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雨霏??? 文章來源:公眾號“成長樹”
這兩天,一則標題為“9歲女孩上6個培優(yōu)班,患焦慮癥拔光睫毛眉毛”的新聞被送上了微博熱搜,新聞內容大致是:
湖北一媽媽發(fā)現女兒眉毛睫毛都沒了,帶去醫(yī)院檢查,才知道是女孩自己拔光的。女孩說:媽媽要求她考試必須前三,還要上6個培優(yōu)班,而拔睫毛的疼痛讓她感到興奮,就上了癮。醫(yī)生表示孩子是通過自我懲罰來發(fā)泄焦慮。
在看到這則新聞時,覺得很揪心,9歲,本應該是無憂無慮的年紀,而這個女孩竟然焦慮到需要“自殘”,更可怕的是,像她一樣的孩子還有很多。近幾年的數據和案例都表明,孩子們的心理狀況,遠比我們很多家長預想的要嚴重。
你孩子可能正備受煎熬
你知道嗎?
2015年,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對北京、河南、重慶、浙江、新疆五個不同地區(qū)的16472名中小學生的調查發(fā)現,小學生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的比例是16.4%,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異常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是14.2%,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是2.9%。
其實有很多時候,孩子們出現了心理問題和不良情緒,我們是難以察覺或者察覺了也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的。這個時候,孩子們往往會選擇自己消化,自己解決,而他們不當的解決方式也分很多種。
方式一:壓抑自己的情緒
就像新聞中提到的9歲女孩,她會選擇用拔掉眉毛等方式來懲罰自己,來減輕自己的焦慮。
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孩子的父母可能過于強勢,過于喜歡控制孩子。孩子最初是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感情和情緒訴求,后來漸漸對情緒變得麻木,當壓力過大沒有辦法承受的時候,就會出現讓人痛心的表達方式。
方式二:用極端的方式表達情緒
用叛逆和失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也比較常見。如果朋友們看過湖南衛(wèi)視的《變形記》,可能就會想起那些動不動就通過激烈爭吵來表達不滿的叛逆少年們。
有很多孩子在發(fā)完脾氣之后,都會覺得后悔,但是卻控制不住自己。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孩子們沒有足夠多的安全感并且沒有從父母那里得到足夠多的注意力??赡芘既坏模ち业那榫w表達,使他們達到了自己的訴求,漸漸也就演變成了常態(tài)。
方式三:試圖用逃避解決問題
有的孩子害怕考試,所以就想方設法不去考試。害怕出成績,所以想盡辦法不讓父母知道自己的成績。
這樣的孩子內心其實是非常矛盾和煎熬的,各種理由沒有辦法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問題,情況只能是越來越糟糕。
方式四:過度補償
有些孩子因為達不到自己或者父母的要求而產生強烈的焦慮情緒,于是就通過過于努力的學習而期望獲得認可。
我曾見過一個孩子,高中的時候進了一個尖子班,她是班級最小的,又非常要強,最后導致神經衰弱,到教室就頭疼、發(fā)抖等狀況。高二高三的兩年,幾乎都是在各地看病。即使這樣,她也會隔一段回學校瘋狂抄筆記再回去自學。她媽媽當時哭著讓她休學,她都不同意。
這種情緒調節(jié)模式的孩子往往對自己不滿意,經常自責,容易活在別人的世界里。這些都會讓孩子痛苦不已。
成為他的靠山
別讓他一個人戰(zhàn)斗
孩子們的心理疑難問題有很多種,其中學習問題所占比重是最大的,我們今天就多聊一些關于孩子們學習方面的事情。
很多孩子的心理壓力和問題源于父母的高壓,比如必須達到前三名、必須超過90分、必須參加6個培優(yōu)班,必須考上重點小學、重點初中、重點高中。
前不久熱播的電視劇《小別離》,劇中的媽媽童文潔就是千方百計的想讓女兒朵朵成績提高,考上重點高中。她對女兒的要求可謂嚴格,而她在劇中的一段獨白,說出了自己的焦慮,應該也說出了如今很多爸爸媽媽們的焦慮:
