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校全程強調紀律,但仍有孩子因為違犯紀律而挨訓;B校全程未提紀律,然而秩序井然無人犯規(guī)。A校告訴孩子們要遵守紀律,卻沒有講為什么要遵守紀律;B校也講要服從規(guī)則,你問那些孩子,為什么要守規(guī)矩,他們會說,為了我們自己的安全,也為了別人的安全……
作者:徐海娜,教師,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碩士。轉載于公眾號“白卷”。
........................................
從兩次郊游說起
筆者有幸做為家長義工參加了兩個不同的小學(面向低年級,6至8歲)組織的郊游,感到不同類型的學校面目迥異,然而這些不是全部,且從這小小一次郊游說起吧。為了敘述的方便,暫且用A校和B校來區(qū)分兩校,也可以看做是兩種類型的學校的代表,文末會揭示是哪兩個類型的學校。
逢到學校組織郊游,學生們總是倍感興奮,就連家長也興奮不已。出行前幾天,A校發(fā)了一紙通知,以家長為抬頭,告訴家長需要為小朋友準備哪些物品,以及當天要準時到校。
我問孩子需要帶什么,他說,“老師已經發(fā)通知了,你自己看吧!”出行當天,我還需要一直催促孩子快點別遲到;
B校發(fā)了電郵通知,告訴家長有郊游這么回事。而由小朋友自己在學生手冊上記錄需要帶的物品。孩子自己整理出行背包并不斷向我提出要求,明確告訴要幫他買什么。
出行前一天,孩子一再跟我強調,“媽媽,千萬別遲到。老師說,如果遲到了,大巴車就走了,我們就得自己去找他們了。”
當天早上到校以后,A校將學生集合到操場上,陸續(xù)有人遲到。這時有不同的老師出來講話,宣講紀律和安全注意事項,然后就是準備出發(fā),這個過程大約用去了差不多一個小時。B校學生準時到校后,老師念名字,各班分為不同的小組,各自有組長,然后就排隊去乘車場乘車,用時僅10分鐘。
再說家長義工的職責,A校僅籠統(tǒng)的講義工需要幫忙照顧學生,所以我就跟在自己的孩子后面,同時照看周圍孩子的安全。B校明確分工,每個組一個帶隊老師,一個家長,在自己孩子所屬隊伍的一前一后,確保每個孩子的安全。
迥異的旅途經歷
路上的情形也大相徑庭,A校的老師在巴士上向學生和家長介紹當天的行程,講解這次郊游的目的地的特色。然后組織學生進行一些智力游戲,免得學生自己聊天太嘈雜。
B校早在前幾天就通過視頻和上課講解了此行的目的地和行程,所以當天上車后老師什么也沒說。學生們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擺弄相機,有的在看書。老師也趁機和學生們聊天,說到好笑的事情,竟然和學生們一起笑得前仰后合。只在車程就要結束時老師帶領學生一起禱告,以及向司機叔叔表達感謝。
搭完車之后要搭船,A校的老師先每人派發(fā)一個嘔吐袋,告訴大家小心不要弄臟船艙。風浪起伏,大家如臨大敵,我也禁不住嘔了。B校的老師,在船體隨著風浪做劇烈起伏的時候,和學生一起喊,就像坐過山車一樣的興奮。船開得極快,浪花一撥撥打上玻璃窗,沒有一個人提及與暈船有關的話題。一向暈船的我在這種歡樂的氣氛中竟然也沒有覺得難受。
船終于到岸了,還是有幾個孩子覺得不舒服,老師安排大家一起先坐著休息,還是沒有人提及世間存在暈船這么回事兒,只安慰那幾個孩子,他們可能是坐船坐累了,喝點水休息一下就好了。
到了目的地之后,A校每個班只有班主任帶隊,幾個家長義工協(xié)助看管。自由活動時間,幾個班的老師就湊在一起聊天,既不理會學生也不理會家長,幾個家長就時不時的看一看玩耍的學生們。到集合時,老師喊破了嗓子,才將學生重新聚攏來。
B校的老師始終和學生們在一起,學生走著走著會不時的留意老師在哪里。
還有一處不同的是,A校當天沒有學生領袖在活動中擔任工作,B校每一組都有一名學生組長,每參觀或者完成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組長就會整理自己的隊伍。當天,參觀完一處后,老師忙著準備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活動,我們那一組的小組長在集合時發(fā)現(xiàn)人不夠,就指揮我這個家長義工在原地守著已到的學生,而他則折返回去找剩下的學生,非常盡責。
A校全程常常強調紀律,但仍有孩子因為違犯紀律而挨訓,總體氣氛歡樂中有嚴肅。B校全程未提紀律,然而秩序井然,沒有人犯規(guī),總體氣氛是師生同樂、輕松愉快。
兩次郊游大致講完,看官應該都發(fā)現(xiàn)兩校有什么本質不同了吧?
