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孩子進入玩伴兒時期以后(6、7周歲),受玩伴影響很大,有時在家里所培養(yǎng)的好品質與好習慣,很容易被玩伴身上壞的行為同化。面對玩伴兒時期的兒童,家長必須要充分重視孩子與玩伴兒的關系。否則,會大大降低你以往對孩子教育的效果。下面我就六周歲以后的兒童與玩伴兒關系中,人際關系建議建立談談自己的想法,不妥之處請家長們指正。
前提:對于6周歲以后的兒童,自我意識仍很強,利已現象非常明顯,這樣就很容易讓孩子忽略他人的感受。一旦孩子凡事先利已而不會謙讓,時間長了給人一種感覺:這個人真自私!這個人真不招人喜愛!如果一個孩子給別人這種感覺,就很難與人搞好團結,甚至會在兒童人際關系構建中產生困難,受到他人的排斥,導致孩子慢慢陷入孤獨,沒有人欣賞,沒有愿意接納。同時在這個年齡的兒童,還有一種愛挑別人毛病的現象,比如??吹絼e人的不足,不會發(fā)現自己身上的缺點。比如總愛說別人對自己如何不好,而不去想自己對別人的態(tài)度是否友好。這些現象常會導致孩子以點代面去審視別人,有時會因為一件小事就給別人貼上這個人‘不好’的標簽,既而就帶著一種強烈的感情色彩排斥這個人,時間長了,會讓孩子形成心胸狹窄,凡事斤斤計較的品質和習慣。現在很多青春期的少年常常有這種品質現象,這正是在兒童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日積月累養(yǎng)成的不良情感習慣。
表率:如果想讓孩子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輕松融入到周圍的大大小小環(huán)境之中,年輕父母必須要做好表率作用。尤其在家庭里,說話做事要格外慎重,很多話要經過大腦思考和過濾再說出來,否則,你就會養(yǎng)成下意識的脫口而出,比如說夫妻之間有意見分歧時,不要動不動就惱羞成怒,或者動粗口,甚至彼此指責與埋怨。比如在家里要少談單位里一些事事非非。像這些負面的東西經常讓孩子聽到和看到,會讓孩子養(yǎng)成一種意識,他(她)也可以這樣說這樣做。很多孩子從小就不善于和他人搞好團結,與父母及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一旦孩子從成人身上獲得模仿的機會,很容易積累和固化下來,慢慢融入品質習慣之中,最后從很多生活細節(jié)中悄然流露出來。
引導:經常有年輕父母問我類似的問題:“我孩子是否能和一些品質不好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我的孩子如果經常和一些品質不好的孩子玩耍,是否會受到影響?”如果你有這方面的擔心,大可不必,你完全可以把孩子的玩伴兒做一個詳細的調查,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你要在孩子和玩伴兒在戶外一起玩耍時做好觀察了解。通過觀察孩子的玩伴兒,你就可以發(fā)現這些玩伴的言行舉止是否有禮貌,是否有不好的習慣。
二是你主動邀請孩子的玩伴兒來家里作客玩耍。在家里最能反映出一個孩子的修養(yǎng),從孩子玩伴兒進門時的禮貌問候(很多孩子不會禮貌問候),到在家里玩耍時的秩序感(完全像在自己家里一樣,隨便打鬧,出入各房間,無節(jié)制吃零食、水果、飲料),以及與你孩子玩耍時表現出的言行(是否懂得謙讓、寬容、分享等)。
三是通過和孩子玩伴兒進行隨機聊天,了解孩子父母的教育方式。在很多時候,孩子都會實話實說,如果父母沒有教育到的地方,孩子不可能通過撒謊的方式來面對你。
四是如果有機會,你可以通過孩子玩伴兒結識他們的父母。近距離的觀察和交流,可以判斷出孩子玩伴兒父母是否有良好的品質和修養(yǎng),是否重視家庭教育學習,是否重視對孩子的基本教育。
五是通過和孩子其他玩伴兒去了解你所關注的孩子。如果多個玩伴兒都不喜歡某個孩子,說明這個孩子確實在行為品質方面有一定的問題。
當你綜合上述各方面對孩子某一個玩伴兒有了客觀的了解后,就可以尋找時機做你孩子的引導了。
切入點一:引導孩子關注玩伴兒身上的不良行為和習慣,強化孩子是非判斷的能力。
建議可以這樣引導:
“寶貝,你有沒有發(fā)現你某某玩伴兒在和小朋友玩耍時愛說粗話?他(她)這種行為有沒有禮貌?。磕阍敢鈱W習這種不禮貌的行為嗎?”
