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身體力行地把善良、尊重教給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
01
教養(yǎng)不分年齡,這些孩子的行為令人感動
10歲的小學生劉顯昊像往常一樣搭公交車上學。公交車上人很多,但是卻有一個座位始終沒人入座,等到他走近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那一張椅子上有積水。
劉顯昊沒有像周圍的大人那樣,寧愿站在一旁,對此置之不理,他從書包掏出紙巾,細心地把積水擦干,然后默默地退到一邊,跟旁邊的乘客說「可以坐了」。
對于劉顯昊來說,這不過是一件舉手之勞的小事,但正是因為舉手之勞而勞之,才更顯得他家教佳,有教養(yǎng)。
類似的事情,也發(fā)生在天津的地鐵上。
一名男子不顧車廂里其他人的感受,肆意剝起了味道很大的大蒜,還把蒜皮撒了一地。
旁邊的乘客雖然不滿,但礙于情面,要么白眼捂鼻,要么轉(zhuǎn)身離開。
只有一位穿校服的女學生,走上前去,默默地彎腰把一地蒜皮撿起拾到手里,把垃圾帶出車廂。
一個人的教養(yǎng)源自于她的公德心。沒有人有義務要撿起地上的垃圾,但是你做了,城市就會變得更加干凈。
從這些孩子身上看到閃閃發(fā)光的品質(zhì)背后,我看到他們背后的是一個個有修養(yǎng)、懂得教育本質(zhì)的家庭。
正如歌德說的:正確的教育在于使外表上的彬彬有禮和人的高尚的教養(yǎng)同時表現(xiàn)出來。
02
為了孩子好,請你務必善良
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里寫道:「只為自己著想的人是無可救藥的,也是不會受到教育的,他們是沒有教養(yǎng)的人,無論他受過什么樣的教育?!?/span>
卡耐基的觀點也恰巧印證了中國的一句俗語:窮養(yǎng),富養(yǎng),不如教養(yǎng)。
一位寧波的媽媽獨自帶領一歲半的孩子乘機出游,她擔心孩子年紀小,熬不住長途旅行,哭鬧會影響到飛機上的其他乘客。于是準備了一份小禮物,還附上了一張卡片。禮物里貼心地備上小糖果和耳塞。
「子不教,父之過」。這個擦拭地板的動作,不僅教會了兒子遇事不慌張,更讓他懂得了什么是尊重。
無獨有偶,高峰期擁擠的地鐵上,小男孩可能是站累了,央求姥姥要有座位坐。
慈祥的姥姥蹲下來,貼在外孫的耳旁說:「這些叔叔阿姨,上了一天班,很累了。你現(xiàn)在都5歲了,可以自己站好,就不需要讓座了。」
很多時候,我們總把自己的需求擺在了第一位。在自己困難的時候,仍想著幫助他人的又有多少呢?
03
有教養(yǎng)的人,終究會有所回報
在這三種情景下最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教養(yǎng):
1.在無人關注的時候,是否會堅持自己;
2.在所有人都做一件“沒教養(yǎng)”的事情的時候,會不會從眾;
3.當不得不做某事時,會不會考慮對公眾的影響降到最低。
有教養(yǎng)的孩子會在往垃圾桶里丟垃圾的時候,多留一張紙條,提醒辛苦的環(huán)衛(wèi)工人不要因此劃傷了手。
能體現(xiàn)一個尊貴的地方,不在于他擁有多少套房子,有多么高的社會地位,而是他能對這個社會有多少體諒。
善良是一種選擇,希望我們父母能把這種最美的選擇帶給孩子。
讓他們成為一個因教養(yǎng)而美麗的人。
最后,愿每一美麗善良的人兒都能被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