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陪伴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太過重要了。今天我們分享這篇文章——從深層次探討,好的父愛如何在“情感教育”上引導、塑造孩子的個性和興趣,同時作者作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兼父親,也解釋了一個社會現(xiàn)象:為什么那么多名校大學生職場之路異??部??
對于一個人的健康成長來說,兒時接受什么樣的情感教育是至關(guān)重要的,到底更偏重于關(guān)愛、自由和公平,還是說更偏重于忠誠、權(quán)威和神圣,會完全不同的塑造這個人的人格和情感。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興有機會與大家交流。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我不是兒童教育專家也不是心理學家,我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父親。我跟大家一樣有很多的困惑,很多時候會不知所措,甚至不勝其擾。
我的幾個教訓
就在昨天晚上我給女兒布谷刷牙的時候,她表現(xiàn)出一萬個不樂意的樣子,僵持了一段時間之后我還是忍不住兇了她,然后氣鼓鼓的回到客廳坐著一邊生氣一邊后悔。
所以由我來談情感教育和興趣的養(yǎng)成,肯定不是從系統(tǒng)性的理論出發(fā)也不是告訴大家如何才能成功的進行情感教育和興趣養(yǎng)成,而是從我的日常觀察、體驗和反省出發(fā),談談我的感受和認識。經(jīng)過昨天晚上的這件事情之后,我得出了幾個教訓:
情感教育不是單向的
?
不是父母只向孩子的,而是相互的。父母在用自己的言行指導和影響孩子,與此同時孩子也反過來影響和教育父母,而且這種反向的情感教育可能更加的深刻和繁難,所以我們不妨把這第一個教訓總結(jié)為“論父母的自我修養(yǎng)”。
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父母的意見要達成一致
?
昨天我會跟布谷發(fā)火,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與媽媽就刷牙的細節(jié)問題產(chǎn)生了一些分歧。
我記得讀柏拉圖的《理想國》的時候,發(fā)現(xiàn)柏拉圖在探討如何維持統(tǒng)治秩序的時候,他有一個不二的法門,就是“上位者團結(jié),下位者分裂”。所謂上位者就是統(tǒng)治階級,下位者就是被統(tǒng)治階級。
多年前,我曾經(jīng)跟一些朋友到壩上草原旅游,其中一個朋友的兒子當時大概五六歲。當我們席地而坐打牌的時候,那個小男孩就乖乖的在一旁玩耍,一會兒編個花環(huán)給媽媽,一會兒編個花環(huán)給爸爸。
當我們起身散步的時候,那個小男孩乖乖的尾隨在我們身邊,突然抬起頭問他的爸爸,爸爸我可以跑步嗎?在得到了允許之后他就歡快的在草原上跑了起來。我驚訝之余問我的朋友,怎么會讓孩子這么聽話?
他說,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親在孩子面前要保持意見的高度統(tǒng)一,任何分歧都必須回避孩子,不能給孩子發(fā)出左右為難、相互矛盾的分析。
話說回來,我對那個朋友的育兒成果是驚訝大于佩服的,因為對統(tǒng)治者來說秩序的穩(wěn)定壓倒一切,但是對父母來說孩子的乖巧卻不是壓倒一切的。
事實上乖巧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和標準,某種意義上,乖巧只不過是順從的另一種表達,我們雖然希望孩子能夠具有社會性的一面,但另一方面更希望能充分的保有自己的個性,所以父母不應該從自己的立場和角度出發(fā),簡單粗暴的壓制孩子的情感,而是要通過細心的觀察和體會,發(fā)現(xiàn)自己孩子獨特的情緒波段,培養(yǎng)和發(fā)展他們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
我是學哲學的,講道理是我的職業(yè)毛病,但是對于理性不及的孩子來說,講道理的效果是很有限的。盡管我始終認為我們不應該低估孩子講道理的潛力,但是在這個階段,也許更重要的是進行情感教育,而且是有教無類、因人而異的情感教育。
什么是情感教育?
古希臘有一位哲學家叫做亞里士多德,他認為人是有理性的動物。這個對于人的經(jīng)典定義在后世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當代有一位社會心理學家叫做羅伯特·扎喬克,他就認為“人是情感優(yōu)先的動物”。
什么意思呢?我們在處理信息的時候,遠非傳說中的那么理性、中立和客觀。恰恰相反,在理性思考之前我們首先做出的是情緒上的判斷,這種情緒上的判斷不僅在時間上優(yōu)先,而且也比理性更為有利,因為它直接的激發(fā)和影響行為。
一個道德心理學家叫做喬納森·海特,他寫過一本書《正義之心》在里面指出:“我們大腦存在著類似于照相機似的曝光反應,它會把你熟悉的詞匯和事物自動標識為好的、壞的、喜歡的、厭惡的?!?/strong>
這種曝光反應的速度非常非常的迅捷,這個過程可能只需要200毫秒左右。當你看見跳跳虎或者Mickey Mouse的時候,立刻就產(chǎn)生了好感,然后才會通過理性去尋找為什么喜歡它們的理由。
在這個意義上,理性是情感的慢動作,理性是情感的馬后炮,理性是情感的奴隸,所以理性的教育、理性的說服其實無論在時間的優(yōu)先性還是重要性上都是要落后于情感教育的。
從小到大,我們正是在各種曝光效應當中接受了一整套黑白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教育,最終建立起了一一對應的情感反應。
比如媽媽是溫柔的、奶奶是慈祥的、爸爸是嚴厲的,社會是險惡的,野生動物是危險的,.....
