拴在父母褲腰帶上的巨嬰。
相信很多人還記得現(xiàn)代版的《傷仲永》――當年被譽為“東方神童”的魏永康的故事:魏永康,2歲就掌握1000多個漢字,4歲就基本完成初中課程,8歲連跳幾級進入縣屬重點中學,13歲就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進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成為碩博連讀研究生。
在魏永康成長和學習的這一二十年中,他的母親幾乎是天天都陪伴身邊,悉心照顧。每天早上他母親會替他把牙膏擠好,把要穿的衣服搭配好。即使在17歲考研究所之前,也是他一邊看書,一邊由母親喂飯。
在魏永康媽媽看來,天才兒子吃飯都是在浪費時間。她認為孩子應該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讀書上,將來功成名就,這才是孩子的首要任務。
可是在魏永康考上博碩連讀后,他離開母親的照顧,生活一下子亂成了一團糟。他完全無法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熱了不知道脫衣服;大冬天不知道加衣服;房間不知道打掃,室內(nèi)臭烘烘的……
他由于總是窩在寢室里看書,忘了還要參加考試和撰寫畢業(yè)論文,為此一門功課記零分。結(jié)果由于他沒上交畢業(yè)論文最終失去了繼續(xù)攻讀博士的機會。
魏永康的例子可謂是一個辛辣的諷刺:天才不懼高山,卻被土丘絆倒。而絆倒他的小土丘卻是尋常人都會的基本生活技能。
真正教子有方的父母都知道:在孩子年少時陪伴孩子只能是伴其左右,護其安好,而不是全方位的事無巨細的代勞。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教會孩子和世界相處的能力,這才是你對他最大的幫助和保護。
只有這樣,當孩子有一天要獨自遠行時,你才能放心地含笑目送他踏上征程。
正如美國作家鄧肯所說:我們給子女最好的遺產(chǎn)就是放手讓他自奔前程,完全依靠他自己的兩條腿走自己的路。
是的,育兒的過程就是:陪伴→放手;為人父母的終極使命就是:培養(yǎng)出將來能適應社會的孩子。
愿天下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有個尺度,別讓你的愛出力不討好,出力不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