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父母的字典里,“聽話”是一個常用的詞。人們似乎習慣了高高在上的父母教育子女要聽話,這種“聽話”,多數并不是要子女遵從公序良俗,而是無條件服從。因此,一旦顛倒過來,當子女要求父母“聽話”時,做父母的難免“不適應”,權威受挑戰(zhàn)之后也就“任性”起來,下面這位父親的做法就是一例——
一位女網友向警方舉報自己父親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接打電話。警方經過調查,證實兩人確實是父女關系,其父承認接打電話的違法事實。警方對被舉報的父親依法進行教育處理,對舉報交通違法的女兒按照規(guī)定進行了獎勵。(見5月10日《信息時報》)
女兒舉報自己的父親,希望“總是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接電話的父親”聽一聽自己和家人的話,以免造成交通事故,危及自身也危及他人,實在是“愛之切,痛之深”。這種要父親“聽話”的行為當然也是“服從”,只不過和多數父母要求子女的“服從”不太一樣,這種“服從”不是服從自己的權威,而是服從法律法規(guī)和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尊重和珍視,做父母的其實只要稍稍理智一點,就會欣喜接受,何至于鬧到被舉報的地步?
遺憾的是,這位父親就是不聽話,這種“任性”雖然多與心存僥幸、法律法規(guī)意識淡薄相關,但不習慣于面子、權威受挑戰(zhàn)也有干系,說白了也是一種對自己和家庭成員的不尊重。因為在中國一脈相襲的傳統(tǒng)文化里,子女聽從父母那是“天經地義”,反之則是“大逆不道”。當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教育的普及,日漸開明和民主的父母也多了起來,能接受、愿意接受孩子建議的父母也日漸其多。但說到尊重和平等的家庭文化,恐怕還遠未建立。
于是我們經??吹竭@樣的情景:有的家長帶著孩子為了趕時間,不顧交通規(guī)則,一看沒車就“勇”闖紅燈,結果被孩子死死拽?。贿€有的家長帶著孩子乘坐公交車,沒上車前就交代孩子如何快速沖進爭搶座位,結果引來孩子白眼;還有的家長帶孩子出去玩,因為一點小事而與別人破口大罵而讓孩子手足無措。
這些都是不理智、不合格的家長,不曉得自己的行為對孩子成長的惡劣影響,樹立了錯誤的榜樣示范。說深了既是對他人的不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不尊重。要讓這類家長聽從孩子乃至服從孩子,恐怕比登天還難,結果也只能像上位那位父親一樣,接受公眾質詢乃至法律的制裁之后才可能“幡然悔悟”。
美國心理學家羅達·鄧尼說過:“父母錯了或違背自己許下的諾言時,如果能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孩子尊重人的習慣。”事實上,也只有在互相尊重的環(huán)境下,才可能有責任和民主生存的空間。但不少家長依然習慣的是:先是望子成龍,因而十分寵愛孩子;一旦發(fā)現孩子并不領會父母的好意或苦心之后,就轉為恨鐵不成鋼,失望之下就向孩子施壓、威嚇,甚至打罵;最后似乎有所發(fā)覺,發(fā)現孩子不是那塊料,終于一怒之下,隨他去吧!這其中,寵也罷,棒也罷,棄也罷,看不到尊重,談何教育?
作為家長應該意識到,尊重和平等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關鍵詞。父母并非萬能,優(yōu)秀的父母都懂得營造尊重和平等的家庭氛圍,就如同伴隨著一道清澈的溪流,讓它一點一滴流淌在生活的每個細節(jié),源源不斷地潤澤著自己和孩子的內心,滋養(yǎng)著豐富的精神世界,這才是最可貴的家庭文化。至于面子,不要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