一、從責任義務是否明確看教育觀
我們從小教育孩子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只有自己努力也做不到或者存在危險時才尋求幫助。
著名學者孫隆基曾在《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一書中指出,中國人有“人我界限不明朗”之“人格依賴性”。我常常思索這是怎樣造成的,我們難道不是希望我們的孩子被培養(yǎng)成有獨立和完善人格的人嗎?然而從我們的教育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我們之所以難以達成我們的理想,實在是由于我們的“言行不一”。
家長替孩子整理書包,包辦許多事情,美其名曰節(jié)約時間、提高效率。學校也不比家長強多少,在A??磥恚瑸榻加巫鰷蕚涫羌议L的責任,準時到校是家長的責任,但如果你這么問A校,他一定不會承認他是這么想的,他一定還會說,這些是學生的責任,只是希望家長協(xié)助完成。這就是一種言行不一。而B校則營造出一種學生要為自己負責的氛圍,學生自己才要求著家長去協(xié)助。
二、從對紀律的理解看教育觀。
人為什么需要紀律的約束,歸根到底是出于相互尊重的需要。
A校常常告訴孩子們要遵守紀律,卻沒有講為什么要遵守紀律。對于A校就讀的孩子,你問他為什么要遵守紀律時,他說,因為不守紀律,會罰站,會罰掉課間休息時間等等。
B校平時也講要服從規(guī)則,你問那些孩子,為什么要守規(guī)矩,他們會說,為了我們自己的安全,也為了別人的安全。顯而易見,在處理違規(guī)行為的方式上,兩校截然不同,一個是懲罰,一個是講道理。B校會給犯規(guī)的學生time out這樣的冷靜時間,嚴重違規(guī)就先回家冷靜,想好了再去上學。但會強調這些不是懲罰,而是不良行為的后果。
A校曾有一個學生逃學一天,學校給的懲罰竟是孤立他。別人下課他不能下課,別人上課他再下課。非常不明白這樣的懲罰意義何在。
三、從什么是愛看教育觀。
我們很難說A校和B校,哪一類型的學校更愛孩子們,因為絕對沒有學校和老師會說他們不愛學生的。然而這兩次家長義工的經歷卻讓我感到A校的老師僅僅是在工作,盡最基本的職業(yè)上的義務。B校的老師主動關心學生,與他們聊天說笑,打成一片,一起分享食物和水,若不是真心愛學生,也很難做到。
A校的學生對老師只有敬畏,B校的老師學生相互尊重。到了學期末,A校的老師只是在學生的學期報告上寫幾句不痛不癢的話,B校的老師除了寫學生報告外,還發(fā)給每個學生一張紙,讓他們在全校范圍內征集老師給他們的留言。孩子在學期的最后一天把這張紙帶回家,在密密麻麻的留言中指給我看,哪句話是校長寫給他的,又有哪句話是他最喜愛的老師寫給他的,又翻過來給我看背面同桌和好朋友寫給他的話。
派發(fā)象征一學年各方面表現(xiàn)的學期報告的方式,兩校也顯著不同。
關于成績,A校是公開的,甚至張貼龍虎榜;B校是秘密的,通過電郵直接發(fā)給家長。B校發(fā)了帶有成績的試卷時,會告訴學生只能看自己的,不可看別人的,也不允許互相交流。在打開詳細的報告前,家長必須閱讀一個須知,調整好看待報告的態(tài)度,知道應該如何和自己的孩子討論學業(yè)報告后,才打開報告。
愛的教育是一個發(fā)現(xiàn)自我的教育,而這種發(fā)現(xiàn)并無法從與別人的比較中得來。也許我們真該想想究竟什么是愛。因為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最后揭秘,A校是local school(編者注:本地中學)中的一間,B校是International school(編者注:國際學校)中的一間,都在香港,并且都是基督教學校。兩校中的老師大部分都是中國人,所有的差異都與是什么人教書無關,而與教育的理念有關。
掃描上方二維碼,關注陽光家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