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子說:我最討厭聽大道理了。我一邊引經據典,口沫橫飛,他自巋然不動。人是杵在那里,但思緒早已經不知云游到何方了,說完該干嗎干嗎,一點效果沒有。”
“我一直努力地跟孩子講道理,說到我臉都綠了,但是他還是不聽我說,只有我沖他喊時,他才會聽我說?!?/span>
有人說,中國最沒用的家教方法就是講道理。真的是這樣嗎?講道理沒用嗎?回顧一下認知療法,孩子不合理的情緒和行為不是由事情,而是由對事情的認知直接決定的,想改變不合理的情緒和行為就需要改變認知,而講道理是改變孩子不合理認知最直接的方式。所以,講道理還是必須的,只是需要講究策略和方法,能讓孩子愛聽。
不同時期,講道理的方式不同
五六歲前,雖然可以講些道理,但直接講道理效果不好,可能聽不明白,所以不如結合游戲、故事、體驗的方法來讓孩子體驗道理更適合。
孩子還是要管的,方式就因人而異了。我慣常的做法是講故事,講完不評論也不發(fā)表任何看法。過會兒孩子對我說:媽媽,我做得不對,我不應該像某某一樣,因為他這樣做傷害了某某某。這樣讓孩子自己想明白,以后也很少犯同樣的錯誤了。
有一次,她不小心打碎了杯子,我當時也沒說什么,睡覺前我給她講了個《小杯子找伙伴》的故事:有個小女孩生日時,媽媽送給她四個可愛的小杯子當禮物,有一次,小女孩不小心把其中一個給打碎了,到了晚上睡覺時,這三個杯子開始找它們的小伙伴,找啊找,最后在垃圾桶旁邊的小垃圾袋里找到了它們的小伙伴。這三個杯子就開始哭了。小女孩被哭聲驚醒了,跑過去一看,原來是她的小杯子在哭。小女孩也很難過,對三個小杯子說:對不起,我把你們的小伙伴打碎了,實在對不起,以后我會更加珍惜你們的。三個杯子原諒了小女孩,
他們成了最好的朋友,從此以后小女孩很小心,盡量不打碎東西。任何東西都是有生命的,我們要愛惜它們。我家寶貝聽完過了一會說:媽媽,對不起,我也對杯子說:對不起,以后我會小心的。
再大些,就可以慢慢講些道理了。小學前后,是講道理最適合的時期。進入青春期,孩子想獨立自主,展現自我的意志,又不太愿意聽道理了,會嫌你啰唆和嘮叨,還可能反駁你。此時需要學會適當閉嘴,回到嬰幼兒時期,引導孩子去體驗道理,這樣效果更好。
其實人基本是如此,比如我,雖然能聽進不同意見,但也喜歡被鼓勵肯定上來就批評我,也覺得不入耳。所以,何必違背心理的規(guī)律呢?
一個孩子精心畫了一幅畫,一個同學很喜歡,花了50?元錢買走了。孩子回家興沖沖地告訴媽媽,媽媽沒有先去理解和肯定孩子的畫不錯、有價值,而是直接說孩子道德有問題,不應該賣畫給同學。媽媽說的話雖然不無道理,但是一頭冷水潑下去,孩子自然不愛聽,就不想和媽媽溝通了。相反,如果媽媽先和孩子分享他的快樂,再委婉地提出自己的看法,那孩子是不是更容易聽得進去一些呢?
講道理需要共情。
這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世界,父母的看法有道理,孩子不同的想法可能也有道理。簡單說來,就是不著急去批評孩子的問題行為,而是先去理解孩子行為中合理的方面,先肯定其合理之處,這樣引起共鳴,使孩子覺得父母是自己人,然后我們再提出建議。這樣把講道理變成溝通探討,就不會引起抵觸,容易為孩子所接受。
先去傾聽,讓孩子說說自己的看法,不是裝裝樣子,而是真的去理解肯定,此后再提出自己的建議,孩子會更愛聽。
維尼小貼士:假如孩子對老師不滿,那么肯定有自己的道理,老師也有其問題。所以講道理的三部曲是:第一步:做孩子的自己人,站在孩子這一邊,認同老師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也允許孩子發(fā)泄對于老師的不滿,在家里不管是什么形式都可以。第二步:情緒宣泄了之后,引導孩子去理解老師。老師水平自然有提高的空間,這也是正常的。而且畢竟學生太多,忙不過來,不可能做到完美,所以,急了,做得不當也是可以理解的。老師的本意還是為了學生好。第三步:孩子可能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下次如果如何如何做是否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