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公眾號“微言教育
8月28日上午,教育部2017年首場教育金秋系列發(fā)布會來啦!教育部部長助理、黨組成員、教材局局長鄭富芝,教育部教材局副局長申繼亮,以及田慧生、溫儒敏、葉小兵、高德勝、王敬波等專家出席發(fā)布會,介紹義務教育三科教材有關情況。
語文教材中傳統(tǒng)文化篇目如何設計?歷史教材怎樣提高學生理解和認識歷史的能力?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如何保證?……多家媒體記者在發(fā)布會上與專家進行面對面提問交流,快隨小編一起到現(xiàn)場去聽聽更詳細的信息吧。
現(xiàn)場問答一:教材質量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請問三科教材實行統(tǒng)編之后,我們的體制機制是如何在教材質量不斷改進提高上進行保障的?
這個問題是在我們整個教材建設過程當中重點考慮過的一個問題,因為過去是由多家來編,相互之間有個借鑒創(chuàng)新?,F(xiàn)在由國家統(tǒng)編以后,如何來保證我們的教材不斷地完善和提高,主要是有三個方面的考慮:
一是建立一個跟蹤研究的機制。教材編完,并不等于這個事件就完了,可以說萬里長征只邁出了第一步,因為教材建設永遠在路上,要不斷地與時俱進。所以投入使用以后,首先是教材編寫的主要專家要定期到一線去聽課、去走訪、去和老師學生座談,了解使用過程當中的適宜性。同時,我們還將建立一些研究基地,鼓勵一些專家就我們的教材進行更深入系統(tǒng)的專題研究,為教材進一步創(chuàng)新提供一些支撐,這是發(fā)揮專家的作用,建立一個跟蹤研究的機制。
二是發(fā)揮社會的作用。這些年來,社會方方面面,包括“兩會”代表,對教材建設都是高度重視的。但過去由于教材版本比較多,意見反映渠道也不統(tǒng)一。這次我們要建立一個專門的平臺,便于社會各界對教材提出意見建議。我們在這里也歡迎對教材有研究的、有思考的、關注教材的社會各界給我們的教材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三是政府的作用。政府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門,我們要建立一個定期修訂機制。過去教材也有修訂,但是總的來講不是制度化的,這次我們要明確一個制度化的設計,比如小學,原則上是六年一個周期,初中三年,初步定一個周期,做一個全面的修訂。在周期之內(nèi),比如說三年之內(nèi),有一些重大的變化,有一些重大的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可能個別的地方,比如某些數(shù)據(jù)發(fā)生變化了,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會及時調(diào)整和修訂??傊?,我們要通過這一系列的制度和機制設計,使我們的三科教材的質量不斷提升,不斷完善,沒有最好,但是要讓它更好。
現(xiàn)場問答二:傳統(tǒng)文化篇目
人民日報記者:請教溫老師一個問題,我們知道對于語文教材的編寫,關于選文大家一直有比較高的關注度,尤其是選文當中傳統(tǒng)文化的篇目。我們了解到,這次傳統(tǒng)文化篇目增幅是比較大的,有一種統(tǒng)計標準說增幅達到了80%,請問語文教材組在這方面有怎樣的考慮?
現(xiàn)在語文教材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是加強了,小學語文古詩文有129篇,初中有132篇,當然這個數(shù)字包括古代詩詞,也包括了文言文,還有部分古典名著的閱讀。如果從課文統(tǒng)計來看的話,小學古詩文選篇總體占比30%左右,選篇數(shù)量有增加,初中基本上跟以前差不多。為什么這樣安排呢?一是更注重傳統(tǒng)文化的加強、傳承。二是教學的需要,因為小學階段,是孩子們記憶力最好的時候,他可以不太理解,但是讓他多讀、多背、多誦,打下一個基礎,所以這方面增量是比較明顯的,但不是說達到非常多的文言文。像現(xiàn)在有的媒體講文言文大增,不是這樣的,小學主要還是古代詩詞,初中有一些文言文。
關于傳統(tǒng)文化古詩文的比例和增幅,由于教材課文總體容量不同了,而且學習內(nèi)容安排在正文、欄目練習、課外閱讀等,有各種不同的情況,統(tǒng)計口徑不同,比例也不盡相同。但總體上,我們是重視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內(nèi)容的。
現(xiàn)場問答三:魯迅文章篇目
澎湃新聞記者:我有個問題想請問溫儒敏教授,現(xiàn)在網(wǎng)上有一種說法,魯迅的文章在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撤退,請問是否屬實?現(xiàn)在語文教材中有保留多少篇魯迅的文章?
