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wǎng)絡(luò)上有個段子在小學生家長中非常流行:“入學前拼爹,開學了就拼娘,時下新媽標準是做得了蛋糕,講得了故事;教得了奧數(shù),講得了英語;改得了作文,做得了小報;想得出創(chuàng)意,搞得了活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和親子活動不可少??墒牵缃褚恍┯變簣@的親子作業(yè)太難,孩子不可能獨立完成,也讓家長八小時以外的生活變得“過于豐富”,累不堪言;而小學普遍使用的校訊通,甚至已成為家長檢查訂正作業(yè)的提醒機。親子活動到底該誰來唱主角兒?家校互動,如何有度?
現(xiàn)象
全能家長“最好命”
上朋友圈逛逛,發(fā)現(xiàn)只要是家有幼童的職場媽媽,無一不是手工達人,從中秋的燈籠、萬圣節(jié)的面具,易拉罐改裝的花籃,形形色色,不點贊都不行。還有的經(jīng)常秀出在幼兒園包餃子、烤蛋糕的手藝以及踢足球、跳肚皮舞……
可是,朋友圈里的各色光鮮都只是“秀”,一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就全是吐槽點。風光的辣媽們湊到一塊,總結(jié)聚會發(fā)言的主要內(nèi)容,那整個就一血淚史,遠沒有樂在其中。
接受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80后、90后家長,對親子關(guān)系和親子活動的重要性認同度很高,所以,只要學校提出要求,總是拼命配合。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有資源的自不用說,沒資源也要搜腸刮肚拼命找資源。親子活動,在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成為另類的拼爹游戲——拼時間、拼精力、拼資源。
全職媽媽們,時間多多、全力配合,往往都是老師心目中的模范家長。而職場媽媽們,則分身乏術(shù)。周圍的朋友中,有的下了夜班還要獨自燈下做手工,因為有的手工作業(yè)孩子自己根本無法獨立完成;老師要求全班家長都要參加新年晚會的排練,那就只能頂著老板的白眼,硬著頭皮請假。每月一次的家長公開課,必須絞盡腦汁想出新玩法,發(fā)動親友提供教學資源:講故事、畫畫、唱歌的“老三樣”,不要說老師那里難過關(guān),孩子們也沒興趣啊。高大上的請來消防隊,最不濟的也要教做三明治吧。這種活動,一學期要是有個兩三次,再加上家長會、開放日等等,兩個人輪流請假也累得夠嗆。孩子上學,對家長考驗更大。
單獨二胎放開后,大城市夫妻生二胎的積極性并不高,原因也簡單,孩子都這么養(yǎng),花錢多是一方面,時間精力無法顧及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重視親子活動的理念無疑是對的,但如果為配合學校的親子理念而讓家長疲于奔命,豈非過猶不及?孩子在家和在學校的時間各半,分工似乎也應該有所側(cè)重,讓學校教育的歸學校,親子活動的選擇歸家庭,這樣可能教育效果會更好。
探因
啟蒙or跟班,僅“一步之遙”
父母在孩子學業(yè)上“過度介入”或“不當參與”,不完全是學校之責。
主觀上,與“老式父母”不同,“新生代父母”都受過良好教育,深諳“父母是孩子最有影響力的教師”這一道理,愿意把更多時間與精力花在孩子身上,與孩子——大部分是唯一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這是正確的。瑞典貝肯羅斯博士說過:“在個性、社會性、智力發(fā)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最重要的環(huán)境影響因素。”家長參與對年幼兒童學習與成長的引導和幫助,對兒童認知、語言、情感、行為、態(tài)度、社會交往和人格等許多方面的發(fā)展都會產(chǎn)生深刻而長遠的影響。
一些教育先進的國家比我們更加重視家庭參與這一環(huán),不同的是,中國父母還有自己育兒特色——生了一個孩子就等于開了一家“育兒無限責任公司”,父母對子女的照顧是無限責任,從孩子出生到成年,幾乎都包了下來,傾盡全力,唯恐孩子受到一點委屈。生活如此,學業(yè)也如此,很多父母哪怕對學校教育有看法,頂多也就是腹誹,或偶爾在同事面前吐吐槽,為什么不敢理直氣壯給學校、教師提意見?一方面是怕孩子丟臉,別人的父母可以做到,為什么自己做不到?另一方面因為孩子在他們手上,擔心自己的莾撞給孩子惹禍,讓孩子在學校受委屈。
投鼠忌器心理完全沒有必要,絕大多數(shù)受過良好訓練、有著職業(yè)道德的教師,并不會如此小氣,并將不良情緒無端轉(zhuǎn)移到小朋友身上。不過,父母這種情緒、壓力確實會傳導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讓學校、教師產(chǎn)生“誤人子弟的焦慮”——沒把孩子教好會被父母責備,從而不斷給孩子加壓、增負,并把父母“拖下水”,這恐怕也是他們緩解焦慮、表達存在感的一種表現(xiàn)。