這種不假思索的情感反應,在心理學當中有一個專業(yè)的說法叫做模式匹配,它經(jīng)濟實用、迅速自發(fā)而且惰性十足,一旦形成就很難通過理性說服加以改變。
海特他在《正義之心》當中曾經(jīng)羅列過六種作為道德基礎的直覺,這六種道德直覺是兩兩對應的概念。它們分別是:“關(guān)愛和傷害、自由和壓迫、公平和欺騙、忠誠與反對、權(quán)威與顛覆、神圣與墮落?!?/span>
海特認為,在美國的政治光譜中自由主義最在意的道德基礎是前三個,反映在社會和公共政策上就是關(guān)心弱勢群體,反對強權(quán)壓迫,強調(diào)對窮人的同情等等。而保守主義者則涵蓋了全部六個道德基礎,當然相比自由主義者,他們更愿意犧牲關(guān)愛以實現(xiàn)其他的道德目標。
我個人認為,對于一個人的健康成長來說,兒時接受什么樣的情感教育是至關(guān)重要的,到底更偏重于關(guān)愛、自由和公平,還是說更偏重于忠誠、權(quán)威和神圣,會完全不同的塑造這個人的人格和情感。
過去這些年,我們在網(wǎng)絡上也不斷的看到各種各樣虐貓、虐狗事件的報道,校園霸凌現(xiàn)象也層出不窮。我曾經(jīng)看過一個視頻,十幾個女生在宿舍里對一個女生拳打腳踢扇耳光,沒有任何對弱勢者的同情,有的只是最原始的暴力和野蠻。
而在我從教10余年的經(jīng)歷當中,也深刻的體會到有不少大學生雖然有著很出眾的智力,也接受了高等的教育,但是因為在情感教育上存在著重大的缺陷,所以他們的人生之路走的并不是那么的順暢。
我在一個采訪當中曾經(jīng)說,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一個善良的、有愛心的人,是一個有正義感,對傷害他人的行為感到憤怒的人,是一個對自由充滿渴望的人,而這一切都不是通過講道理來塑造的,而是與她從小接受的一系列情感教育息息相關(guān)的。
我回想自己的童年會發(fā)現(xiàn)其實也存在著很多情感教育的缺失,比方說我小時候特別喜歡在夏天的午后戴著草帽,一個人拿著竹竿去田里釣青蛙,釣青蛙需要誘餌。在釣第一只青蛙的時候我用的是棉球,但是當我釣上第一只青蛙之后就會撕下青蛙的大腿做誘餌。
小時候還喜歡玩的另外一個游戲是熱鍋上的螞蟻,是真的把螞蟻放在鍋蓋上面,欣賞它們無處可逃的悲慘。當然,我的暴行僅限于青蛙和螞蟻,沒有上升到虐貓、虐狗。
很多人會美化孩子,說他們是墮入人間的天使。但事實上,換個角度說,孩子們也很有可能是闖入人間的小惡魔,因為他們?nèi)鄙倩镜耐樾暮屯硇?,缺少推己及人、換位思考的能力。如果我們沒有在他們年幼的時候進行正確的情感教育,長大以后出現(xiàn)虐貓、虐狗或者校園霸凌事件也就不足為奇了。
有一句話叫做言傳身教,但仔細想來言傳不如身教,規(guī)范的力量不如示范的力量。父母親的言行,對于孩子的影響非常之巨大,所以情感教育往往都是體現(xiàn)在生活的細節(jié)當中,所謂細節(jié)即魔鬼。
比方說你在收快遞的時候是怎么對待快遞小哥的,有沒有說你好和謝謝。再比方說,你跟爺爺奶奶相處的時候,有沒有表現(xiàn)出態(tài)度上的不敬或者不耐煩,其實孩子都是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的。
我太太是一個愛貓的人,經(jīng)常上淘寶去買一些貓糧放在家里,每天下樓去喂小區(qū)里的野貓,漸漸的布谷下樓的時候也會主動抓一把貓糧到樓下去喂貓,她現(xiàn)在看到貓貓狗狗就會特別的歡喜。
當然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速度是不一樣的,情感表達方式也是不同的,布谷是一個慢熱的人,所以我們不會特別強迫她去跟陌生的叔叔阿姨打交道,而是給她一個相對舒適、寬松的環(huán)境,通過恰當?shù)囊龑ё屗l(fā)自內(nèi)心的去跟陌生的叔叔阿姨說你好和謝謝。
我在采訪當中也曾經(jīng)這么回答過記者的提問,我說布谷未來她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她覺得什么樣的人生是最美好的,在這個問題上面我會作為一個平等的交流者跟她商榷,我不會強行的命令她按我的模式或者我的希望去走,我不會讓她成為我的未盡事業(yè)或者未盡理想的代理人。
但是在她的性格養(yǎng)成上面,我覺得我應該要給她設定一些條條框框,應該給她提供一些恰當?shù)那楦薪逃?/strong>
什么是幸福?
以前曾經(jīng)有人問我怎么去定義幸福,我說如果一個人有幸做他喜歡做的事情,并且他有能力做這件事情,而且他還做成了這件事情,那他就是幸福的。
現(xiàn)在我覺得這個要求有些太高了,事實上如果一個人能夠有幸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所在,哪怕他沒有天賦做這件事情,哪怕他最終沒有做成這件事情,只要他真正的樂在其中,那他就是幸福的。
在這個意義上,正確的情感教育以及興趣的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是讓孩子過上幸福人生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