這次新教材,小學選入了兩篇魯迅的作品,都比較簡短,主要考慮是適合小學生的學習,像《少年閏土》選自《故鄉(xiāng)》,《好的故事》選自《野草》。初中選了七篇,像《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jīng)>》、《藤野先生》等等。說魯迅作品“大撤退”其實沒有那么回事。
現(xiàn)場問答四:理解認識歷史
中國青年報記者:我問葉教授一個問題,有關歷史的。過去咱們歷史的學習有很多是跟記憶相關的,所以很多學生覺得學起來比較枯燥,新編的統(tǒng)編教材在這方面是怎么處理的?有哪些改進?
我們現(xiàn)在基本認識,學歷史更多是一種思考的學問,怎么認識過去。統(tǒng)編歷史教材一定會在內(nèi)容的設計上更注重學生的感受、觀察、理解、思考等等,尤其是更強調(diào)學生的探究活動,比如設計了一些欄目,材料研讀、問題思考等等,就是讓學生從材料中提取證據(jù),怎么樣解決歷史的問題。
另外,從我們這次整體設計上來說,課后的練習不再是那種機械記憶的練習,比如說過去出一些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都是引導學生背書。我們這次是課后活動,主要是設計學生賞析、分辨、比較、綜合等等一些活動,希望學生在這些活動當中復習、鞏固并且提升認識。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甲午中日戰(zhàn)爭》這一課,因為涉及到《馬關條約》,這節(jié)課課后的活動,不要求學生去復述《馬關條約》簽訂的時間、地點和條款內(nèi)容,而是出了一個開放性的題目:《馬關條約》簽了以后,清政府允許外國投資在中國設廠投資,今天的中國,外資也可以進入到中國來設廠,然后讓學生思考一下這兩者有什么本質的不同。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通過這種聯(lián)系、比較、分析,去看在當時的情況下它對中國的危害,而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去復述或者背誦,更注重的是對學生理解歷史、認識歷史的培養(yǎng)。謝謝。
現(xiàn)場問答五:中小學生德育
中國教育報記者:問高教授一個問題,關于德育問題。我們知道,中小學生德育中有一個難點與重點,就是德育的實效性問題,那么這次的統(tǒng)編教材,針對此問題,為促進學生知行合一能力提升有哪些新的探索?
謝謝提問。我們不光是要把教材編好,還要引領整個德育課的教學,德育的實效性確實是我們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我們這次在編教材當中,對這個問題有一些思考。
首先是要注重學習活動的引導,讓學生參與進來。這次教材有個新的定位,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學本。所以我們在教材當中,設計不同的欄目,這些不同的欄目其實就是圍繞學生學習活動展開和設計的,像自我反思的活動、觀念交流的活動、經(jīng)驗分享的活動、論辯思考的活動、共同行動的活動,還有調(diào)查研究的活動等一些活動設計,這是第一個努力。
第二個努力,對教學再定位。實效性問題帶來的一個很重要的挑戰(zhàn),就是教師在教這門課時說教太多,教學效果不好。這次在教材當中對教師有一個新的定位,教師的教就是學習活動和學習過程的設計,組織、參與、引導,對廣大教師來說也是有挑戰(zhàn)的,后續(xù)的培訓我們會跟上。
第三個努力,提高德育實效的重要法寶,就是學習經(jīng)驗的引入,如果我們學習教育和學習經(jīng)驗沒有關系,他找不到感覺,也就進不了他的內(nèi)心,所以這次教材編寫當中,非常注重學生經(jīng)驗的利用,我們很多環(huán)節(jié)是對學生已有經(jīng)驗的喚醒、加工、整理和提升,當然光有學生經(jīng)驗還不夠,這個經(jīng)驗還需要拓展和豐富,這樣學習才有效。
另外我還要講一點,道德教育是教育人心的工作,所以有時候我們提實效性問題的時候,就有一種迫切,其實道德教育還是需要有耐心。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