家校合作是一個雙向互動教育游戲,一個父母參與的教育活動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滿足了孩子父母的需求,而不是學校唱主角,家長當配角,這是作為教育提供者需要明白的。作為父母,我們也有撿回屬于自己的責任,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做一個啟蒙者,而不是孩子的“跟班”?!?? 意見
請做“我的獨立孩子”
俗語有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焙⒆右餐死?,孩子應該在不同的階段做力所能及的事,以培養(yǎng)自己的獨立精神。而學校給學生過多或布置高難度作業(yè),學生完成不了只能由家長“越俎代庖”其實這樣對孩子成長并無益處。心理學家認為,當孩子兩三歲的時候,隨著自我意識的萌芽和大、小動作技能的發(fā)展,逐漸出現(xiàn)了“自己來”的自我獨立意向,如果這時他們的獨立活動要求得到滿足和成人的支持,將開始建立自我肯定情感。
眾所周知,培養(yǎng)孩子獨立健康成長也是學校教育目的之一。而因?qū)W校布置過多或者難度過大的作業(yè),導致孩子完成不了而只能“仰仗”于父母身上,則失去了培養(yǎng)“獨立”的原有意義了。如果都由父母“包辦”完成,那孩子便失去動手的機會,本來“獨立”習慣培養(yǎng)是孩子習得生存技能的機會,是培養(yǎng)生活自理能力和習慣的基礎(chǔ),如果這樣結(jié)果可能適得其反。如每逢大學開學季,就經(jīng)常有一些大學生因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而經(jīng)常鬧出笑話的例子,究其原因就是父母平時一手包辦的后果。讓孩子一步步接受挑戰(zhàn)并成長,才能在未來生活中能夠獨立應對,理性處理。
話說回來,學校布置親子作業(yè),讓孩子完成,目的是給他們提高積極的情感體驗的機會。讓孩子去體驗、犯錯、修改、再修改,才能讓他真正學會知識并靈活運用。如果急功近利地看重所謂比賽榮譽、獎勵,無異于拔苗助長,剝奪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也觸傷了他們的童真。當然必要時,父母可以象征性地搭把手,指導一下方向,但切忌“越俎代庖”,事無巨細都由父母包辦代替。
當然,面對家庭作業(yè),父母也應該賦予孩子一份信任,讓他們自己來完成。這種信任也是親子關(guān)系黏合劑,父母只有信任孩子,放手讓孩子去“飛”,孩子成功了,父母要用熱情的贊揚分享她的成就,當孩子不慎失敗了,也不要責備或嘲笑孩子,否則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將受到很大打擊。只有這樣才能讓孩正視自己的能力跟不足,最終促進父母跟孩子的關(guān)系更加融洽。
親子互動,
那年才不再匆匆
不要以為單身狗就沒法討論親子關(guān)系,作為一位妙齡少女,當年父親與我的互動,至今對我們的關(guān)系依然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黏合作用。
小學五年級那年夏天,學校老師希望家長對我們的每篇作文都寫評語,不少同學的家長工作忙碌,寥寥幾筆,“不錯”、“有進步”,看著都覺得有些冰冷??尚业氖?,我的父親即便工作再忙,下班后總一字一句讀我的作文。再晚也會在昏黃燈光下,細心地幫我圈出錯別字和病句,或是充滿感情地寫下評語,洋洋灑灑幾百字,有時甚至比我的作文篇幅還要長。連語文老師讀了父親的評語,都在班上對我父親點名表揚。那一刻的榮譽感和父親對我學習的關(guān)愛,不斷影響著我。我知道,只要我認真寫,父親就會認真看。他一定能在我的作文里感知我的所想所見,文字之間,我們的隔閡逐點擊破。這些作文本至今我還視如珍寶。所以,直到現(xiàn)在,與父親的關(guān)系依舊親密無間。
現(xiàn)代人工作壓力大,很多家長總是抱怨,連睡覺都變成奢侈品,實在擠不出時間與孩子剪紙、捏泥巴、改作文,甚至只能把孩子交給老人和保姆照看。當然,賺錢重要,工作也不能丟??墒牵⑻釙r期,智力、情感都如小樹苗,肥料、水分不可少。只有父母的愛撫和親子間的協(xié)作、情感交流能填補孩子們對情感的饑渴,無可替代。你的一句真摯的表揚,也許是孩子“干巴爹”的動力;你的一句教導,也許讓孩子倍感照料。當你握著孩子的手去折紙鶴,這種貼心的接觸只會讓天真無邪的孩子幸福滿滿。可見,親子時間雖不能賺錢,但價值卻堪比金錢,家?;右彩侨绱?。只有把親子時間視作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樂于擠出時間,用耐心、堅持來靜聽花開,孩子與你都會獲得成長。
所以,各位忙碌的家長不妨重新審視各個幼兒園、小學給家長的家庭作業(yè)。家校合作不該是一項壓力,而是一個機會。千萬不要讓自己缺席孩子的成長,只有交流、參與、互動,那年才不再匆匆。
?