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年輕媽媽曾向我求助,說她兩歲的兒子樂樂是天生的“硬茬頭”,不讓干什么事,偏得去干不可。尤其現(xiàn)在進入第一反抗期,變得更不聽話,弄得她很抓狂,不知如何對付這個時期的孩子。
說實在的,我不喜歡“第一反抗期”、“青春逆反期”等等這類說法,它是一種對兒童成長中正常行為的負面描述,是幼稚認識的產(chǎn)物,很容易誤導(dǎo)一些家長。孩子從來沒有反抗期,也沒有逆反期,兒童的本性都非常溫和。如果說他們有逆反,那是因為受到了壓抑,或不被理解。所以我猜測這位家長一定是平時對孩子有太多的管制,以至于讓孩子不得不反抗了。當我把這個想法說出來后,這位媽媽搖搖頭,說她是那種懂得給孩子自由的人,從不束縛孩子,她現(xiàn)在倒是懷疑孩子的“硬茬頭”是被慣的,考慮是不是應(yīng)該對孩子更嚴厲些。
我讓她隨便舉個孩子不聽話的例子。
她說每次帶樂樂到菜市場都很煩,原因是樂樂看到什么都想摸一摸、動一動,經(jīng)常冒冒失失地弄翻什么,或把人家的蔬菜水果弄到地上。尤其最近,孩子對豆腐產(chǎn)生了興趣,每次走到菜市場的豆腐攤前,看到板子上的豆腐,就想摸一摸,不讓摸就大哭,有兩次還生氣地把旁邊菜攤上的青椒故意撥拉到地上,弄得媽媽非常生氣,打過兩次屁股也沒用,現(xiàn)在都不敢?guī)Ш⒆拥讲耸袌隽恕?/span>
這位媽媽自認為對孩子寬容,懂得給孩子自由,可就所述的事實來看,并非如此。所以我對這位媽媽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一切都充滿好奇,什么都想去動一下,這是他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尤其到了菜市場,那么多花花綠綠的菜,肯定吸引孩子;他看家長可以隨意在菜攤上挑來挑去,就也想去模仿。所以說孩子“不聽話”,根本就是家長的誤判,是家長管得太多了。
家長聽我這樣說,分辯道,其實平時他摸那些菜時,我管得并不嚴,只是說說,但豆腐和菜不一樣,他摸過了,別人怎么買呢?賣豆腐的人也不允許。
我說,很簡單,讓孩子去摸,你把摸過的那塊買下來,回家做個麻婆豆腐,或干脆讓孩子把豆腐捏碎了玩?zhèn)€痛快,滿足一下他的好奇心,問題不就解決了?
這位媽媽有點恍然大悟的樣子,但又有些疑慮地說,那如果下次再去菜市場他還要摸,怎么辦呢?我說,再買下來。這位媽媽有些詫異地看看我。
我笑笑說,一塊豆腐不過兩塊錢,即使一個月連著天天買,也不過六十塊錢,等于給孩子買個玩具。況且孩子不可能對一塊豆腐有那么長的興趣,最多三四天,他應(yīng)該就沒興趣了。
這位媽媽是個非常有悟性的人,我只是輕輕地點了一下,她立即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此后不但允許孩子到菜市場摸豆腐,而且自己從網(wǎng)上下載了做豆腐的方法,并訂購了磨豆的小磨及其他相關(guān)用具,在家做豆腐給孩子看。她和樂樂一起做豆腐的過程,就是一個親子游戲的過程,而所有的工具都變成了孩子的玩具。依此類推,在其他問題上,她也不再簡單地去管束孩子,而是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像做豆腐那樣,把一件簡單的事擴展開來,讓孩子感受更多的驚奇,領(lǐng)略到更多的知識。
后來我和這位媽媽再交流時,她說樂樂現(xiàn)在不僅變得懂事,而且十分聰明,智商明顯高于同齡的孩子,想想以前總說孩子“不聽話”,真是自己太幼稚了,現(xiàn)在才真正領(lǐng)悟了什么叫“不管是最好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