“寶貝,爸爸聽幾個小朋友反映某某小朋友,在你們一起玩耍時,他特別蠻橫無理,有時還故意欺負比他小的小朋友,他(她)這種做法對不對啊?你愿意向他(她)學習這種不好的品質嗎?”
“寶貝,有一天,爸爸看到你的某某玩伴兒在破壞小區(qū)的公共綠地(樹木)、隨意扔垃圾、往假山上亂寫亂畫、劃鄰居家的轎車,你認為他(她)這樣做對不對啊?如果你和他(她)在一起玩耍時,你會不會學習這些非常糟糕的行為呢?”
“寶貝,你看你的玩伴兒剛才他(她)奶奶說話多沒禮貌,奶奶讓他(她)回家,他(她)卻說奶奶多管閑事,很討厭。如果奶奶讓你按時間約定回家,你會和奶奶說這些沒有禮貌的話呢?你會怎么做一個好孩子呢?”
“寶貝,最近我發(fā)現你總不能按時間約定回家,你是否在像你的玩伴兒學習,學習他們身上那些壞習慣?要知道一個好孩子絕不會隨意破壞習慣的,你想做一個有保持好習慣的好孩子,還是繼續(xù)超時不按時吃飯和睡覺呢?”
“寶貝,某某小朋友是你的好朋友嗎?我看你們經常在一起玩耍,對吧?有一天我和他的爸爸在聊天時,聽說那個小朋友平時生活習慣很不好,他們家也沒有作息時間表,這個小朋友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經常在該認真完成作業(yè)時不認真完成,在該回家吃飯時不按時回家,并且有時爸爸和媽媽在教育他時,他還頂嘴,甚至有時還撒謊。每次看到孩子這樣,這個小朋友的爸爸媽媽就非常氣憤,有時實在氣的不行了,就打孩子一頓。你說這個小朋友是不是好孩子???他有哪些地方做錯了?你愿意向他學習也經常被人打被人罵失去自尊嗎?”
像類似引導孩子關注玩伴兒行為的場景有很多,只要你平時注意對孩子進行行為品質和好習慣的培養(yǎng),再加上是非判斷的引導和教育,很容易讓孩子清晰地分辨出玩伴兒身上的缺點和壞習慣。引導時間久了,就會讓孩子養(yǎng)成下意識觀察和判斷玩伴兒的習慣。孩子有了是非判斷之后,接下來就要引導孩子如何避免去模仿玩伴兒的行為和習慣。
切入點二:在孩子做錯事后進行引導,強化孩子對壞行為和習慣的免疫力。
建議可以這樣引導:
“寶貝,剛才爸爸看到你和小伙伴兒在一起玩耍時,說了非常難聽的話,還記得你說了什么嗎(如果孩子記不得了,你可以提示一下)?你現在想想看,說這樣的話禮貌不禮貌?你的不禮貌行為會不會讓你的好朋友非常反感?甚至很不高興?你想失去好朋友嗎?”
“寶貝,剛才你和玩伴在追逐打鬧的時候,出手過重,你看看把玩伴兒都弄哭了,這樣做應該不應該啊?如果當時那個哭的小朋友爸爸和媽媽不讓了,會不會指責你?會不會指責我們???你愿意看到爸爸和媽媽被別人指責嗎?要知道你出去后,可不是代表你一個人的形像啊,還代表著咱全家人的形像呢?以后還能這樣做嗎?如果你想做一個非常有禮貌的好孩子,應該在和別的小朋友玩耍時要注意輕重,千萬不要不管不顧,隨意動手動腳啊,爸爸相信你能記住今天發(fā)生的事,記住爸爸今天說的話,你會成為一個特別出色的好孩子。”
“寶貝,剛才爸爸看到你跑到小區(qū)綠地上去折樹枝,然后和小伙伴兒一起追逐打鬧。你踐踏綠地,破壞樹林的行為對不對啊?平時我們一直在談要愛護小區(qū)的一草一木,以后你還會這樣做嗎?別的小朋友如果這樣做了,你可以提醒他們,即便如果制止不了,你不參與踐踏和破壞就行了,如果這樣做,爸爸會非常為你自豪的,因為你是一個自控能力非常強的好孩子,別人的壞行為和習慣不會輕易影響到你的。”
像類似的引導情景有很多,只要年輕父母愿意做有心人,以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平時的言行舉止,相信通過你的細致入微的教育和引導,會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應該如何改正。在你的長期鼓勵下,會讓孩子養(yǎng)成下意識關注自己的行為習慣,并愿意做一個特別再乎別人對自己的積極評價,再乎別人對自己家庭的積極評價。這樣才能讓孩子建立起自尊、自愛、自信、自控力很強的出色好孩子,從而減少或避免玩伴兒不良行為和習慣對你孩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