“我是一個有強迫癥的媽,我一直強迫朵朵按照我的想法成長。我以為是最好的,我以為這條路是最對的,大家都是這么走的,這樣做我就有安全感。我就是認為,大家都這么去做,我不這么去做我心里慌;都去學奧數,我不去學,我心里慌;都去學英語就我不去學,我心里慌;我是怕我曾經沒有的東西朵朵也沒有,所以我一直希望朵朵按照我的想法去做。”
讓孩子多學一些東西,讓孩子提高分數是錯的嗎?當然不是。社會大環(huán)境如此,越高的分數,越多的特長,往往也就意味著越多的機會和選擇。野外的動物尚且知道在孩子長大之前,要教會孩子獨立捕食的本領,何況我們人呢。
問題是我們是否把學習和快樂對立了起來,是否把成績與健康對立了起來,是否把分數看得比孩子本身還要重要。
今年高考作文是一幅漫畫“分數與巴掌”,第一組中,一個孩子第一次考試55分,被大人打了一巴掌。第二次,這個孩子考了61分,被大人親了一口。而在另一組漫畫中,一個孩子第一次考了100分,被大人親了一口,但第二次這個孩子考了98分,則被大人打了一巴掌。
當父母的的臉色完全由分數決定,當父母三句話不離成績,當孩子對父母求助,說自己在學習上出現了困難,父母卻認為孩子只是不夠努力,只是不夠堅強。那么實際上父母已經走到了孩子的對立面上。成為了壓垮孩子的助力而不是幫助孩子的援手。
只有當父母們真正的與孩子站在一起,跟他一起面對困難,給他鼓勵、給他支持、給他足夠的安全感的時候,才能算作是孩子的靠山。孩子出現了問題,遇到的麻煩,不會從父母這里得到嘲諷和壓力,他們才敢跟父母說真話講實情。
這些事,
是你可以為他做的
孩子們的心理問題或者困惑可能多種多樣,原因也各有不同。但是毫無疑問,父母的及時疏導和幫助,能夠很大程度上緩解孩子們的焦慮,減少問題的產生。下面幾件事情,就是爸爸媽媽們可以參考的。
1.在合適的年齡,給孩子足夠的心理營養(yǎng)
孩子在年齡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心理營養(yǎng),如果他沒有得到心理營養(yǎng)的滿足,那么孩子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會尋尋覓覓,直到他能夠尋滿那個缺失的心理營養(yǎng)為止。
孩子出生到3個月的時候,需要父母沒有條件地接納他,讓他認為他是最重要的。
4個月到3歲,孩子需要安全感。他又想獨立又想粘媽媽,只要他想要抱抱的時候抱抱他,在他想玩耍想單獨呆著的時候順其自然就好。
當孩子進入4~5歲這個階段,需要的心理營養(yǎng)是:肯定、贊美和認同。特別是來自父親的認同,將給孩子帶來極大的自信。
6-7歲的孩子,需要的心理營養(yǎng)是:學習、認知、模范。這個時期,要有一個人能做孩子的模范。他可以跟著他去學習遇到問題怎么處理。
當心理營養(yǎng)得到滿足,產生心理問題可能就越少。
2.成為孩子的朋友,多些陪伴和傾聽
很多成長問題的產生,是因為父母們沒有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常常會指責孩子“想不開”、 “不懂事”,甚至采取打罵孩子的“暴力教育”方式;這樣的“落井下石”,只會讓孩子在焦慮的泥淖里越陷越深。如果發(fā)現孩子出現了焦慮、心理疲勞,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予他們傾聽與陪伴,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3.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溫和而堅定
任何成功總是要付出汗水,真正的愛絕不是由著孩子的性子來。該讓孩子明白規(guī)矩的時候和該讓孩子去面對學業(yè)的時候,堅定必不可少。但是父母的態(tài)度應該是溫和的,家應該是溫暖的,一方面尊重孩子的能力和興趣,另一方面,也要從點滴的生活中,應該給與孩子足夠多的鼓勵,幫助孩子樹立起克服困難的信心。
人生是一次漫長的旅途,無所謂“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打好心理基礎,讓孩子具備生存的智慧和能力,遠重要于給孩子增加尚未能抵抗的壓力。請讓孩子知道,無論遇到什么,父母都是永遠站在你背后,愿意給你幫助的最可信賴的盟友。
掃描上方二維碼,關注陽光家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